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勿谈“冠”色变
——人和动物冠状病毒的那些事

2020-04-22祁明普郭爱珍陈颖钰胡长敏

中国奶牛 2020年2期
关键词:穿山甲宿主命名

祁明普,郭爱珍,陈颖钰,胡长敏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武汉 430070;2.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局地爆发,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31个省市区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预案。

目前“新冠”溯源尚无定论。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人们谈“冠”色变。本文针对当前形势,对人和动物冠状病毒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充分重视当前疫情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新冠”恐惧。

1 冠状病毒分类及特性

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隶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下分四个属,分别为α、β、γ、δ属冠状病毒[1]。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2018b版报告(最新版),已鉴定的人和动物冠状病毒共有23个亚属38个种[2](表1)。

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一样,本身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56℃ 30min、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因此,选择合适的消毒液,可以有效灭活病毒,减少被感染风险。

2 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

随着疫情的迅速发展,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2020年1月12日,WHO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暂时命名为2019-nCoV (2019 novel coronavirus),由该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暂时命名为2019-nCoV急性呼吸疾病(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该名称被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广泛引用。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3]。同日,ICTV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现有物种,即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并建议将2019-nCoV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4]。

表1 冠状病毒分类

国内学者对此最新命名反应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SARS-CoV-2命名不妥。多位中国学者联名在《柳叶刀》发表评论文章,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 2019, HCoV-19)[5]。文章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天然病毒,在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面与SARS病毒均不同。SARS是疾病名称,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会对病毒学知识不足的科学家及公众产生误导,让人认为它会导致SARS或类似疾病,从而对疾病流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外,SARS-CoV-2也与疾病名称COVID-19不一致。文章呼吁,此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发病毒理应有其独特名称。

按照惯例,新发病毒的最终命名,还需要ICTV开会正式决定。因此,新型冠状病毒的最终名字会是什么,中国学者的建议是否会被采纳,需要我们共同关注。

3 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关系

至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自于哪里,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流行病学溯源结论。但是,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已经获得一些线索。

截至2020年2月20日,共有19个国家的121条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已经提交到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GISAID) 数据库。取全部121条新型冠状病毒、9条已报道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蝙蝠源和穿山甲源冠状病毒(下载自GISAID)以及表1中的38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下载自NCBI)进行比对,获得核酸序列相似度(表2)。同时,对上述全部168条冠状病毒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得到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的进化关系(图1)。从基因相似度看,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蝙蝠源冠状病毒(BetaCoV/bat/ Yunnan/ RaTG13/ 2013| EPI_ISL_402131)的基因组相似度最高,达92.15%~96.12%;与穿山甲源冠状病毒有70.7%~90.11%的相似性;与我国2002~2003间流行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间的基因组相似性为75.86%~78.96%;而与其他人和动物冠状病毒间的基因组相似性只有40%左右。据华南农业大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与某个穿山甲源冠状病毒(该病毒序列暂未公布)的基因相似性高达99%。进化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归类为β冠状病毒属,同时和蝙蝠源冠状病毒RaTG13以及穿山甲源冠状病毒聚集在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最为亲近。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人们推测蝙蝠为自然宿主,穿山甲为潜在的中间宿主的原因。

图1 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最大似然法进化树

表2 新型冠状病毒和α,β,δ和γ属冠状病毒核酸相似度(%)

其实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的概念源于寄生虫学,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就病毒学而言,只讲传播媒介(vector)或者贮主(reservoir host),不讲中间宿主,包括虫媒病毒在内。病毒是在其某一种宿主细胞中完成复制的全过程,不存在在不同宿主分阶段复制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病毒没有“中间宿主”。

病毒可直接感染人,也可能感染某一种或数种动物,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本身并不致病,作为病毒携带动物,再感染人,在这过程中,有的病毒可能变异并演化出新的特点,但是这需要确切的证据,不能仅靠推理或病毒基因片段序列的差异而断定。而且,一般而言,病毒的致病特点还是相对稳定的,比如非洲猪瘟病毒,既可直接感染猪,也可通过带毒的软蜱感染猪,但并不认为软蜱这些媒介昆虫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中间宿主。临床实践表明,猪直接接触与通过软蜱感染,都患同一种非洲猪瘟。鼎鼎大名的甲型流感病毒,不同毒株有可能在猪体内进行基因重配,被称为是“人流感毒株与禽流感毒株的混合器”,在猪体内可形成重配的甲型流感毒株,但是一般并不将猪称为甲型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 如果一定要在病毒学领域用“中间宿主”这个术语,也未尝不可,但勿忘本意,以免误读(陆承平,个人交流)。

因此,至于蝙蝠或穿山甲和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间有无联系、或经过多少中间环节或媒介,有待深入的流行病学溯源研究。鉴于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阻断人间传播、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人,溯源研究结果相对滞后。

4 养殖场当前应对措施的建议

养殖场只需做好常规的生物安全,无需特别措施。

任何传染病,决定其发生的三个决定因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因此,所有防疫措施都是针对以上三个决定因素进行设计的,包括:通过隔离、封锁、移动控制、消毒杀虫、灭鼠和控制野生动物、早诊断和早治疗甚至扑杀以快速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通过疫苗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

然而,当前处于人间“新冠”疫情防控的特别时期,人间交通管制导致常规的饲料供应、饲养管理和防疫消毒计划的实施面临困难。各养殖场要提前做好各项计划,向上级部门报备,申请物资储备,有序实施生产和防疫计划,千方百计保障安全生产和健康养殖。

4.1 切实做好春季防疫工作

尽快做好人员安排,切实做好春季防疫,尤其是口蹄疫疫苗的接种。

4.2 加强巡场

充分安排好目前在场员工的工作,保障生产秩序。加强巡场,尽早发现夜间产犊、体弱和发病牛只,及时进行护理、隔离和治疗,减少发病和死亡。如有突发病例,应及时与本场兽医或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

4.3 加强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目前人间疫情流行的形势下,建议利用就地深埋方法进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深埋地点选择牛场下风向且地下水位低之处,按照先铺一层生石灰、放入动物尸体、再铺一层生石灰、盖表土层的顺序,尸体离坑表面1.5m以上。尸体污染的任何场所均需严格消毒。

4.4 加强牛场的生物安全,防止病原体输入

养殖场在目前员工返场时间未定、人手缺少情况下,一旦发生疫情,很难有效应对,因此,更应加强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人员进出消毒和登记,牛舍消毒,环境消毒,患病动物的隔离和污染场所的随时消毒,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运输工具消毒尤其是运输病畜的工具的消毒。

猜你喜欢

穿山甲宿主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穿山甲要长大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路遇穿山甲
穿山乙
抓住自然宿主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