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纪实摄影的价值探究

2020-04-20冯之漪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价值

冯之漪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纪实摄影既要面对融媒体带来的巨变,又要适应新规则,还要面对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下摄影全民化的挑战。而纪实摄影的对象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也是摄影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它作为记忆和传播媒介的社会与艺术价值,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愈发显得可贵。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纪实摄影;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纪实摄影的优势

(一)从被动走向主动

有人觉得纪实摄影就是保持绝对的客观、用非常被动的镜头去定格某一瞬间的事,其实不然,越来越多的纪实摄影开始走向主动,以自己的视角带领受众去尝试、探索镜头前的世界,去创造一种新的摄影语言与美学架构。

(二)传播主体扩大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智能化的一步步推进,普通人也能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到来了。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传播主体,这也引发了对某一事件不同角度的记录与讨论,让受众更容易获取对事件多层次的了解。

(三)网络平台频道化传播

许多网络平台都开辟了纪实摄影专栏频道,频道化传播得力于商业网站有利的运营,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进纪实摄影的创作中来。商业网站相较于传统媒体拥有更客观的流量与资源、更专业化的把关与运营,故呈现给受众的作品质量会更高,且促进了作品的创作与精进,給了纪实摄影一个与社会交流、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改变了其在大众眼中刻板的印象。

二、新媒体时代纪实摄影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1.不变的人文主义精神载体

放眼望去,有些摄影师执着于记录即将消逝的历史建筑和人文瞬间,有些摄影师专攻现代人文环境,还有些摄影师会在街头寻觅人性的光辉与感人的生活细节。摄影师之间的审美也许会有巨大的差异,而摄影艺术所传递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共有的,平等、悲悯、同情等情怀折射出的人性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怀揣着人文主义精神的摄影家们奔波于疾病、战争、灾害、死亡中,在媒体稀缺的年代,摄影作为一种新鲜的视觉表达媒介,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冲击着大众的心灵。

新媒体时代,图片的力量更为彰显,受益于新媒体针对性强、互动性强的优势,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能够唤起受众的情感,引发情感间交流碰撞的媒介。

2.记录真实的社会变迁,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新媒体时代,一张照片就能推动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与变革并不是无稽之谈。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纪实摄影的主题一直落在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关怀,摄影的作用是加强意义而不是创造意义。如今,纪实摄影已经不局限于将影像设定为公正客观的事物,而是去挖掘摄影作为表意系统的作用,融入了对未来的思考。

2020年2月3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提出倡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摄影人的力量,摄影人亲赴战疫第一线,给大众传递抗疫前线的真实状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新网所拍摄的李兰娟院士口罩压痕的照片,这张照片像一根无比锋利的针扎进了无数人的心中。疫情初期许多年轻人表示:家中很多长辈都不愿意戴口罩,认为是年轻人危言耸听,而他们看过战疫新闻照片后,都自觉地戴上了口罩。

摄影不止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每个渺小的个体从懵懂到警醒。透过影像,我们直面灾难下的现状,意识到我们能做到的远不止“戴上口罩”,更是全民抗疫团结、有担当的体现。我国在抗疫战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很大程度得力于个体的团结与责任感,而纪实摄影所传达的个人的信息也是功不可没的。

3.公益的传递,唤醒沉睡的良知

有人说新媒体时代比起信息高效化的进程,信息的浅显化反而更引人深思。于传统媒体而言,专业化是其最大优势,纪实摄影最初也依托传统媒体传播,而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传统媒体反而失去了其专业化的优势,资源与机会不断被层出不穷的自媒体所压缩。

生存的压力迫使一些传统媒体也开始效仿自媒体,开始博眼球,信息源的更新也就变慢、质量变差、数量变少,而自媒体并没有产生好的信息源的实力,如此一循环,我们目之所及便是为“流量”服务的信息,除了传递碎片化信息,益处微乎其微。

摄影作品真实性价值式微,而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截然不同于如今铺天盖地的糖水片、摆拍等,它专注于其作为记忆和传播媒介的价值。我一直认为,摄影的门槛是很高的,不是说你有相机、会按快门就是会摄影,好的摄影作品,虽然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是又可以强化道德立场,甚至可以帮助建立刚开始形成的道德立场。

解海龙那张为希望工程所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可以说触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一张照片,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贫困儿童的就学问题,更推动了中国希望工程事业的发展与变革,这就是纪实摄影的力量。从小的细节出发,细节中蕴藏着着无数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纪实的手法、真实影像的叠加,共情由此产生。

(二)艺术价值

1.“情深”胜“景深”

一幅伟大的纪实摄影的诞生,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前文所提到的《大眼睛》的摄影师解海龙,从1990年初开始,他用了十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路,跨了26个省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新媒体时代下,纪实摄影走向了主动,摄影人带领受众感受自己的视角,引领受众去探索镜头前的世界,去创造一种新的摄影语言与美学架构。35mm人文纪实镜头也渐渐地被手机等移动设备所代替。作为一种摄影风格,纪实摄影已然成为一种艺术风格,也是摄影美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景深”决定着一幅摄影作品是否拥有技术的高度,而“情深”却决定着它是否能走进人们的心里。

2.“不稳定”的摄影美学

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即使知道,也不能完全预测当时的具体情况,只需要捕捉某一瞬间把你感染到的东西,考虑怎么记录下来才能通过照片传达这种感觉。

纪实摄影非常重视摄影师的审美意识、摄影语言的积累以及临场应变,这种“不稳定”的美也是纪實摄影艺术价值之一。

新媒体时代,信息从可读化转为可视化为主,新技术的发展可以说让摄影每一天都探索着新的可能。如今“分享依赖”和求“存在感”的虚拟社交环境中,类似“一次性消费”拍摄行为驱动了“快拍速成”的求胜心理。

纪实摄影不单单是记录,还在于对每个状态的捕捉,不应有太强烈的摆拍痕迹,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即兴记录,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图像中暗藏“不稳定”,这些“不确定”却能给观者会心一击,正构成了纪实摄影的平凡而又独特的意义。

三、新媒体时代纪实摄影的

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发展困境

1.“娱乐至死”时代,纪实摄影之美被忽略

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移动网络盛行的虚拟时代。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讲道:“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手机的出现亦是如此。最初手机作为便携式通话设备而诞生,如今却成为了大众获取娱乐的媒介,短视频、碎片化信息占领着大众视野,获取信息的心态渐趋浮躁,许多表达含蓄、涵义深厚的纪实摄影作品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眼就能吸引人的娱乐化信息。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背后,信息变成了被精心包装过的商品,我们也常会被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信息吸引,纪实摄影在许多人眼里看来还是曾经那个老土、专注于记录贫穷与困难的摄影风格,忽略了它与时俱进的审美与内涵。

2.新规则与摄影全民化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纪实摄影既要面对融媒体带来的巨变,又要适应新规则,还要面对智能手机普及的现状下摄影全民化的挑战。在这个人人皆可“纪实”的时代,指尖一滑便能分享所见所闻。

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优势太多了,信息传递速度问题被征服,时间问题也被突破,人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越来越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接触频率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有了巨幅提升,新媒体产生的内容也朝碎片化、速食化、海量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新媒体的新的“潜规则”:能吸引观众、引流的信息便是“好产品”,而不是针对信息质量本身。

(二)对纪实摄影在新媒体时代未来的展望

在人民网的一篇评论中,作者程会通说:“在‘泛娱乐化的话语体系下,一切庄重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戏谑。表面看来,虽然泛娱乐化冲破了传统的主流话语控制体系,打破了高高在上、传播某一特定思想、严格控制人们话语权的桎梏,给人一种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实质上,泛娱乐化破坏了对重大问题、严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肤浅的娱乐化信息的传播,逐步使得每个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趋于浅薄。”。

纪实摄影应该保持其初心,又不局限于将影像设定为公正客观的事物,做到有人情味有思想,且在此基础上思考其未来。

另一方面,守正与创新需要兼顾,可以去寻求与商业网站的积极合作,获得流量扶持与专业化运营,吸引更多新鲜血液,为纪实摄影注入活力,力求改变在大众眼中刻板的印象。

我想,是时候开辟一个属于纪实摄影的新纪元了。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