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视阈下践行“四力”的案例剖析与思考
——以荆楚网典型人物“绝壁愚公”报道为例

2020-04-26刘建维

新闻前哨 2020年1期
关键词:绝壁笔力眼力

◎刘建维 胡 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 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 也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能力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对“绝壁愚公”陈显兵这个典型人物的报道,从新闻素材的发现,到新闻价值的提炼,思想高度的把握,再到传播手段的创新,整个过程都是“四力”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的生动实践。 作为湖北省唯一 全国重点网站,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用精彩的报道诠释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新闻媒体人与新闻报道本身的极度重要性。

一、 夯实脚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记者对于新闻线索要有敏锐的发现力, 好的新闻线索就需要深入新闻现场, 让报道更加鲜活有力。 只有进入现场, 搜集第一手信息传递给大众并迅速展开多层次、 多维度的延伸采访,若新闻事件的性质需求,还需做好深度采访的准备。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发现绝壁愚公线索,为了能够生动、完整地展现“绝壁愚公”陈显兵修建“景区”的点点滴滴,记者两次走进恩施巴东尚家村,前后历时达20 多天,对陈显兵进行了跟踪式报道。采访期间,记者们与陈显兵一道,每天早出晚归,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雨中行军,在漆黑山洞里穿行,在悬崖上攀爬,在峭壁木桥上拍摄,忍受虫蚁的侵扰,期间积累了图片、录音、视频等素材达250G 左右。

采访“绝壁愚公”时曾发生一个小插曲:第一次采访时,当地村干部以为记者们是骗子,对记者们的采访抱有疑虑,直接拒绝了采访。 但后来报道小组深入基层,用自己不怕困难、肯吃苦、敢吃苦的精神作风打消了村干部的疑虑, 令当地村民折服,他们纷纷对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报道组竖起大拇指点赞,并积极主动地配合采访报道。

在现场,是新闻记者的第一使命,也是采访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脚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和自觉, 尽全力捕捉到第一手的新闻资讯, 发出最鲜活有力的声音、表达出最鲜明的立场。 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再便捷的网络都不可能代替现场,到现场,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 增强眼力:捕捉最鲜活的细节最感人的瞬间

眼力是指新闻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的发现力与辨别力, 是对各种客观新闻事实或主观的言论观点等进行快速、准确的辨识和鉴别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新闻敏感度。新闻舆论工作者是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 没有好的眼力, 就无法在众说纷纭的舆论场中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好“眼力”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有两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练好“眼力”需要新闻记者从琐碎多样的生活中,洞悉世间万象,发现典型的人物或事件,并有效聚焦附着于人物或世间上的有价值的新闻点。

“绝壁愚公”陈显兵就是记者在一次聊天时意外发现的新闻素材。 2018 年4 月,记者在跟大学同学聊天时从其口中得知,陈显兵在悬崖上挖“景区”,察觉这是个好题材,便铭记在心。同年5 月,记者回恩施老家看到了扶贫工作队拍摄的关于陈显兵的短片。于是,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尚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和云, 对陈显兵的事迹进行了初步核实后拟定了拍摄计划。

其次,“眼力”不仅仅是眼见为实,更在于以什么样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事物。毕竟,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从不同维度观察所获得的意义是非常不同的。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 主流媒体想要发出具有意见领袖性质的主流声音,就需要炼就一副好“眼力”。 始终保持冷静的观察和自觉的思考, 学会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只有有了这样的眼力, 我们生产的新闻产品才能经得起推敲, 并对用户产生积极持久的正面影响与导向作用。

“绝壁愚公”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在跟踪一年后才推出,就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2018 年下半年,陈显兵修缮房屋时受伤,导致联系好的拍摄搁浅。 期间,记者便一直与村支书周和云保持联系,随时掌握陈显兵的状况,直至其伤愈康复。今年1 月,湖北日报刊发报道《恩施确保2019 年全部县市脱贫摘帽》,陈显兵所在的巴东县名列其中,而陈显兵在2018 年就已被评为了脱贫示范户,其所作所为就是自力更生的强有力体现。 加之他伤愈,对于拍摄来说,天时地利人和! 再结合当下扶贫攻坚正酣的背景,对陈显兵进行报道,符合时代主旋律,能够有效提振人心。

三、深化脑力: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传递思想

脑力是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深化脑力,就要在思考的独立性上下功夫。新闻媒体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传递思想,是主流媒体一直以来的追求。互联网时代,脑力是媒体更为珍贵的思考力, 也是更深层次的竞争力。强脑力,意味着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始终进行有深度的思考,生产有思想、有价值的新闻产品。

深化脑力,就要有问题意识。 2019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聚焦民生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脱贫示范户,陈显兵独自挖“景区”表面上是其自发的个人行为,深究其内心,会发现他是出于将家乡建设更美好的愿景, 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所做所为,点燃了全村人开发景区、脱贫致富的梦想和信心。将他的行为与总书记所说的工作落脚点结合,就使得新闻报道跳出了人物报道的局限性, 成为有思想、 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产品。

四、提升笔力:创新传达践行融媒传播新实践

笔力,从表面上看是新闻记者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文字功底,实质上是一个新闻记者自身政治素养、理想情操、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 新闻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是通过“笔力”来实质性阐释,所以,笔力是新闻记者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 新闻记者要做有温度的,有感染力的新闻,多讲有灵魂的故事,用真情和平实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笔力”不仅是“妙手著文章”,还在于如何以多种形式与体裁全方位报道一个事物,吸引广大受众关注、参与和互动,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大环境下,主流媒体应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把握媒体传播规律,要在“守正”中努力“创新”,用“创新”来确保“守正”,朝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方向不断努力。

练好了脚力、眼力、和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在如今全媒体时代,我们要了解网站新闻生产的全过程,熟悉“采写编播”等环节,积极主动地拥抱新生事物,运用多种手段来报道新闻。

此次“绝壁愚公”报道,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派出了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身的报道小组,每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作战单位, 亲身参与了从新闻生产到分发推广等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相互之间既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完成了报道。

“绝壁愚公”报道以具有冲击力的现场图片、生动的新闻短视频以及细腻文字为主, 并在后期推出了集文字、图片、视音频为主的融媒体可视化专题。 其中,新闻短视频除了一般常规性拍摄, 记者充分运用了无人机以航拍出动人心魄的远景画面,采用GoPro(运动相机)来展现惊险的第一视角画面, 最终剪辑成为一段8 分钟的新闻短视频在网络上获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绝壁愚公”后期报道形成了消息、通讯、图集、评论、视频、专题等多体裁、多话语体系、多传播方式的传播体系, 并在多平台分发推广。 报道发布后,获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国扶办官网等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与关注。 2019 年7 月31 日,中央文明办在呼和浩特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7 月“中国好人榜”。 其中,“绝壁愚公”陈显兵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之学,“四力” 的高低也要由新闻实践来检验、力行。 强“四力”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走转改”精神、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精神与专业能力的过程。其中各项要求既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与工作准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

采编人员需要将基层一线视作增强“四力”立足点,要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深入基层一线,要到达现场开展采访调研;要时刻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挖掘鲜活素材,抓好重点选题策划;要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带着思考采写更多有价值、有意思的新闻作品。 实践方能出真知,记者编辑要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关于“四力”的自觉性,使“四力”在新闻采写工作常态化。

猜你喜欢

绝壁笔力眼力
入木三分
飞檐走壁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绝壁深洞引清泉
眼力大搜索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考眼力
考眼力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眼力小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