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020-04-22池光胜吴梦军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教育

池光胜 吴梦军

摘 要:当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为支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模式下的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蓬勃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为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一轮重大机遇。各学校在研究新工科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当下教学及管理的方式。新工科促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分别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案例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工科建设热潮,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新工科建设工作虽然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主导,参与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的也都是本科院校,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高职教育。新工科的兴起,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精神,借助新工科建设的东风,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理念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全校师生对新工科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新工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把新工科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探索基于新工科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归纳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工科教学模式;以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导,把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各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立足校情、面向社会、服务地方产业,做好专业建设的增量与专业存量的变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新工科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引导,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學生为中心”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具体措施

(一) 教学计划管理

对接山东省十大产业,立足校情,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提前布局培养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亟须的专业人才,做好专业建设增量与专业存量变动,做到专业结构总体上的科学、完整。坚持整体与特色兼顾,做好学科专业规划,建设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坚持内涵发展,稳定现有专业规模,优化专业教学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道路。坚持改造与新办结合,主动增设新兴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坚持发挥综合性优势,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逐步形成能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群。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学生在校规范化学习的重要保证,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时,不仅要考虑当前,还要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对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还要加强对学生通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体现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思想,结合“1+X”证书制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执行和落实,将产业和技术的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引入教学过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增加反映最新技术的新课程或新内容;深入推进“课证融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选修课比重;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提升第二课堂建设水平。

(二)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是教学计划的展开,也称为课程实施。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互式融合的教学过程,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新工科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的可操作方案: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设计聚焦学生的能力培养;师资与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教学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会学生学习”是推进教与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学习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让学生从“听课者”成为“问课者”,要让“学问”成为“问学”,实施“对话性教学”“求知范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建立“协同、协调、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意识,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个环节更为科学、规范、有效;要严格执行排、调课管理规定。

(三)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学校按照“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评价”的工作思路,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全面了解中心教学工作动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质量持续改进告诉我们,评价的唯一目的是改进。第一,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念,构建以学校为整体,教务处为核心,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六级质量保证体系。第二,基于闭环控制系统,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管控。第三,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制定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标准、学生标准。第四,修订和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可持续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四)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师资评价标准,鼓励教师自觉强化自身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技能考试、技能培训、寒暑假赴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技能水平,致力建设一支“双师型、创新性”教师队伍。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指导学生,开设有关介绍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等讲座;建立持久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与对口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扩建集教育、培训、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大部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省内先进水平的本专科生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第三,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要體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岗位变化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编制教材的比例。第四,加强学风建设。开展“打造活力课堂、加强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将学风建设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融合,比如一年级开设新生研讨会,三年级开设就业论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创新教育教学案例

譬如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大产业中的高端装备产业,新增了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专业,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增物联网工程、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为通识教育必修课;与世纪鼎利集团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即鼎利学院(互联网+学院),不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领域,企业投资4000万元与学校共建6个实训中心,为学校培训教师150余人;引导产教融合全过程培养,将UBL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试点,形成基于“CDIO+UBL”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将蓝墨云班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即时的沟通和分享,让教师教得更灵活,学生学得更有趣;重点开展“五说”活动,即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团队说课程、任课教师说课堂、学业导师说学生成长、项目负责人说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新工科引领创新,与时俱进,探索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新工科为传统工科专业建设引入新技术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了传统工科专业向新工科专业转化,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慧,陈 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47.

[2]李 华,胡 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16-19,57.

猜你喜欢

新工科高职教育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