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榫卯的起源

2020-04-25王学志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榫卯构件建筑

王学志

榫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是约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凸的部分叫做榫,凹的部分叫做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各种载荷能力的结构体。榫卯的用途广泛,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还被应用于造船、造桥等其他行业。我国古代工匠在榫卯结构上造诣非凡,能够制作出种类繁多、精巧无比的榫卯来,构件之间,不用一根金属钉,就可以做到间不容发、天衣无縫,体现了古人的设计匠心与造物智慧。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外,榫卯结构还蕴含着中国古人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

中国的榫卯结构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地区的一支原始部落——河姆渡人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已经使用榫卯技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的木楞,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的密合连接方式,正因如此,榫卯被称为早于汉字历史的民族符号。

榫卯的发明

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这一时期金属工具尚未出现,使用石器加工木料并非易事,因此榫卯大多比较粗糙,只在原木上稍作修整。但以当时原始生产水平而言,榫卯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多种明清时期常用的柱头柱脚榫、燕尾榫、企口榫等榫卯在当时已经出现雏形。这些榫卯结构主要应用在河姆渡干栏式房屋的建造上。

从巢居到干栏式建筑

巢居建筑诞生于原始社会,当时的远古人类受到自然界鸟类搭建窝巢的方法的启发,开始探索在树木上建造居所的方式。他们起初是在单株大树的主枝分杈处,寻找合适的空间,利用树枝、茎叶等搭建窝巢,但是一棵树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复杂的生活需求,后来人们学会了在相邻的两棵树上搭建房屋,而后,在相邻的四棵树上,先横向架设原木,并铺设树枝、茎叶,形成居住面,居住面上端也以枝干相交搭成棚架,再铺盖上茅草,构筑成简单的房屋。由于这种居住形式是架设在树上,看上去又很像一只很大的鸟巢,所以我们称为巢居[1]。它的诞生标志着原始人类告别了蒙昧时代,产生建筑智慧,已经能够自主创造居住空间。

干栏式建筑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成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是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板上立柱安梁,用芦席围墙、茅草盖顶,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最大单幢建筑面宽至少23米,进深约7米,前檐有宽约1.1米的走廊,其前沿设直棂木栏杆,地板高出地面0.8?1米,并设有木梯。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模式使其既能防水防潮,也能躲避虫兽侵袭。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等构造中已采用榫卯结合工艺。

其他文明的榫卯起源

榫卯并非中华文明独创的技术,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也很早就发明了榫卯技术。目前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木构榫卯实例,是位于欧洲中部(今德国东部)的一系列早期水井,它们与中国最早的榫卯实例几乎出现于同一时期,均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埃及人也很早就在家具制作和造船上运用榫卯技术。

当原始人类开始有能力制作锐利的石斧伐木,使用尖利的石凿打卯口时,榫卯技术就取代了相对原始的绑扎技术。可见,榫卯是新石器制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木构文化走向成熟的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家鑫.论古代巢居建筑的发展与传承[J].山西建筑,2015,41(10):26-27.

猜你喜欢

榫卯构件建筑
榫 卯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技术与理论方法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榫卯》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武汉工地钢材贴上电子标签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实践
基于复合连接器的插拔式构件组装方法研究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