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课堂前测,提高课堂实效

2020-04-25冯冬仙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5期
关键词:四边形平行长方形

冯冬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而要把握真实学情,有效的课堂前测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依托课堂前测,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我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了解认知结构,找准切入点。

儿童最好的学习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前测,来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切入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时,由于概念多,我把“平行的认识”单列为一节教学。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难点在哪里?我对四年级的90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笔测:

1.前测题目:

(1)你觉得什么是平行?你能举个例子吗?

(2)下面哪几组是平行线?

2前测分析及对策.

通过分析发现,第一题有40﹪的学生能用“同一平面”和“不相交”来描述平行的概念,不会描述的占38.9﹪,这说明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直观经验,对平行有一定感知,但描述时难以抓住本质。第二题有44.4﹪的学生能在多组图形中找出两组平行线,说明对平行的本质有一定的理解,部分学生将⑤当作了平行,是受两条直线局部所形成的未相交的假象干扰,需要在教学时予以重点突破。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先出示一条直线,唤醒学生对直线特点的认知,接下来出示两条直线,对其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来揭示平行和相交。其次,借助多媒体演示进行平行本质的深度揭示,利用Flash软件设置动画效果,演示两条平行线不断向两端延伸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直线的无限性以及平行线不相交的特点。最后,借助实物魔方与立体效果直观呈现虚面的图像突破“同一平面”這个认知难点,多途径实现概念的完整建构。练习时,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拉一拉,转一转,体会相交与平行之间的关系变换,进一步理解平行关系的本质。

这样,借助前测,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和学习起点出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去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真正把“以生为本”理念落到了实处,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现共性特点,确定着力点。

课堂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到原有知识水平中的一些共性特点,根据这些共性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着眼调整教学重心,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认知难点上。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材意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入手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本节课是图形认识的基础。如何找到图形认识的共性特点,建构图形认识模型呢?我对班中43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1.前测内容

(1)画一个你心目中的四边形。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对的打“√“。

2.前测分析及对策

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头脑中的四边形很常规(四四方方),基本画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类型。(2)第二题的判断题,判断正确的有18人,错误的有25人。25份错误的作业中认为⑦号图形是四边形有11人,多选或者漏选的有14人,从调查结果看,共29人(67%)基本会从四边形“边的数量”判断。对其余14人中的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知道四边形有4条边,有4个角,却不懂得从“边”、“角”两个维度来判断图形是否属于四边形。

基于上述前测,就从边和角特征出发,通过分类排除学生易判断的“四边形”,归纳概括出四边形的一般特征,再结合“易错四边形”进行正、反例对比,巩固加深四边形的边和角的本质特征,最后从一般到特殊,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殊的边、角特征,逐步清晰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从而真正认识四边形。

这样,基于课堂前测,找出共性问题,抓住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这个着力点,浓墨重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基于学情、源于学生的生本教育。

三、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分层点。

学生的差异表现不仅有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的差异,还有智力、认知方式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如果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的认知起点存在很大差异,势必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发现学生的差异,从而针对差异设计教学,分层落实,满足需求,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如何针对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呢?我对本班的45名同学进行了课堂前测:

1、测试题目:认一认,写一写。

2.前测分析及对策

从测试结果来看,能正确认识整时,但访谈时读成“几点”的学生占33.3﹪,写法或者读法不规范的占26.7﹪,将时针和分针混淆的占24.4﹪。这说明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过整时和半时,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缺乏方法的提升。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不同,掌握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实施了分层教学。对于读写不规范的孩子,采取规范读、写法,进行强化训练,并设计一定的提让练习,让学生试着“跳一跳摘到桃子”,挖掘学生潜能;对于时针和分针混淆,不知道看时间的具体方法,习惯按针从上到下顺利来看的同学,采用先区分时针和分针,再教方法,加强练习。对于钟面个别出错的,采用了拨钟面加以区别。

这样,我们在进行课堂前测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关注,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在多个层面的思考、碰撞中,都能有序获得思维的不同程度的提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起最佳水平。

四、重视思维状态,凸显思维点。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考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和过程。当然更要考虑学生对来自教师帮助的需要程度。教师在教学前,只有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才能放眼学生的未来,设计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引导方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学生的思维状态是怎样呢?我对三(1)班的56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1.前测题目:你会计算下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会的请试着写出算式,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算。

2.前测分析及对策

解答错误的有27名,解答正确的有29名。通过对正确学生前测访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孩子知道用画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有一半多的学生从书本或家长、培训班等渠道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直接测量长与宽,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明白“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的学生不到10%。因此,本节课学生的思维需求点就是“为什么用尺子测量长和宽的长度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与需求点,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为主线,按照这样的流程展开: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独立尝试探究)——同桌交流想法(老师收集不同方法)——反馈各种方法(①摆或者画满的,②只摆一行一列的,③画格子的,④量长宽的)——归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反馈按“铺满”、“半铺”、“没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自主发言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悟“长×宽”的算理。

学生的思维结构从复杂到简单,逐渐走向“简单的数学”、“清晰的思维”、“ 简洁的方法”。

总之,依托课堂前测,能有效提高“教”的效率,提升“学”的品质,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扎实高效,让我们的课堂“堂堂有精彩,生生有发展”。

课题研究:

本文系2020年度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堂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YL2020G07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许昌市兴华路小学)

猜你喜欢

四边形平行长方形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小长方形找朋友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四边形逆袭记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趣谈四边形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