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23何宝贤严建明刘玉华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血常规

何宝贤 严建明 刘玉华

【摘 要】  目的 : 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425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TIMI≤4分)212例和研究组(TIMI>4分)213例,比较两组患者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 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 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血常规;凝血指标;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预后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AIM)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主要因心肌持久性缺血所致,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据数据统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50%左右死于发病1h内,因此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针对AIM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PCI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早已被临床认可,但患者出院后的预后监控及预测临床上仍缺乏统一标准[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425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患者自愿配合完成临床相关检查及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排除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及临床资料不全者。 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TIMI≤4分)212例和研究组(TIMI>4分)213例,对照组中男122例、女90例;年龄39~ 78岁,平均(58.63±3.75)岁;前臂梗死81例, 前间壁梗死76例,下臂梗死55例;研究组中男118例、女95例;年龄39~80岁,平均(59.53±3.86)岁;前臂梗死78例,前间壁梗死72例,下臂梗死63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臨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选择希森美康XE5000血常规检测仪、STAGO STA-R凝血分析仪、梅里埃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指标检测均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所有受试者均持续空腹12h以上,于次日晨起抽取外肘静脉血5mL置于干燥管内,以3000r/min离心分离出血浆,检测肌钙蛋白Ⅰ、抗凝血酶Ⅲ及凝血时间,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所有检查均由同一临床医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水平变化。

1.3 TIMI危险评分方法

患者年龄在65~74岁记2分,75岁以上记3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上记2分,收缩压在100mmHg以内记3分,心功能Ⅱ~Ⅲ级记2分;再灌注时间在4h以上、女性、前壁ST段抬高各记1分;伴有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记1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检验,P<0.05时为存在统计学差异,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AIM是临床上危险性较高的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性的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血管变窄,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导致心肌局部组织缺血而发病[4]。血栓形成是AIM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对冠状动脉的阻塞情况直接决定了急性心脏事件的程度,而血栓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血小板,且与体内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平衡关系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现阶段临床上常利用血常规及凝血检测来判断血栓形成情况,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病情预后[5]。肌钙蛋白I可有效抑制凝血酶及因子,降低凝血酶活性,其水平升高提示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越显著。血常规与凝血指标检查可有效发现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不仅可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可对疾病转归期的预后进行判断[6]。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婷,兰亚婷,向代军.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03):84-87.

[2] 姚云婕,钱雪松,盛宇峰.血常规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6,14(12):126-127.

[3] 陈洪东.血常规、肌钙蛋白Ⅰ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4):114-115.

[4] 安园,陈立侠.评价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1):6-7.

[5] 邹强,赵呈元.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59):11622-11623.

[6] 杨栋梁.探讨血常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农村卫生,2017,(20):42-43.

猜你喜欢

血常规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健康人”是否需要定期做血常规
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血常规化验里有啥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