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际交流视域下辽宁省高职院校发展对策

2020-04-22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际交流院校

王 胜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从1980年首批举办高职教育的13所职业大学到2017年的1 346所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均发生了量与质的飞跃。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促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017年辽宁省共有高职院校54所,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前100名中仅占3所(最好名次为第21名),足以说明辽宁省高职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提高辽宁省高职院校竞争力以及为适应一带一路与辽宁省自贸区的建设,辽宁省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历程

我国高职教育是在不断地借鉴、吸收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纵观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其可分为政府完全主导、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官民并举等三个阶段[1-5]。

政府完全主导阶段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时期,此阶段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政府间合作和国际组织援助项目为主。交流的形式包括学术交流与研讨、参观互访、赴德进修、来华讲学等。由于教育体制、国情、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等不同,在学习和借鉴之后,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开始了自己摸索,借助世界银行的总计3500万美元贷款使我国在短时间内较快的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政府为主、民间为辅阶段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加入WTO这一时期。此阶段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合作、继续争取国际组织援助项目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交流的形式扩展到公派留学、自费留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德国向我国提供的千万马克级贷款为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加拿大与我国合作的CCCL项目,缓解经费困难的同时为我国高职院校提供了运转模式范本;世界银行的8000万美元贷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转变了办学理念,推动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官民并举阶段是从2001年加入WTO至今。此阶段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内容不断丰富,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也开始招收留学生,设置来华留学奖学金,促使国际交流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此阶段高职院校的校际交流开始活跃。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院等,开展包括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人员互访、科研合作等活动。

在政府完全主导阶段,辽宁省沈阳市获国家教委批准作为六个中心城市之一开展德国双元制改革试验工作;在政府为主、民间为辅阶段,辽宁与北京、上海共同获得德国政府贷款成立三所职业教育研究所;在官民并举阶段辽宁省的职业教育投资也逐年增加,但是发展至今,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国内竞争力并不理想。这应该引起政府和院校的重视与反思。辽宁省高职院校为了缩短发展过程、少走弯路,应该借鉴国内、国外其它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

二、高职院校校际交流的内涵与模式

(一)校际交流的内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这给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文化大省,应义不容辞并竭尽全力地完成国家布置的任务与要求。结合辽宁省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欲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必先使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辽宁省高职教育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要与国内、国际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同时吸收、借鉴国内、国际高职教育发展先进经验。高职院校校际交流是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上提出的,是指在合作学校达成一致协议前提下,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开展的灵活多样的国内跨校或国际跨校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的成果符合考核指标,并有助于学校、教师、学生总体向好发展。

(二)校际交流的模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较早的国家,开展了包括师生国际流动、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参加国际组织、举办海外活动等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高职院校的校际交流模式可以参照但不拘泥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因为国内学校之间合作的影响因素要少,操作起来更方便可行,所以国内高职院校校际交流模式比国际高职院校校际交流模式要多样。校际交流模式如表1所示。

三、高职院校校际交流的作用与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际交流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可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型人才[6-10]。

(一)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教师层面的校际交流可使合作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院校产生影响和改变。经过学习、借鉴合作院校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短板,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的改革。

表1 校际交流模式

学生层面的校际交流促使院校在解决新问题时不得不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在没有经验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新的尝试,这也迫使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二)可促进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进行交流的教师和学生是经过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来自合作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融入到院校后,对人和事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无形当中就会对院校的师生产生压力。当师生把压力变为动力时就会对院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合作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会带来其固有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为活动增添新鲜元素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两个合作院校间的一座桥梁,时刻将两端连接并拉短距离,使学校朝向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可开阔师生的视野并提高其综合素质

受各个国家、地区、院校的人文、历史等因素影响,每个国家、地区、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文化底蕴,例如欧洲的开放包容、亚洲的内敛含蓄、欧洲大学的独立创新、亚洲大学的自由人性、中国南方院校的办学灵活、中国北方院校的办学稳扎。这都使交流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不同的体验与乐趣,提高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在人际交往与独立生活过程中可吸收优秀文化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这使其认识问题时思想更有深度,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

(四)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在校际交流合作双方达成的框架基础上,按要求完成交流的学生相对于没有进行交流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要强。若是国际间校际交流,外语能力便成为竞争力之一;若是学历提升项目交流,学历便成为竞争力之一。同时,交流的学生对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也会提高自信,在应聘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五)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通过校际交流可快速吸取合作院校的精华,缩短院校发展进程,提高院校的综合竞争力,为高职院校达到全国领先并走向国际奠定基础。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辽宁省高职院校更应抓住机会,赶超国内领先的高职院校。应尽快与国内、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鉴、吸收成功经验,提高国内知名度,加快国际化进程。

四、高职院校校际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认识

做一件事情思想起决定性作用。这里的思想包括院校管理者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高职院校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些院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满足,没有放开眼界去仔细观察外界的变化;有些院校管理者认为校际交流形式大于实质,便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深入思考;有些院校管理者从形式上搞校际交流,比如国外考察团、国内专家团等。这些思想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校际交流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有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从心理上对外派交流产生抵触。特别是一年以上的长时间外派交流,教师没有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没有危机感。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没有方向,没有自我认知,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对于校际交流更是知之甚少。

(二)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包括国家法律法规、院校规章制度等,是工作处事的行为准绳。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出台的意见、规划等教育方面文件均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院校合作等内容,也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文件,但是对于校际交流具体实施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盲区。从院校层面看,一些高职院校设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专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工作,但是从制度的制定和合作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并且院校之间也缺乏统一的校际交流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例如国内外高职院校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课程学分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而院校之间并未建立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等制度。

(三)管理职责

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职责的划分等是落实政策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设置大多数都符合要求,甚至出现冗杂现象。而管理职责的划分会出现空档,尤其是国内外校际交流方面的管理职责几乎没有,例如校际交流师生的注册、课程设置、学分转换、思想教育、学籍等服务与教学方面管理。

(四)经济费用

院校的运转、学生的学习均需要经费保障。本科生校际交流实施相对较早,但对于校际交流的专项经费也捉襟见肘。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尚未得到重视的校际交流并未设置专项经费。作为教师来讲,没有公费的支持基本上是不会参加校际交流合作;而学生的经济来源仅靠家庭支持,一般也承受不起交流学习期间食宿、旅差、生活、学习等高额费用。

(五)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主要涉及国际间校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个别高职院校还有很多本科生学历和大专生学历,对英语掌握的不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就处于班级末端,英语对他们来讲也相对薄弱。在国际合作时存在双向语言问题,包括无法向国外来华的交流者提供完整的专业课程,也无法到国外完成交流工作和学习。

五、高职院校校际交流的对策

(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校际交流的思想认识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国家建设、国际合作中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提高高职院校校际交流合作的思想认识。在院校层面,要建设国际化校园氛围,融入古今中外文化特色,定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院校管理者层面,要在其位谋其事把院校的发展视为第一,怀着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理念,转变办学观念,开放思想。在教师层面,要努力提高大局观,提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化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素质等全方位的教育。在学生层面,要开阔视野,心中有国,努力成为国际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祖国的全球化发展贡献力量。

(二)健全高职院校校际交流规章制度

为保障国际国内校际交流合作顺利开展,应设置科学配套的规章制度。国家层面应该为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院校合作提供指导意见和法律依据,为国内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提倡国内高职院校之间进行校际交流合作。院校层面应该与合作院校共同协商,根据自己发展情况,建立符合国情、符合校情的合作框架,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提供依据。特别要重视高职院校之间的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分转换等规章制度的建立。

(三)明确校际交流管理职责

高职院校应设置独立的校际交流管理部门,并配备够用的管理人员,将校际交流工作日常化。其主要负责:起草相关规章制度,联系合作院校,保证校际交流工作顺利进行。其它相关部门,包括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均应设置校际交流负责人,明确其相关职责。

(四)设立校际交流专项资金

校际交流逐渐被国家重视,在国家、政府层面应该设置专项扶持基金,各高职院校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校际交流的重要性,要从政府拨款中设置校际交流专项资金。也可充分利用其它外部资源筹集资金,尽可能地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五)开设特色课程,打造语言环境

校际交流尤其是国际间校际交流需要具有特色的国际化课程。课程应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入其中,能够吸引外来学者,培养国际气息。特色课程可以由合作院校共同开发,构建符合双方要求的特色教学标准。同时,为了提高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外语能力,在校园文化、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渗透国际元素,能够使师生体验到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

总之,辽宁省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通过校际交流尽快发展高职教育,使之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同时,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经济全球化战略培养出国际型应用人才。

猜你喜欢

校际交流院校
如此交流,太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