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中国战鹰傲视寰宇,离不开他

2020-04-27北洋之家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涡轮空心留学生

北洋之家

60多年前,有一个35岁河北保定籍的留学生,曾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还气愤地把这封写给总统的信印成传单向美国人民散发。《波士顿环球报》在头版头条印上他的大照片,这位“大闹美国”的中国年轻人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60多年后,这位曾向艾森豪威尔发出挑战的年轻人,已经是年逾九旬的老者,当他接过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时,人们才知道,他,竟是助力中国战斗机起飞的人!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师昌绪,跟几乎所有默默无闻奉献的大国脊梁一样,直到他去世,我们都并不熟悉他的名字。

从智力平平的“傻小子”到

向美国总统挑战的顶尖学者

101年前的1918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保定徐水县大营村。他的家庭是一个五世同堂、有40口人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出身官宦之家。

小学毕业时,师昌绪在全县统考中得了第一名,考上了当时著名的“保定二师”(今保定学院)。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他也许会在师范毕业后做一名小学老师。

然而“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师昌绪全家不得不分头逃难。1941年,因为没有去昆明的路费,师昌绪放弃了被保送去西南联大电机系读书的机会,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就近考入陕西的国立西北工业学院矿冶系。

为什么选择矿冶系?师昌绪的想法很简单,“当时有一个说法,一个国家贫穷,主要是地下东西没开采出来,所以我就选了矿冶系。”大学时代,师昌绪被称作“书虫”,因为学习刻苦,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从事炼铜工作。1946年,师昌绪又考取自费留学的资格。直到两年后,他才在朋友的资助下凑够学费,去了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留学,开始了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活。

不到一年时间,师昌绪就以全A的成绩获硕士学位,他接着申请到欧特丹大学的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在研究中发现的两种化合物,如今成为重要的光电子半导体材料。师昌绪在美国的早期研究工作,已经预示了他未来半个世纪的伟大贡献。

师昌绪原本打算读完博士立即回国效力,不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司法部就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1951年师昌绪和钱学森等35人,成为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学者。

美国不允许中国留学生出境,师昌绪只好先在美国就业,因为科研上取得过优秀成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向他抛出绣球,他加入了美国金属学排名第一的著名科学家科恩教授的团队。

师昌绪的研究项目属于美国空军,主要负责一个与超高强度钢有关的课题,其研究成果之一后来被开发为至今国际上仍普遍应用的重要航空材料——“300M超高强度钢”。这种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之余,师昌绪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都花在了争取回国上。1953年夏天,师昌绪以组织夏令营的名义,把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共同商量争取回国的对策,并向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求助信。他利用和印度大使馆的旧交,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

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紧接着,师昌绪等中国留学生集体写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还自费购买了一台旧油印機印刷了2000份,再由他和另两位留学生秘密分发。

在与美国当局抗争了整整三年后,师昌绪终于从美国旧金山坐上了开往中国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他热切地望着祖国的方向,他更热切地盼望着踏上故土。

美国人能做出来的,

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出来

18年漫漫求学路,吃窝窝头也要回国的师昌绪从未忘记当初的理想。“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

结果,35岁的他主动选择了生活工作条件远不如北京、上海的沈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而他的专长在金属材料。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中国缺镍无铬,又受到国外技术封锁。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

1960年,正是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此时的师昌绪既要照顾在沈阳怀孕的妻子,又不能耽误在抚顺的高温合金研发,为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他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硬是咬着牙坚持到胜利,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为中国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锻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这项关系国防的尖端技术是严格保密的。当时,我国围绕国产米格-21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正进行着异常激烈的争论。

1964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位客人匆匆敲开了师昌绪的家门,这位访客是师昌绪的老朋友、时任航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荣科。几个小时前,在关于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讨会上,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究竟用什么发动机?

正当会场一片沉闷之际,荣科大胆提出:为了提高发动机推力,把飞机的实心涡轮叶片改进为空心叶片,并进行强制冷却的设计方案!

可当时连实心涡轮叶片都还没有研发出来,直接上马空心叶片,这几乎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设想!散会后,荣科就直接来到了师昌绪家,请他承担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师昌绪当时就愣住了:“什么空心叶片,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可颇有胆识的师昌绪还是接了这项任务,他说:“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

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张空心叶片的草图,就是根据这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100余人的团队,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空心叶片。

1965年,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比美国只晚了5年,这一下子使我们的飞机发动机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7年我国采用空心叶片研制出的战斗机,高空飞行时速超过苏联样机10%以上,至今,中国一些先进机种的发动机仍在装备这种叶片,40多年来从未因其失效而发生过事故。

1975年,国家决定把空心叶片的生产从沈阳转移到远在贵州的一个工厂。航空部点名师昌绪带队到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克服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关,这之后,我国几代最先进歼击机的发动机关键部件,都在这里生产。

有了新技术的翅膀,战鹰就可以翱翔得更加有力,而这背后是师昌绪拼尽全力的奉献。

爱管闲事的老头儿: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就会去做

师昌绪在金属所倾注了30年心血,1984年,66岁的他调任北京,更多地从事国家科研战略管理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来要搞太行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意味着中国的歼击机有了中国“心”,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五个可以自行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师昌绪参与提出设立中国工程院,提出设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中国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建议。

当生物医用材料在国际上方兴未艾时,师昌绪敏锐觉察到生物医用材料将是事关13亿国人健康的大产业,经过他多方奔走,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1996年宣告成立。

一个个科研项目干成了,师昌绪的头发也掉得一根不剩了,他笑着说:“我这些头发啊,一半是在当金属所长时掉的,另一半是来北京以后掉的。”

2011年1月14日,师昌绪接过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荣誉,成为中国第17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有很多人来祝贺他,他总是摆摆手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材料科学界。

2014年11月10日,师昌绪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96岁。

他留给我们的空心涡轮叶片,助推中国一代代战鹰起飞,他的付出、他的创造直至今天依然在释放着能量。

(张甫卿摘自《世纪人物》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涡轮空心留学生
地球是空心的吗?
空心人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2014款宝马525Li涡轮增压压力过低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空心
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双离合变速器的使用
空心针治疗胫腓神经联合损伤1例
Opel公司新型1.0L涡轮增压直接喷射汽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