APP下载

癸卯学制时期仿日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研究分析

2020-04-2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制学堂体操

(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延吉133000)

1、中日体操科培养目标

日本自1878年建立学校制度,并设立体操科以来,就确定了体操科的目的是“促进身体健康均衡成长,四肢动作机敏,培养刚毅的性格和快乐的精神,养成有规律的习惯”。通过体操训练,把培养军人气质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体育文化事业也充满了政治军事性。

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4年“癸卯学制”,都把“体操科”列为各级各类学堂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兵式体操”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使学生精神畅快及学生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引发了学校体育师资的严重匮乏。

2、癸卯学制前日本体育教师师资结构

日本军队军官是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明治末期文部省选定学校体育的内容时,由军部认可,决定由军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参与学校体育的调研和课程的制定。大正时期,日本大约半数以上体操课教师都由军队充任,或是直接让现役陆军军官作为学校体操教练。1886年起日本体操传习开始招收兵式及普通体操教师,即退役或现役陆军步兵下士。

3、癸卯学制前日本体育教师培养机构

日本体操传习所是日本近代最早的研究体育传习和培养体育师资力量机构,传习所的主要学习内容为3大门类。第1门类是以“普通体操”、“轻体操”等为主的体操术;第2门类是与体育专业关系密切的基础理学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等;第3门类是教养科目如英学、汉字、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每天需上课5小时,其中1.5小时是体操术,其他时间用来学习第2、第3科目的重点内容。体操传习共培养毕业生235名,虽然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却是当地体育传习的重要人物。他们大多在各县中学和师范类院校任教,也有一小部分在地方教育机关任职,在当地普及轻体操、出版各种样式的体操教科书、为当地中小学教师开办短期体操讲习班,为日本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4、癸卯学制时期日本体育师资培养课程模式

1900年瑞典体操传入日本,并引进以生理学和解剖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法,开始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日本颁布《改正小学校令施行规则》所规定的高等小学校体操课程如下:学时:体操各年级均每周3个学时;设置学科9门,修身、国语、算术、日本历史、地理、理科、图画、唱歌、体操、女生加裁缝。体操场分室外和室内,方形或类似方形。1904年在瑞典体操的理论基础上,把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编为“学校体操”,另外把队列运动和秩序训练编为“教练”内容,同体操相区别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瑞典体操被作为主体体操进行教学,这对日本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癸卯学制时期中国体育教师师资结构

5.1、其他科目教师兼任

为了解决兴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匮乏的困境,其他科目教师进入各级学堂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北京某高等小学就曾“延聘张鹤浦君为图画兼体操教员”。北京某高等学堂在附设蒙班时也采取“委派经学教习陈君充膺是任”来解决。主要集中于一些蒙学堂和小学堂。由于这些教师是其他科目兼任,也没有接受过正式体育教育,所以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高。例如北京致远小学堂,在开学之时,把向左、向右看齐称之为向东向西瞧,把立正的口号成为向前看,教学中没有教学生立正,就先教授齐步、慢步走。由此可见,当时的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低下,导致学生并未受到真正的体育教育。

5.2、军事学堂毕业生或退伍军人任教

癸卯学制时期“体操科”的授课内容多以兵式体操为主,军事学堂毕业生或退伍军人自然成为体育教师的首要人选。大公报曾报道(天津)经学堂教务处决定体育教师全部改派陆军军官作为教习老师,士兵为小学教师。由于当时的大多数军人只在军队里习练过兵式体操,没有学过体育或体育相关专业的知识,更不知道如何教习才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也不懂如何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加之“教习始而蛮骂,继而蛮打”,即损害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5.3、外国人任教

为了提高办学的质量,有资金充裕的学校开始聘请外国人进行“体操课”的教学,且以日本人居多,但是这些聘请的外国人很少具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大多为社会闲杂人等,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在当时办学的时候,重金聘请了各行各业的外国教习,以日本教习著多,有的日本教习并不懂体操,甚至请来的还有日本的皮匠师傅,就象这样骗小孩的体操都用日本教习来教,连那样基本的口令都没有翻译成中文,可见办学人的外行。

5.4、留学生任教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对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堂都有“体操科”的规定,所以不得不选派留学生赴日本学习体育。日本大森体育学校是日本的一所速成体育师资学校,学制一年和一年半,我国体育留学生以此学校学习居多。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体育学、解剖学、生理学、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和兵式体操等。1906年6月至9月的3个月内,中国留学生共有104人到此学校学习体育。我国旅日体育留学生归国后,根据日本大森体育会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科规划创办了我国许多体育学校,为培养中国近代体育走上正轨和培养师资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3年初,有学者就开始研究如何编写体育教科书,就是用日本的教科书为母本,主要有3种方式,一按照日本的教材体例编写;二是把日本教科书例如博物之类的进行翻译并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三是全部按照日本书籍进行原封不动的翻译,类似体操等相关书籍。

表1 清末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名单表

6、癸卯学制时期中国体育教师培养机构

1903-1911年期间,我国新成立的体育教师培训机构达20多个,主要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官办机构,这类学堂主要用于解决癸卯学制期间体育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由于是官家筹办,具有一定的特设性、专修性,并伴随着一些优级学堂,有利于更好的实施《奏定学堂章程》。

第二种是会办机构,这类学堂相对较少,主要用于培养革命后备人才;培养体育教师,以前者为主。常以“体育学堂”命名,具有独立性、专门性的特点。

第三种民办类的体育机构,这类学堂主要由一些留学生或有志之士出资建立,主要用来培养理想的体育教师或体操师资力量。这3类学校的毕业生既缓解的癸卯学制时期的师资紧张,也促进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图1 《奏定学堂章程》各级学堂情况

7、癸卯学制时期中国体育师资培养课程模式

当时的师资课程内容已经分学科、术科两类,其中已有一般师范学堂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此外,高等小学堂学科程度为:普通体操、有益之运动、兵式体操,学科内也为9门,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学时各年级均为每周3小时,体育场分室外室内两式。学校体育中以日本兵式及普通体操为体操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军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虽然中国体育师资培养课程以及学生课堂的学科内容受外来体育思想影响较大,但仍能注意民族体育思想的体现。

8、结语

体育师资体系与学校体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奏定学堂章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认可并确立了体操正式成为一门学科课程的地位,各级学校中对体操课程设置,是对封建学校传统教育的一大动摇;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对只重德育、智育的一种重大突破,同时引起了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大量需求,这就为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提出了诉求。体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的动力源则在于社会的变革,但是纵观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师资培养体系可以看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以体操为“用”,来维持“体”即封建统治制度,近代学校体育从诞生之日起,便带有军国主义教育色彩,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猜你喜欢

学制学堂体操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五行真经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头脑体操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