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辟蹊径 把“旧闻”做出“新闻”
——以楚天都市报品牌栏目《当年今日》为例

2020-04-26◎王

新闻前哨 2020年1期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选题

◎王 虹

全媒体竞争时代,在资讯传递和覆盖面上,传统媒体显然落后于新媒体。面对信息冲击,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求生存、谋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之间的新闻高度同质化,如何才能吸引读者,进而牢牢地稳定读者群? 实践证明,对新闻深层次挖掘的深度报道,有利于形成报纸的个性化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扩大报纸影响力。

2018 年,楚天都市报推出全新栏目《当年今日》,版位安排在比较靠前的重点新闻版。 翻阅资料,不少电视台、报纸推出过类似栏目,但多与档案馆合作,史海钩沉,以史料为主,呈现当年的历史,体现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楚天都市报推出的《当年今日》栏目,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为线索,突出延续到今天的发展与变化。 稿件既有新闻性、时效性和关注度,又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情味。 作为都市类媒体,如何做出《当年今日》栏目的特色,把“旧闻”做出“新闻”? 副刊部参与执行,如何让《当年今日》稿件既有“短平快”的新闻性又兼具副刊的“慢悦读”?两年来,《当年今日》栏目共推出报道近百篇,选题涵盖面广,题材涉猎广泛,有国家大事历史备忘,有百姓生活真实记录,有本报报道最新反馈,有时尚记忆追根溯源,等等。 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揭秘鲜为人知的幕后,选题跨度大,各有各精彩。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生长而成。作为《当年今日》栏目参与者之一,本人将两年来参与策划采写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最大的感受是:另辟蹊径,选择合适的选题,“旧闻”同样可以做出新闻,陈年的“旧”种子同样可以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一、关注历史,侧重地缘性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史海钩沉,可谓大浪淘沙。 楚天都市报推出《当年今日》栏目,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大事件里挑选哪些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当年”,同时拎出历久弥新的“今日”,的确需要反复思量。

1954 年8 月18 日,武汉关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值,武汉人民齐心协力战胜洪水,并建立抗洪纪念碑为念。时至今日,两江四岸的江滩化身都市画廊,水景交融。

1978 年5 月22 日,在地下沉睡了2400 年的曾侯乙编钟,在随州擂鼓墩出土。时至今日,编钟闻名天下,复制版更是走出国门, 成为荆楚文化的使者。

1997 年1 月4日, 在长江中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山舰被打捞出水。时至今日, 坐落于江夏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 每年接待参观者60 余万人次, 提醒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今天的一切。

作为地方媒体, 要想在重重压力之下脱颖而出,就要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 利用本土优势做新闻,成为首选。

历史远去,但并不沉默。 经过不断的磨合,楚天都市报《当年今日》栏目在重大的历史性题材面前,选题范围逐渐明晰:侧重地缘性,集中选择发生在湖北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且于今日而言,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策划之初进行这样的限定,极大地避免了漫无目的“海选”。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重大选题,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今昔对比,有话可说,有血有肉。穿越历史,一个个大事件向人们讲述曾经发生的一切,更提醒人们延续至今天的意义与影响。

二、关心民生,注重贴近性

《当年今日》栏目的选题并非都是大策划大选题,从小处着眼也能出彩。 时光如梭,城市一步步现代化。 抚今追昔,城市的变迁,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体现尤为突出。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个小瞬间为切口,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1929 年2 月10 日, 武汉市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1 路开通。 时至今日,武汉市公交线路已达近500 条,武汉市区内500 米半径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1998 年7 月17 日, 南航开通中国武汉—日本福冈航线, 成为湖北民航史上首条武汉始发的国际航线。 时至今日,武汉已开行国际及地区航线近60 条,直飞不需再周转。

出行问题,相信每个人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感受。楚天都市报从老百姓每天依赖的交通做起:轮渡、公交、地铁、高铁、飞机,海陆空全覆盖。 这样做出来的报道,多了烟火气,少了宣教味,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在楚天都市报《当年今日》栏目中,关系百姓民生的选题较多,而这也恰恰体现出楚天都市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根植于读者的土壤中,都市报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比如,武汉动物园开园、中山公园免费、解放公园建造湿地等,组成公园系列;编钟出土、电影《洪湖赤卫队》上映、夏菊花国际杂坛夺金奖等,组成文化系列;渡江节成为武汉人民的节日、雅琪冲A、武汉体育馆走出14 位奥运及世界冠军等,组成体育系列。这类选题大方向容易确定,但切入口需要反复思量。比如地铁选题,以第一条线路开通为主、还是寻找第一位老司机?航空选题,落实第一条国内航线、第一条国际航线、还是在汉线路最多的航空公司?公园选题,落脚解放公园开园的历史? 免费开放的过程? 还是以修造人造湿地为主打?此时就要通盘考虑,如何更加贴近读者,在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哪个选题能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三、关照人文,展现时代性

其实有些来源于生活的素材也是很好的, 只不过因为太熟悉反而容易被大家忽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点滴之处,很可能曾是极其时尚的“尖板眼”。寻找这些当年的先锋,更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巨变。

——记得何时开始集体婚礼的吗? 1935 年11 月1 日,武汉举办了第一场集体婚礼。

——记得何时开始禁鞭的吗? 1994 年1 月15 日,武汉市中心城区开始禁鞭。

这些今天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 当年第一次出现石破天惊,无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类选题怎么找? 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捕捉,有感而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集体婚礼选题是记者偶然在杂志上看到历史存档的照片, 禁鞭选题是记者过年给孩子讲小时候放鞭炮的回忆, 陪产假选题是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男同胞陪产…… 对于这类创新性选题,记者利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丰富选题来源。 在登陆网站、微信、微博、各种APP时做个有心人,留存可用的素材点,厚积薄发,找寻合适的新闻点切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关联本报,体现参与性

创刊23 年, 楚天都市报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推出的典型人物报道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新闻故事的当事人,如今在哪里,在做什么?过得怎么样?吐故纳新,《当年今日》栏目的选题,就此衍生了新的方向。

——2009 年10 月24 日,两名少年在长江荆州宝塔河段落水,十五位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三位大学生不幸牺牲。“10·24”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的事迹,经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后感动中国。时至今日,十二位大学生已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人链精神”传到各地,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永远传承下去。

——2009 年11 月17 日,武汉协和医院成功分离一对世界罕见的坐骨连体女婴, 楚天都市报记者守候在手术室外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回应社会各界的关注。 时至今日,这对我国首例成功分离并双双成活的坐骨连体儿, 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成长,并且已上小学三年级。

在传统纸媒这样“日更”的平台上,创制较为耐久的产品,是每一家纸媒不懈努力的目标。这样做的动机,更多的还是源自报纸、报人作为时代守望者、历史记录者的职业使命感。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昨天的历史又构成今天的新闻。通过《当年今日》栏目遍拾珠贝,从新闻与历史的连接点入手, 用新闻的眼睛重新发现历史, 还原当年的新闻现场,同样能够激励与打动今天的读者。

10.24 大学生英雄群体、连体女婴等,这些楚天都市报曾经着力报道的人物,无论是壮烈英雄,还是普通百姓,都不曾被历史忘记。 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动着大家的心。可以说,找到这些人,就找到了选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这个过程中, 楚天都市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无形中又在记录一段新的历史。

结语

两年来,楚天都市报《当年今日》栏目先后发表了近百篇精品报道,始终保持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以独特的定位和稳定的品质,增加报纸的深度,提高耐读性,在读者中享有很好的口碑。

《当年今日》栏目稿件的呈现,借用副刊形式,整体比较统一:“日历标签”类似总结,以简短的文字明确说明“当年”与“今日”的情况;稿件主体分为两部分:忆当年、看今日,当然,今日的内容比例稍重;配发的照片有当年历史照片、有今日最新照片, 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 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样一来,稿件既有新闻的短平快,又能体现出副刊的慢悦读。

细细品读,《当年今日》栏目稿件都是“旧闻”,却又是绝对的“新闻”。回溯两年来的采编过程,选题筛选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有时一个月从10 多个选题中只挑选出2-3 个,其他的因为种种原因被放弃、搁置。 如今在采编过程中,编辑记者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时,大家不急于说“以前报道过”,而是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 也许,一个新的《当年今日》选题就此出现。

当然,梳理策划《当年今日》栏目选题的过程,也对相关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战线,深耕战线,要做到既找准时间节点,又具有揭秘性的故事,还兼具新闻价值,如此这般,才能做出耐读的“旧”新闻来。

猜你喜欢

楚天都市报选题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Share with us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