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科院海洋领域先导专项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以A类先导专项“海洋专项”为例

2020-04-21吴园涛李超伦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项海洋管理

潘 诚,吴园涛,郭 琳,赵 君,唐 凯,李超伦,王 辉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71;2.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北京 100864)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重点部署的A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促进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中国科学院部署启动了海洋领域的第一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下简称海洋专项或专项)。海洋专项首次从海洋系统角度研究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海洋前沿问题[1]。A类专项的定位决定了专项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环节多、跨单位、投资大、周期长、多因素等[2],给专项的组织协调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海洋科学是系统性学科,涵盖研究领域相当广泛[3]。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使海洋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做好海洋类先导科技专项的组织管理,立足学科特色和特殊性,支撑服务专项各项科学技术目标的完成,真正实现“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管理工程。

1 海洋专项整体介绍

海洋专项以热带西太平洋为重点,兼顾东印度洋和印尼贯穿流区域,开展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境安全与生态系统演变、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综合研究,同时以科学需求为牵引,研发海洋探索与研究急需的装备,致力于整体提高我国海洋探测与研究能力及水平,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发挥先导与引领作用[4]。海洋专项于2013年7月启动,2018年6月实施期满,总经费共11.3亿元。海洋专项的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1)系统化多学科交叉。专项从海洋系统的角度开展研究,来自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工程等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在同一个区域围绕同一个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综合交叉研究。

(2)涵盖研究内容复杂。专项围绕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黑潮及其变异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深海探测设备研发等4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基础前沿问题、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示范、装备集成研发等多个方面,除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外,又包括野外考察与海上试验等环节[5]。

(3)专项分解层级多。按照专项的层级结构,专项设置项目、课题、子课题等不同层级,在立项之初下设4个项目18个课题共70个子课题,后来又根据“两保障、一能力、一提升”的总体目标调整为4个项目7个重点任务共39个子任务。

(4)参研单位和人员多。专项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联合院内外共34家涉海单位,包括院内研究机构12家、相关涉海高校13家、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委所属机构9家,参研骨干人员超过1 400人。

(5)绩效与质量管理要求高。专项严格按照“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的要求,聚焦核心科学和技术问题,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并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按照工程化管理的要求,注重成果产出和质量控制,在专项执行中期由财政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价,验收环节要组织目标、管理、财务、档案的分项验收和总验收。

由此可见,海洋专项涉及的学科、领域、目标、经费、档案、人员、过程具有复杂性,因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5年来,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下,专项依托单位对海洋专项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专项管理模式[6],最终在海洋专项验收过程中获得了专家14项全“A”优秀等级的好评。

2 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

重大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组织管理体系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7]。海洋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严格落实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有关规定,建立了院机关、专项和项目一体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即“一办两线三组”。“一办”指专项管理办公室;“两线”是行政指挥线和科技指挥线;“三组”为协调组、总体组和监理组。专项在管理层级上实现了院机关管理部门、专项管理办公室、各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协调配合,通过矩阵式管理架构的设计(如图1),有效保障院机关管理的总体指导、专项层面总体管理的组织协调、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成果把关,依托单位和参加研究单位各司其责,分工落实,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实现了较大的管理灵活性。此外,根据实际需要,专项还设置了秘书组,由青年研究骨干组成,负责总体组、监理组重要决策落实及相关研讨材料的编制。

2.1 专项管理办公室

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暂行办法》,海洋专项实行总体组具体组织实施下的各任务承担单位负责制。专项依托单位成立了专项管理办公室,负责专项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推进和落实;各子课题的牵头承担单位包括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自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海岸带所)、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等相应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或确立项目管理专员。

2.2 行政指挥线和科技指挥线

在院机关主管业务局指导下,海洋专项实行行政指挥线和科技指挥线双线并行管理,行政指挥线为专项协调组负责,由依托单位和主要参与单位法人代表组成,科技指挥线由专项总体组的顾问专家负责。

2.3 协调组、总体组、监理组

协调组负责协调推动跨所、跨领域合作,落实专项任务执行所需的配套支撑条件,执行中科院有关管理规定,对专项实施过程中的行政管理问题提出处理建议,保证专项成果产出,确保各项目标实现。总体组负责提出专项整体目标、实施方案、任务分解及内部调整建议等,负责专项内部的总体协调与专项任务的组织实施。监理组对先导专项实施过程开展监理工作,监督、检查各先导专项的任务执行情况,及时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专项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图1 中国科学院海洋专项管理组织架构

3 探索创新的运行机制

根据海洋专项的研究内容及任务特点,除了常规的海洋研究任务,还涉及不同海域、不同学科的航次调查,装备研发等,专项在执行中不断探索创新的运行机制。

3.1 海洋特色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

海洋专项能取得重要进展和产出,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更是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创新结果[8]。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除了执行中国科学院出台的专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还自行出台了符合海洋专项需要的管理制度,如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办法、A类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先导专项间接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海洋专项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办法、海洋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海洋专项航次管理办法、海洋专项样品管理实施细则、海洋专项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等,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专项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提供了依据。此外,在管理实践中,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对管理流程也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借助中科院ARP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进一步强化了专项立项、实施、调整、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各项流程的科学管理[9]。

3.2 科学合理的任务分解

海洋专项以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印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要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因此,各项目之间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相互配合和衔接。根据专项目标,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将海洋专项设置为“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黑潮及其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深海探测设备研发”4个项目[5]。其中,“深海探测设备研发”就是针对前3个项目的设备需求,强调科学需求引领下的设备与技术研发,在解决若干“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同时,强调设备的实用性和稳定性,研发设备在设计之初就有明确的用户目标,形成样机就开展试验性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使装备研发与科学需求紧密结合,确保研发成果能够“用得上”,切实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3 队伍精干、责任明晰

海洋专项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研究,强调观测与实验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必须协同攻关。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内外34家研究机构的精干研究队伍,主要研究成员达到1 451人,包括博士467人、硕士516人及博士后68人,成员单位均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教育部等系统内知名海洋研究机构。专项各级任务承担单位是专项目标实现的责任主体,并负责为科技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保障。其中,项目负责人对首席科学家负责,同时管理其包含的课题(重点任务);课题(重点任务)负责人对项目负责人负责,同时管理课题(重点任务)包含的子任务;以此类推,子任务负责人负责管理子任务所包含的专题任务。与中国科学院外的合作单位,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各方权利义务,提高沟通与协作的效率。

4 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

4.1 动态调整机制

海洋专项管理部门在专项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强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为保障重点任务的实现和研究目标的有效推进,专项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和退出机制[10],如根据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2015年对任务进行了动态调整,围绕“两保障、一能力、一提升”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对科学目标进行聚焦,整个专项的架构由立项之初的18个课题调整为7个重点任务,70个子课题调整为39个子任务。

4.2 风险防控机制

保障海洋专项顺利实施,需要实施全过程的动态风险管理[7,11]。在研究进度方面,专项管理部门实行严格的里程碑节点检查制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检查和监督;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实行涵盖立项、实施、验收、验收后3年等阶段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在经费管理方面,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审批权限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规范招标采购制度,成立相关采购工作组和监督组,防控招标采购风险。专项监理专家组对专项总体工作进程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检查,完善了闭环管理。重大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管理环节[12-13],海洋专项管理部门对专项实施了第三方绩效评估,对专项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

4.3 协调交流机制

海洋专项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各层面为推进学科交叉和整体目标的实现,组织不同层次的交流与研讨,加强与业务化应用部门的沟通交流,根据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推进航次与船时协调,专项成立航次计划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专项航次的任务、船时分配,以及综合航次的计划协调和同步观测。专项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拓展国际技术交流平台[14],多次主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双边讨论会,推动“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科学计划的发展,搭建中-澳、中-印尼和中-斯的合作关系,建立多个中外联合研究中心,有力促进学术交流与融合,提升了专项及成果的影响力。

4.4 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12],海洋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在专项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工作,以项目研究带动人才发展,科研队伍得到有效锻炼,推动了交叉研究的发展。专项实施期间共培养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科技高层次人才计划6人,有1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近千人。此外,专项技术支撑队伍得到大力发展,在专项支持下,包括公共测试分析、海工装备技术支持、船舶运行操作、后勤保障等各类技术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与之同时,管理人才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为类似重大专项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5 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

海洋专项管理部门重视成果宣传工作,建立了专项宣传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多次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合作,对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在专项实施期间各级省(区、市)媒体对海洋专项报道200余条,其中中央级媒体报道100余条,大大提升了海洋专项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发挥科技智库作用,围绕专项重点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结合战略规划和科研任务申报,积极提供上报专报、媒体内参等政务信息内容和稿件。积极参与了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全国性科普展览,专项成果入选参加了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国家“十二五”创新成就展、中国科学院十八大以来创新成果展、香港2017创科博览及澳门2017科技周等重大展会,通过一系列科学传播与普及工作,提高了公众的海洋科学素养和对海洋专项成果的认知。

5 创造良好支撑条件并实现资源共享

依据海洋专项管理办法,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建立样品、数据等资源双闭环调配机制,专门建立专项生物样品库、地质样品库、数据管理平台(如图2)。其中,生物低温样品库可提供-20℃ 、-80℃、液氮3种保存条件,库存深海大型生物样品3 500余号、深海微生物1 000余株;地质样品库已保存岩石样品愈3t,及若干重力柱和沉积物样品;数据平台实现对数据采集、处理、汇交、共享和发布的全过程管理,专项的各级课题可实现数据提交、浏览、申请、审批、成果汇交等工作的“无纸化”在线运行,大大提高了专项数据的管理服务水平,数据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在专项执行期间实现了航次调查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ROV影像及数据产品、定点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值模式数据、再分析数据集、模式预报系统产出数据等的科学管理。此外在资源共享方面,专项管理和依托单位目前已为专项内外8家科研院校的25个课题组51位科学家提供各类生物样品近1 000份,为专项内外30余位科学家提供约3.72 TB的共享数据。

图2 中国科学院海洋专项数据平台全过程管理流程

6 思考与建议

海洋专项的实施历时5年,取得了很多技术和科学上的突破,建立起一整套的研究战略、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但由于海洋科学特别是深海科学具备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如何获得持续的经费支持维持和发展这样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是相关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同时,海洋专项的实施已经取得一些科学突破,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在专项实施中长期积累的结果,更多的系统性、有影响力的成果将在未来不断涌现出来,这也对相关管理部门下一步对专项重大成果的集成与梳理提出更高要求。

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政策调整等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不可预见和不可抗力的因素[15],需要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并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流程;与之同时,当前国家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有关规定,对新时期重大专项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继续在实际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举措,为重大专项的实施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专项海洋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管理的另一半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