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

2020-04-21朱晔慧

卷宗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服务徐汇区文旅融合

摘 要: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去挖掘区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深度发展。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推出的“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为例,介绍了公共图书馆通过专辟主题阅览空间、丰富研究成果、建设数字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等方式将馆藏文献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梳理、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建议,实现让阅读更立体、让旅游更具内涵的初衷。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创新服务,徐汇区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1]。近两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文旅融合逐步踏上新征程,各地纷纷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结合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多领域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载体进行了融合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汇集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在挖掘区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深度发展、推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研学旅游、网红图书馆、民宿图书馆、微悦读行走等实践应运而生[2],通过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协同并进,让阅读与城市肌理更加紧密契合,让旅游更富内涵、更具人文精神,实现文化功能和旅游价值深度结合、有机统一。

1 徐汇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背景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南部,是近代史上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外多元文化曾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海派文化发源地。区域内2000多栋近代上海各个时期、各种风情的建筑瑰宝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成为上海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是徐汇区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具标志性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诸多游客慕名而来,如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堂、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徐汇公学,还有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武康路等。

与这些优秀历史建筑仅一步之遥的徐汇区图书馆,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于2010年起以“感悟历史风貌,探究城市文化”为使命,对这些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和推广,并打造了形式多样、立体多元的“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去推进优秀历史建筑的活化和利用,通过传播优秀文化、讲好徐汇故事赋予了这些老房子新的时代内涵,吸引读者去漫品、去翻阅、去研读。

2 徐汇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具体实践

2.1 专辟阅览空间,“零距离”阅读历史风貌

2011年3月,徐汇区图书馆专辟“徐汇历史风貌主题馆”,立足于徐汇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历史人文、优秀建筑、名人故居风貌文献资源为馆藏特色,充分展示徐汇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传承,经过多年的收集积累,藏有徐汇风貌、上海风情、人物传记、民国期刊等相关中外文献2418册,另订阅有《上海滩》《世纪》《档案春秋》等具有较高研读价值的上海版文史类刊物,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了解徐汇区历史文化精髓的一个窗口。

为了让市民读者近距离地观赏区域内的优秀历史建筑,从2010年起,徐汇区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制作优秀历史建筑模型,通过收集历史建筑的图纸档案、比对影像资料、实地踏勘、收集文献资料等,前后共制作了徐家汇天主堂、太原别墅、爱庐、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优秀历史建筑模型22座,陈列于“徐汇历史风貌主题馆”和位于武康路的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这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建筑模型描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风情画卷,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有趣、也更清晰直观。

2.2 丰富研究成果,“全方位”呈现城市脉络

在做好馆藏建设的同时,徐汇区图书馆着手进行二次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对纸质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分类,每季度编印《徐汇风貌资料摘编》,立足于徐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下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新一轮发展,撷取相关的名人名事名物,供爱好者参考和利用。另一方面,于2014年推出徐汇历史风貌主题数据库,设地域寻踪、历史名人、宗教圣地、建筑瑰宝、上海今昔等栏目,方便读者浏览区域内老房子的照片与简介,以及徐光启、巴金、张爱玲等与徐汇区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文人名士的相关资料,从多角度、多类别展示徐汇历史人文信息。

将业务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也是徐汇区图书馆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以徐汇的地方文献特色作为研究方向,先后出版《串起洒落的珍珠——上海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模型汇览》《记忆肇嘉浜》,将历史场景与现实状况紧密联系,全面地展现与记录徐汇的历史变迁,呈现城市发展脉络。

2.3 实现多元融合,“有新意”传承历史文脉

一直以来,徐汇区图书馆都在探索用閱读丰富城市内涵,串起城市人文情怀,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历史文脉。除了“建筑与人文故事”文化讲座、徐汇历史风貌视频资源播放、读者沙龙等常规活动外,徐汇区图书馆不断延伸触角,与区域内的巴金故居、草婴书房、张乐平故居、衡复风貌展示馆、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等进行有益互动,将阅读、活动、志愿者、导览等充分整合,资源共享,多元融合,构建多元的服务体系,共同举办具有时代气息、有趣又有料的“建筑可阅读”特色阅读推广活动。

2016年起,徐汇区图书馆推出“走读徐汇”系列活动,每次走读徐汇区域内一条有积淀、有故事的马路,通过漫品漫游的方式探寻发现不一样的城市故事。2017年起,打造耳目一新的“穿越都市 邂逅文脉”城市定向+阅马挑战赛,动静结合,同时考验参赛者的体力与专注力。“穿越都市”,选手需打卡区内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地标,穿越都市的绿荫,亲历醇厚的文化;“邂逅文脉”,通过沉浸式阅读感知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以及蕴涵其中的家国情怀,活动一经推出便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2019年,与草婴书房合作“草婴读书会”,邀请嘉宾一起重温草婴先生翻译的作品,通过导读让读者从更深层次感悟草婴先生的个性、思绪和爱国情怀。这些“建筑可阅读”特色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开展,将阅读与人文建筑、地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领读者走进建筑、走进历史,深刻感悟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3 徐汇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不足之处

3.1 馆员专业知识不足有待提升

不管是馆藏资源建设还是阅读推广活动组织策划,都对馆员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情况是对旅游、建筑和上海近代史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馆员屈指可数,这就导致馆藏资源的建设虽然推进扎实但进度较慢,特色阅读推广活动虽然场场爆满但仍供不应求。比如“走读徐汇”这个活动,邀请了建筑学专家进行带队讲解,因为要兼顾活动品质,每场活动只能限定招募30位读者,微信公众号一发布活动报名信息就秒杀,很多读者表示如此有意义的走读活动应该多开设活动场次,也有读者呼吁应该为学生群体开设专场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2019年底,徐汇区图书馆召集有热情、有想法的馆员成立了一支“走读徐汇”志愿者队伍,由建筑学专家进行授课培训,但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更多的还是要依赖馆员的自身努力,可以说馆员的发展潜力直接决定了活动是否可以有力量地深耕持恒开展。

3.2 宣传不足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017年,在描述上海未来愿景时,韩正提出“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映衬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于是,徐汇区通过打造智慧导览,综合运用音频、视频、AR产品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可阅读的内容,集中向市民游客展示建筑历史内涵[3]。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图书馆推出的特色活动也未得到宣传和推广,依旧停留在相对原始的状态,很多读者、甚至是专家走进“徐汇历史风貌主题馆”时都发出感叹,“这么丰富专业的馆藏竟然鲜为人知,太可惜了!应该让跟多的市民知晓并得到充分的利用”。显然,单一的宣传途径直接限制了图书馆“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知名度和辨识度,若能融入到区域整体规划中,资源上深度整合、宣传上形成合力,图书馆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提高“建筑可阅读”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为区域阅读建筑旅游增值赋能。

3.3 数字资源建设不足相对滞后

在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当下,开发和建设有价值、有特色的数字资源库,不仅能够丰富馆藏资源,吸引更多的用户,也能有效帮助公共图书馆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徐汇历史风貌主题数据库自上线以来,其内容以普及性为主,并兼顾学术性,读者可在徐汇历史风貌主题馆内的电子触摸屏和电脑端进行浏览使用,同时,图书馆也尝试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但效果并不显著,读者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数字资源建设之所以滞后,一方面是受制于版权原因,内容更新频率并不高,给读者后劲不足的感觉。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后图书馆并未及时地结合最新的旅游文献信息资源,从内容选题、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适时地调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阅读,尤其是深受读者欢迎的“建筑可阅读”活动也并未设置专栏进行展示。可见,数字资源建设不足也是“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一大短板,亟待推进。

4 徐汇区图书馆“建筑可閱读”特色服务的优化建议

4.1 实施增能计划,提升服务能级

针对由于馆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服务能力受限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将增能纳入考量。一方面,加强学科馆员建设,在招募、培训、定岗、考核等各个环节,充分衡量馆员的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结合“建筑可阅读”特色服务的需求特点,对有能力、有兴趣的馆员进行系统培养,如与区域内的老房子、老建筑形成合力,摸索形成一套具有徐汇特色的“建筑可阅读”培训课程,使馆员对徐汇区的历史人文、建筑特色、文人名家有全面的认识,提升馆员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另一方面,引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建筑可阅读”缓解人手不足的困境。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招募来自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包括来自建筑、音乐、艺术、历史等行业的高校学生、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白领人士等,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作为“走读徐汇”志愿者进行讲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4.2 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辨识度

要改变“建筑可阅读”知名度不高的现状,除了加强图书馆自身能力建设之外,还要进一步深挖建筑内涵,凸显徐汇特色,这就意味着图书馆要做好内容整合、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内容整合就要求图书馆挖掘馆藏资源,打造内容多元、覆盖不同人群的阅读推广活动,同时也可结合特色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4],如针对未成年人可推出暑期“建筑可阅读”打卡活动,在指定的建筑完成打卡活动后可获赠活动的配套文创产品或阅读刊物,提高活动趣味性和活动体验感。品牌建设则要求图书馆对现有的活动进行梳理,如前面提及的“走读徐汇”、“穿越都市 邂逅文脉”城市定向+阅马挑战赛、“草婴读书会”等活动,往往给读者比较松散的感觉,在今后活动的策划和宣传中,要统一使用“建筑可阅读”品牌,增强品牌辨识度。宣传推广则要拓宽宣传渠道,融入到市级、区级媒体的宣传中,并在与图书馆合作的老建筑、旅游景点设立“建筑可阅读”宣传专架,由点及线,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特色活动进行有效输出。

4.3 做精文献资源,发挥馆藏资源优势

为了做精“徐汇历史风貌主题馆”资源建设,图书馆应紧扣时代脉搏去更新馆藏,围绕“建筑可阅读”主题持续地收集与徐汇历史、徐汇建筑、徐汇名人、徐汇风俗有关的文献,并不断推动数字资源建设,与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加强合作沟通,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整合能力,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实现文旅资源对接,为本地居民、专家学者提供专业高效的文献借阅和参考咨询服务。同时,图书馆也能探索建设特色分馆的做法将优质的馆藏资源辐射出去,比如在老建筑相对集中的武康路一带建设特色分馆,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提供与之有关的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并配送“建筑可阅读”特色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对建筑文化和旅游景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使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文旅融合已逐渐步上正轨,以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积极实践和有益尝试,“建筑可阅读”丰富了馆藏资源的形式与内容、提高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品质、提升了馆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扩大了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图书馆只有持续创新探索、健全合作机制、整合区域资源、延伸服务触角才能够赋予“建筑可阅读”新的活力与生机,让阅读更立体、让旅游更具内涵,吸引市民、读者、游客用心去体验、用心去阅读,从而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慰,巫志南.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改革”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9,(4):36-43.

[2]王世伟.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J].图书馆,2019(2):1-6.

[3]“建筑可阅读” 逾400处优秀历史建筑年内完成二维码设置[EB/OL].[2018-07-12].http://news.sina.com.cn/c/2018-07-12/doc-ihfefkqq7181570.shtml.

[4]鄢莹.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9(1):111-114.

作者简介

朱晔慧(1987-),女,汉族,上海,硕士研究生,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办公室主任,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服务徐汇区文旅融合
夜探丛林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做好“加减乘除”法持续开展文明提升巩固行动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四(2)海燕中队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加速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实现创新服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