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物档案背后的故事(七)
——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2020-04-28王媛

云南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卫生学校校徽医科大学

■王媛

实物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以实体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记忆,它通过实物形态与结构来反映人类既往活动的真实信息。

本文探究的是实物档案“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校徽及它背后的故事昆明第一卫生学校。

一、档案特征

此实物档案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学生佩戴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校徽,材质为青铜,形状长方形,长5厘米,宽1.3厘米,章面为金框白底红字,宋体刻印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章背青铜色,底板平整,中间偏上位置安置有精巧别针,在其右下方有编号:“0516”。校徽整体设计简单大方,中规中矩,一目了然。(如图1、图2)

图1 校徽正面

图2 校徽背面

二、档案背景

说起“昆明第一卫生学校”这所早已不存在的学校,就不能不提起昆明的一条百年老街——平政街。本文将以发生在平政街39号的那些历史往事为引线,讲述“昆明第一卫生学校”前世今生。

“昆明平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位于五华山东北面,南北走向,北接圆通街,南接华山东路,西接螺峰街,全长264米,宽9米,混凝土路面。老街虽短,如今却驻有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韶山小学(原螺峰小学)等6家单位,沿街还建有众多小商铺、小食店和几栋民居。

老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取名“平政”,即有“倡导平政,反对苛政”之意。清道光元年(1821),昆明知县庄锡礼由城南迁移咸阳王和黔宁王庙于此街,改建为报功祠(后来的韶山小学校址),用以崇祀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及明代的沐英、傅友德及蓝玉等人,老街因此改名“报功祠街”。民国初年,仍恢复早先使用的“平政街”街名,并延续至今。

明末清初,天主教通过四川传入云南,主要在昭通地区零星传播。1866年,时任云南教区副主教的法国传教士古若望被当局从昆明派往贵阳,护送新任总督劳崇光至昆明上任。为此,劳崇光将昆明平政街的一块地皮(原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旧址,今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作为酬谢,送给教会建主教府。1876年,建成御赐天主堂,从此天主教在昆明有了落脚之地。1881年,古若望升任云南教区主教,他将云南地区的主教公署从盐津迁到了昆明平政街。

图3 1900年被焚毁的平政街天主教礼拜堂(方苏雅摄)

1900年,因怀疑法国驻云南总领事方苏雅非法从越南运来一批军火,藏匿于平政街教堂地窖内,愤恨的民众放火烧毁了教堂(图3)。清政府怕洋人闹事,便向云南天主教会赔了15万两银子,教会又在原地重修了教堂。1934年,在此开办了昆明天主教大修院,学制6年,专门培植教会高层人才,毕业后充任神甫,分配到各教区任职。1935年,云南天主教的主教公署从平政街迁至昆明太和街(今北京路)新建成的德勒撒总堂,大修院则继续在平政街办学,从1940年开始,先后共毕业35名神甫,分配到各教区,期间,大修院还在平政街教堂附设依德牛奶场。1949年11月,时任院长洪文灏回到法国,大修院停办。

解放后,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经云南省卫生厅报请省政府批准,由昆明市卫生局筹办,1953年10月20日,在平政街原天主堂旧址成立“昆明卫生学校”,归昆明市卫生局管理。1955年年初,学校改建天主教礼拜堂,在原址上建盖了大礼堂,面积945.5m2,后又陆续拆除教堂部分设施,建盖了实验大楼、水塔和学校生活附属用房。1958年6月,昆明卫生学校整体下放大理州,后更名为“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校址设在下关。

昆明卫生学校搬走后,1958年7月1日,由“昆明中医进修学校”更名的“云南省中医学校”,从昆明高峣搬迁至平政街,开办四年制中医中专班。两年后,1960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在此地正式挂牌成立。

三、档案探究

实物档案中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前身是于1955年9月成立的“昆明护士学校”。

为满足全省和昆明市各级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需求,1954年云南省卫生厅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着手筹建昆明护士学校。校址选择在昆明市拓东路白塔巷(后改为白塔路),占地50多亩。

1955年8月,省卫生厅确定昆明护士学校设置三年制护士专业,学校规模定为960人。9月学校正式成立,省卫生厅任命龚心锦、张峰为副校长,张峰兼任护士学校支部委员会书记。同年秋季,学校在全省范围内招收第一届初中毕业生322人,调干3人,共325人。1956年8月龚心锦被任命为校长。

1958年,因昆明卫生学校已下放大理州,“昆明护士学校”即更名为“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本文所展现的实物档案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更名后,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专业设置,发展至1964年时,在校生达960人,教职工116人,设医士、护士、药剂和检验等4个专业。1964年5月,省人委决定,该校与省中医学院互换校舍,由白塔路搬迁至平政街39号,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明显减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昆明第一卫生学校停止招生,未完成学业的学生或分配至县、区、社医疗单位工作,或回到进校前的公社劳作。1969年2月,全部教职工下放到蒙自草坝“五·七”干校,平政街的校址和房舍被昆明第七中学占用。

1972年5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昆明第一卫生学校和原云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云南省卫生学校”,从昆明第七中学要回部分平政街39号的土地、校舍,作为办学地址(至1979年全部要回,共占地20.7亩)。随后30多年的办学中,“云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云南省中医药学校”“云南省乡医函授总校”也先后在此挂牌,形成“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办学格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云南中等医学教育史上,“昆明第一卫生学校”这个名称从1958年至1972年,仅仅存在过14年。

这里要提一下“云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8月的“省立昆华高级护士助产学校”,校址在省立昆华医院内原金碧公园三宫殿,历经改名,1956年8月,以“昆明医士学校”的校名搬迁至西岳庙38号,1964年9月,又更名为“云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1969年,全部教职工下放到蒙自草坝“五·七”干校后,西岳庙的校舍被省医疗器械厂、省冶金机械厂和省新华印刷三厂所占,一直未要回。

随后的办学中,国家教育部、云南省政府分别于2003年4月,批准“云南省卫生学校”升格为“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7月,批准“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撤销,并入“昆明医学院”;2012年3月,批准“昆明医学院”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目前,平政街39号为“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图4)

图4 今平政街39号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

昆明医科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1956年独立建院,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86年来,恪守“崇德、精业、团结、奉献”校训,秉承悬壶济世的慈悲,救死扶伤的大爱和仁心精术的传承精神,培养了10万余名全日制和9万余名非全日制高级医药卫生人才,他们扎根边疆,服务基层,为云南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图5)

图5 今昆明医科大学呈贡主校区(胡大鹏摄)

四、档案意义

一枚小小的实物档案——校徽,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百五十多年来,平政街39号,这块不大的土地,经历的沧桑变革,见证了一代代医学人才的成长和云南卫生教育事业艰苦创业的历程,更见证了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复兴。

冬至,曾经的昆明第一卫生学校旧址,现昆明医科大学平政校区里的那两颗有百年历史的加拿列海枣树又高了,那两颗有百年历史银杏树又黄了,您想去看看吗?(图6、图7)

图6 今校区内有百年树龄的加拿列海枣树

图7 今校区内有百年树龄的银杏树(吴洁摄)

猜你喜欢

卫生学校校徽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我的心爱之物
浅谈医学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
浅谈中职卫生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卫校工作新局面
火了高校校徽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为了我们自己,把校徽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