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产业模式重建聚落主观幸福感研究

2020-04-20宋世华

价值工程 2020年7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模型评价指标

宋世华

摘要:汶川地震至今已逾8年,当下正是进入巩固前期成果,对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时期。在各地震灾区进行重建规划的过程中,许多村镇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以及目前灾区的整体环境恢复状况亟待考查研究。本文建立了包括房屋地震安全性、社区归属感、家庭年收入等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在内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为据对灾区9个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样本点的整体满意度评价高低排序,继而探析不同产业主导型村镇重建之路的经验与困境。

Abstract: More than 8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t is now entering an important period to consolidate the early achievements and conduct a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was sought by lots of villages through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t was urgent to investigate all kinds of new situations and the whole environment recovery situation in the disaster area. Then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ncluding seismic safety, community attachment,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and other evaluation indexes ware set up for field investigation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9 villages of the disaster area. Next, the data has been analyzed by the linear weighted synthesis method and the ranking of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each sample point has been got. At last, the 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 about re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industry-oriented villages have been found.

關键词:灾后重建;环境恢复;评价指标;评价模型;产业结构调整

0  引言

大地震之后的重建并非一日之功,其涉及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灾民聚居条件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经济系统恢复、可持续发展和灾民心理重建[1]等几方面内容。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不同村镇均根据其具体环境进行相应的经济产业布局和住房社区重建,各具特点,由此亦导致各个村镇的整体恢复状况互不相同。日本的大地震复兴计划曾提出,震后3年时间紧急恢复,5年时间创造特色产业和就业机会,最后3年巩固前期成果,面向未来,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系统评价和改进[2]。对照来看,此时期各重建地区出现了亟待关注的新情况,需要认真审视和思考。

目前为止,对于灾后重建的评估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多以定性评价为主[3]。虽然多角度,多方位,叙述全面,但却未能对灾后重建的整体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也未能持续调查灾后重建的长期发展情况。金磊[4]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观”,通过长远的规划设计,使社会和经济整体受益。充分肯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缺乏对灾后重建效果的整体反馈调查。此外,国内的评估多以专家学者的视角展开,忽视了民众对灾后重建的建议和看法,因此在近阶段,应大力重视与民众的沟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本文将以“案例审视——数据分析——评价总结”的研究框架展开,第一层是通过调查选定样本点,分析构建环境指标体系;第二层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居民评价数据,继而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第三层则是总结各样本点整体环境恢复现状,通过评价较优村和评价较劣村的对比分析讨论当下各重建模式的经验与困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每个县市又选择三个样本点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勘查,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环境恢复的看法和意见。其中彭州市选定白鹿镇、太子村、江桥村三处,都江堰市选定鹤鸣新村、鹿池社区、茶坪村三处,汶川县选定水磨镇、漩口镇、映秀镇三处。以下仅就各样本点的整体概况做简要介绍,并根据各样本点震后主导产业的异同进行分类。详见表1。

1.2 研究范围

“5·12”汶川大地震,历史罕见、规模特大、危害特别严重。仅以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为例,所辖19个镇(乡)农村房屋严重损坏不能居住的占总户数的68.67%[5]。因而通过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汶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汶川县、彭州市三处进行实地调研(图1-图3),获得当地民众对灾后重建效果的满意度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10 份,有效份数103 份。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职业,年龄等;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问卷主体内容分为聚居条件,社会功能,经济系统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共21项指标。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评价分为“1,2,3,4,5”5个评价级,依次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非不满意亦非满意、略满意、非常满意”。同时邀请民众参与到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打分中,分为“1,2,3”3个评价级,依次表示”不太重要,非不重要亦非重要,很重要”。通过上述方法,便将群众的意见反映在了问卷上,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3.2 访谈法

通过对3个县市9个样本点的当地民众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灾后重建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并从受访者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对灾后重建的感性认知,从而获取他们最真实的诉求,为今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  数据分析

2.1 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图4)

2.2 对指标数据预处理,计算单项评价值

假设指标集为A={a1,a2,……ak},每个样本点共有m份有效问卷,每人独立给出指标aj的评价值xij,(i=1,2,3,…,m  j=1,2,3,…,k),m个调查对象给出所有指标的评价排成矩阵:

2.3 获取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假设指标集为A={a1,a2,……ak},每个样本点共有m份有效问卷,每人独立给出指标aj的权重值wij,(i=1,2,3,……m  j=1,2,3,…,k),将m个调查对象给出所有指标的权重排成矩阵:2.4 线性加权综合法求得各样本村综合评价值

调研样本点共有n组,现得出各个指标的n组评价值为{Xij},各个指标的n组评价值为{Wij}(i=1,2,3,…,n  j=1,2,3,……k),由于各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用线性加权函数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對n个样本点进行评价,由此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yi(i=1,2,3,…,n)的大小,并按yi取值的大小对n个样本点进行排序和分类。

3  研究发现

3.1 各样本点环境整体满意度及恢复现状分析

经过统计计算可以得出,白鹿镇(3.75)和水磨镇(3.72)是满意度最高的两个样本点,茶坪村(3.05)和太子村(2.99)是满意度最低的两个样本点。高于平均满意度(3.37)的样本点仅有三处,其余样本点均接近或低于平均满意度。说明当地民众对灾后重建的满意度仍需提高,因此深入了解当地民众的需求,切实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对后续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见图5、表2和表3。

3.1.1 A类样本整体恢复状况分析

①白鹿镇。

震后白鹿镇依托区域资源特色,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将中法风情小镇作为特色主体形象打造[6]。白鹿镇的整体环境评价在所有样本点中遥遥领先,反映出白鹿镇的重建模式效用突出,不仅在震后产业恢复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促使当地旅游快速发展提升的同时,对其他地区的恢复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数据显示白鹿镇的居住条件良好且具有特色浪漫风情,社会功能齐全,经济系统恢复良好。访谈中不难发现白鹿镇居民普遍心态平和,生活幸福,整个小镇充满历史人文韵味,是一个兼具自然风景魅力和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服务小镇。

②小鱼洞镇太子村。

震后的小鱼洞镇面临着从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小镇向可持续发展型的旅游城镇转变的困境[7]。而太子村作为小鱼洞镇产业转型的缩影之一,出现了具有特征性的新问题。通过调研访谈和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太子村的建筑及生活配套设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条件也有很大改善[8]。

但由于重建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差异性较大,太子村居民普遍反映重建后土地的失去、居住空间的限制以及聚居模式的改变导致不少村民赋闲在家或是另谋出路。加之更大的生活开支和惨淡的乡村农家乐发展前景,不少居民对未来信心不足。

3.1.2 B类样本整体恢复状况分析

①小鱼洞镇江桥村。

按照震后小鱼洞镇灾后重建的统一规划,江桥村修建了各类功能建筑,并结合冷水鱼餐饮长廊、万亩竹海打造以餐饮、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9],在震后初期为村民创造了一种幸福的生活环境。通过笔者对江桥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居住在“江桥人家”新型社区里的居民普遍对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满意,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建筑功能都赞不绝口,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但是在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旅游方面,不少居民都感叹其发展空间在逐步紧缩,做生意潜力不足,人们经营动力不足,令人焦虑。

②大观镇茶坪村。

通过调查数据,不难得出茶坪村环境整体满意度低于平均值,而这一现象在与民众的访谈中可见一斑。震后茶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产业多样化和收入多样化的目标尚未彻底实现。访谈中了解到村民对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尤为关注,满意度评价差强人意,可以进一步提升。重建规划中的一三产业互动虽然正在实行,但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发展趋势让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的动力严重不足,导致收入方式单一,与震前差异不大的问题[10]。

3.1.3 C类样本样本整体恢复状况分析

①柳街镇鹤鸣村。

鹤鸣村合理的社区布局模式和建筑空间对居民生活提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村委会依然是社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居民缺乏自发聚集活动的意识,自发活动仅限于跳舞和棋牌,村民们需要更加完善和丰富的活动设施。鹤鸣村产业发展规划切合实际,加速第一产业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鹤鸣村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突出,增强了村民们的归属感。

②向峨乡鹿池社区。

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公共配套设施健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来家家户户喂养家畜、堆放农具、晒农作物的场所不复存在,由此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单一。与此同时,传统的交往习惯被公寓式住宅方式割裂,受访者提到现在的邻里关系不如以前那样和睦融洽,那种“乡愁” 似乎再也找不到了。

3.1.4 D类样本样本整体恢复状况分析

①水磨镇。

水磨镇实现了产业转型,由震前的高耗能工业基地转变为以教育、人居、旅游功能为主的市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援建扶持以及水磨镇特有的多元文化使其成为灾后重建的范例之一[11]。调研中当地民众谈到重建后的水磨镇教育资源十分优质,居住小区风貌良好,社会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全,经济条件也有所提升。

不过仍有部分民众反映重建建筑过分追求形式风貌,有些忽视建筑质量和建筑功能。另外从当地民众口中得知震后水磨镇就业机会减少,对旅游业的依赖加大。调查发现水磨羌城的游客数量自震后初期达到峰值后便开始逐渐减少,此种现象对于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城镇来说并非好的征兆。

②映秀镇。

映秀镇是“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重要代表[12]。震后的映秀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旅游及其配套服务等的第三产业为主,开发其“地震旅游”资源,形成地区名片。时过境迁,再次深入灾区发现,映秀居住条件和社会功能的重建已经完成,民众的满意度普遍较高。然而不少新问题引起笔者重视,调研期间发现映秀镇人口流失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许多民众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旅游业前景惨淡,民众收入减少导致映秀的经济系统恢复情况不佳,显然在民众心里这个小镇尚未完全恢复。

3.1.5 E类样本样本整体恢复状况分析

①漩口镇。

震后的漩口仍是汶川县至阿坝州的工业核心地带之一,同时发展小部分的“农家乐”。调研发现当地民众对漩口镇重建的满意度分化严重。不少民众认为政策援建资源分配不平衡,政策关注度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整体面貌。主导发展区对周边地区没有起到良好辐射作用,除了中心镇区以外,周边数个村落与震前生计并未有较大不同。可以得出,漩口镇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微观的贫富差距和心理不平衡,这对于漩口镇的整体环境恢复来说是个阻碍。

3.2 满意度评价模型的重要影响指标

由表4及图6可知,发现在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指标中,足够的使用空间,社区归属感和家庭年收入这三项指标均为非常重要程度分级,且权重系数最高,分别为0.055,0.052,0.057,说明提高经济系统重建水平对提高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建筑密度,地震安全性和家里拥有的耐用品三项权重系数较低,分别为0.036,0.038,0.003,说明灾区的物质环境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关注度较低。

然而以上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是通过问卷反映的当地民众心中所想获取的,结合实际样本的单项指标满意度评价对比,则可以对满意度评价模型的重要影响指标进行校验和补充。因此使所有样本点中评价最高的两处(白鹿镇,水磨镇)进行评价指标差异性对比,评价最低的两村(太子村,茶坪村)进行指标共性对比,综合得出满意度评价模型的重要影响指标。

经过对比发现,白鹿镇整体满意度评价高于水磨镇,其中k1(房屋结构安全),k2(足够的使用空间),k20(当地就业机会)三项评价得分明显高于水磨镇,见图7-图9。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茶坪村和太子村的整体满意度评价都很低,两村的评价指标k8(地震安全)、k13(乡村交通)、k20(当地就业机会)都较低,因而,在未来城镇建设中,要考虑民众对于上述指标的满意程度。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得出满意度评价模型的重要影响指标分类。详见图10-图12。

3.3 灾后重建的经验及困境

3.3.1 经济系统重建应持续重视

近阶段民众对居住条件和社会功能的满意度较高,普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收入提高和精神提质方面,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提供的就业机会密不可分。借助重建契机,面朝黄土的农民离开了黄土地和篱笆墙,住进了新型社区,经营起了自家的“农家乐”,但他们发现重建后生活成本上升而收入提高不明显,这与新型城镇的建设水平不符。而在实地走访时发现,漩口镇工业科技园区存在援建项目中止的情况,也有民众反映已经投产的项目运营情况不佳。此外,这些公司招工时,对年龄,性别,居住地等又有所限制,导致周边村寨的民众无法获得就业机会而加剧青年劳动力的流失。由于映秀镇是大地震的阵中,自然灾害的威胁让民众至今心有余悸,加之近年来映秀镇游客量的大幅减少,许多家庭收到很影响后选择背井离乡,竟使这个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小镇没有一点儿人气。因此,在近阶段应当持续重视灾区的经济建设,因地制宜,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重视吸引人口回流和引进人才,使灾区人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3.2 产业发展应面向多样化和可持续

灾后重建为调整产业结构实并现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契机,从而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本次调研的9个样本点均抓住重建契机奋力起跳,然而不同的样本点结果差别迥异。研究发现在进入特色产业提升发展的新时期后,由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提升尚未达到当地民众的预期,究其原因是调整后的产业与原地区产业大相径庭,而且形式单一,没有活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产业发展潜力不足。以上都说明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地区产业应走向多元化和可持续,不是某个产业的一枝独秀,也不是某个时期的发展提高,而是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把握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真正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灾后重建作为系统工程,其涵盖面十分广泛[13],仅仅关注某一方面跟不上新城镇建设的脚步。通过对访谈和问卷的分析总结以及数据的整理归纳,不难看出各个地区重建满意度评价尚未达到灾区人民的预期。灾区人民的生活系统原本是一个平衡的环境系统,当其遭受破坏而失衡时,最重要的不是改善某个影响因素,而是应统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发展。近阶段,灾后重建的重心是切实提高灾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14],增强灾区人民的心理归属感,真正实现为民服务,以人为本,为灾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罗杰,刘柏志,刘承丞,何耀,谭毅,张冬凯,雷柳倩,徐娜.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之路[J].中国减灾,2008(07):8-23.

[2]徐淑升,吴舜泽,逯元堂,于雷.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8(13):39-45.

[3]肖菲,翟国方,万膑莲,袁程远,李文超.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评估——以北川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03):107-113.

[4]金磊.四川汶川灾后重建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创作,2008(6):113-119.

[5]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报告[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26-28,30.

[6]马希,薛熙明.灾后旅游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彭州市白鹿镇与九峰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14):211-213.

[7]毛林强,李心怡.明天更美好——四川彭州小鱼洞镇灾后重建规划[J].四川建筑,2011(06):34-36.

[8]罗永,金晓霞.鱼凫古镇的涅槃与重生——李嘉诚基金会捐助“5·12”地震极重災区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回眸[J]. 中国减灾,2012(12):9-17.

[9]马琳,罗谦.灾后重建中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以彭州小鱼洞太子村地区为例[J].建筑经济,2009(S1):260-263.

[10]曹吟.“我们用什么吸引游客”[N].成都日报,2009-11-29(A05).

[11]王田.提升发展时期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调查——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13-116,164.

[12]高峻.基于汶川地震重建的农居建造范式及其策略研究[D].导师:王竹.浙江大学,2012.

[13]温春阳,宋雁,何恺强,等.“5·12”大地震后汶川县城乡空间布局重构研究[J].规划师,2009,25(11):11-15.

[14]崔开昌.都江堰灾后重建的特殊保障措施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模型评价指标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