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螯螯虾的特征特性及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2020-04-20石顺芳郑梦婷谭进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池塘养殖生态养殖特征特性

石顺芳 郑梦婷 谭进

摘要    本文介绍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从池塘准备、虾苗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御及成品虾捕捞等方面总结了其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    红螯螯虾;特征特性;池塘养殖;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6.12        文献标识码    B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rax quadricarinatus,and summarized its pond ecological aquaculture technique from the aspects of pond preparation,shrimp breeding,daily management,disease prevention and shrimp fishing,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quaculturist.

Key words    Cherax quadricarinatus;characteristic;pond aquaculture;ecological aquaculture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俗称澳淡水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光壳虾属[1],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等特点[2]。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热带水域,是世界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1985年美国开始对其进行养殖研究,1986年澳大利亚成立研究所对螯虾品种进行系统性研究,并筛选出红螯螯虾为最理想养殖品种[3]。1992年我国最早在广东珠海进行了试养,目前已经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区)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

目前国内对其养殖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持红螯螯虾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产量及质量优势。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秉承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先进生产理念,对推动红螯螯虾国内养殖规模扩大化、产品优质化、养殖模式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池塘生态养殖不仅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收益,而且将积极推动全国红螯螯虾产业的发展。为科学指导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及推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红螯螯虾形态酷似克氏原螯虾,但个体较大、体型稍平扁、身披硬壳,体色一般为褐绿色或蓝色,随栖息环境变化而变化[4]。红螯螯虾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有5对胸足,第一对胸足为强大的螯,雄螯较雌螯发达。性成熟的雄螯外延具有明显的红色或橘黄色斑纹[5-7]。

1.2    生活及繁殖习性

红螯螯虾属于底栖抱食性虾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34 ℃,最适生长水温24~32 ℃,低于18 ℃影响其摄食,10 ℃以下则完全停止摄食甚至死亡。红螯螯虾一般6个月以上达性成熟,孵化适温为22~32 ℃[8],孵化期为30~31 d,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3次以上。

2    生态养殖技术

2.1    池塘准备

2.1.1    池塘要求。养殖池塘应该选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增氧系统发达及环境安静的地方,一般为长方形,面积0.13~0.33 hm2,养殖水深0.8~1.5 m。池塘底部设计平整、硬实,沙质底最佳,淤泥层应低于10 cm。池内设计足够多的隐蔽物,比如投放废旧轮胎、竹筒、人工巢穴等。池外四周塘埂用塑料网布建防逃墙,下部埋入土中15 cm以上,上部高出塘埂50 cm以上,每隔1.5~2.0 m用木桩或竹竿支撑固定,既防外来敌害,又防虾攀爬出逃。在池塘进、出水口封上60目的网片,严格过滤野杂鱼与其他敌害卵进塘及虾苗溢出。

2.1.2    水质要求。红螯螯虾属于热带淡水虾,对池塘的水质要求很高。养殖水体pH值要求在6.5~9.0之间,在孵化期间pH值不低于7,溶氧量保持在6 mg/L以上,总硬度要求在50~100 mg/L[8]之間。在养殖过程中视具体情况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有机肥来保持水体“肥”“活”“嫩”“爽”,透明度一般控制在 30~40 cm之间。

2.1.3    水草种植。池底至少种1/5的沉水植物[9],从水边向池内延伸50 cm宽度面积应该种挺水植物。红螯螯虾偏爱豆科植物[10],主要以植物为食。有研究发现,在该虾胃及肠含物中主要是附着生长和底层渣质中的浮游植物,该虾以撕碎大型植物和收集浮游生物方式摄食[11]。水草种植是池塘生态养殖的重要部分之一,既可以净化水质、补充饵料,又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商品虾的肉质。

2.2    虾苗投放

2.2.1    放养准备。虾苗放养前用生灰石2 250~4 500 kg/hm2清塘,去除池塘内的敌害和病原体。消毒7 d后,灌水至养殖水深要求,再使用发酵的粪肥(半干半湿)1 500 kg/hm2进行全池泼洒,3~5 d后即可放虾苗入塘[12]。养殖水程度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虾苗放养后的存活率,还关系到其前期生长速度。

2.2.2    放养密度及规格。投苗最好选在晴天,投苗前使用筛网或筛篓对虾苗进行筛选,投放同一池塘的虾苗要求规格(1.5~3.5 cm)整齐、体格完整、活力旺盛,投放密度为3.0万~7.5万尾/hm2。水温不低于12 ℃的放养条件下,虾苗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13]。放苗时,要把虾苗连同充氧包装袋一起放入池塘内,一段时间后再开袋放苗,以避免运输水温与池内水温相差过大,影响虾苗放塘后的存活率,一般水温差不能超过2 ℃。

2.2.3    适度套养。为了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充分利用不同水层,可以在放苗后适当投放活螺蛳来净化、调节水质。同时虾苗下塘1个月后按常规方法分批放养鲢、鳙、草鱼、夏花鱼种,池内不混养底层鱼[14]。适度套养有利于提高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利用率,既可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又可营造生态化养殖环境。

2.3    日常管理

2.3.1    水质管理。调水过程一般使用微生态制剂,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利用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长物质。先使用0.3~0.5 mg/kg过硫酸氢钾消毒,1~2 h后再用甜菜碱7.5 kg/hm2,降低红螯螯虾的应激性反应,最后泼洒有益菌(即半固EM菌、光合菌或其他有益菌)。EM菌常规用量为0.3 mg/kg,同时开启增氧机,耗氧型的生态制剂使用后须开动增氧机。EM菌主要是降低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调节水体张力、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但注意缺氧环境或天气闷热严禁使用。全池泼洒有机肥15~30 kg/hm2。微生态制剂遵循生态环境自然循环法则,是未来水产健康生态养殖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2.3.2    投饵管理。红螯螯虾目前还没有专用的配合饲料,因而对饵料的选择也参差不齐,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搭配投喂非常重要。红螯螯虾属于底栖类动物,应坚持全池泼洒的投饵原则,于上午、下午共投2次,投料比例为4∶6。虾苗阶段的日投量为体重的10%~15%,成虾阶段按体重的5%~10%投喂[13]。饵料需投放至专门的饵料台,饵料台必须平稳放至于池塘底部,可以根据饵料台的剩余饵料情况判断虾的摄食情况,并及时调整投饵量,从而判断该塘虾的活力及存活情况。对于多余的残饵和死虾要及时捞出清除,避免其污染水质。

2.4    病害防御

疾病种类主要有纤毛虫病、切头虫病、水霉病等。纤毛虫在鳃上大量寄生时,会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导致虾体缺氧窒息死亡[15]。切头虫是一种体外共生生物,一般为接触传播,大多数切头虫不会引起红螯螯虾死亡,但是附着在红螯螯虾上,会影响其外观。水霉为腐物寄生性真菌,感染后会黑化螯虾外壳的角质层[16]。澳大利亚发现能感染消化器官的红螯螯虾杆状病毒[17]。杆状病毒不仅发病速度快,而且危害性最大,其中以白斑综合征病毒最为普遍[18]。

对于病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池塘生态养殖不仅需要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也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19-20]。①在红螯螯虾的筛选、倒塘、运输、投放、捕捞等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虾体的损伤,因为真菌性疾病多数由伤口感染引起。②注意水体的更换,保证水质达到健康养殖的标准,大多数细菌会因水质恶劣而大量滋生繁殖,引发红螯螯虾细菌性疾病。③发现有患病虾,要进行捕捞隔离,及时用1%~3%盐水对虾体体表进行消毒。发现寄生虫的虾群,可用3~5 mg/kg高锰酸钾浸泡20~30 min。④视水质情况使用氯制剂、生石灰等进行水体消毒。调水的微生态制剂要合理使用,一般进行全池泼洒,如光合菌、EM菌等;而耗氧型有益菌在使用的同时要开启增氧机,以免虾缺氧而亡。⑤在幼虾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严格消毒,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要对养殖工具及饵料台及时进行消毒,确保在养殖期间避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21]。

2.5    成品虾捕捞

经过5个月以上的养殖,当年虾可达100~150 g/尾。捕捞最佳时间在晴天凌晨,一般采用地笼法和干塘法进行捕捞。红螯螯虾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下地笼的最佳时间段是在傍晚,地笼里面要放足诱饵再平稳放至池塘底部,然后在地笼周围撒少量诱饵,诱导虾钻进地笼。下笼次日5:00—6:00是最好的收笼时间段,下笼时间太长甚至会发生相互踩踏、相互残杀的现象。抽水捕捞法,把池塘的水排至5~10 cm,再进行人工捕捉。如果池塘水排干、人工捕捉时间太长,虾会因离水太久出现鳃丝聚团或干燥而缺氧致死。

3    结语

红螯螯虾作为一种特色养殖新品种引入我国,具有很大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该虾在稻田、池塘及湖泊等都能养殖成功,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性的养殖模式,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优质水产品的产量化、生态化、质量化成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红螯螯虾规模化养殖,不仅能补缺国内水产品市场的短板,还能助力振兴水产产业链的目标。因此, 推广红鳌鳌虾池塘生态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黄智伟,潘志,顾志峰,等.热带地区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J].中国水产,2018(10):93-96.

[2] 陈奕彬,李色东.红螯螯虾高位池养殖关键技术[J].当代水产,2018,43(11):74-76.

[3] 奚仁奎.澳大利亚红螯螯虾养殖发展趋势初析[J].科学养鱼,1996(3):27.

[4] 叶嵘,王萍萍.紅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J].渔业致富指南,1999(9):29-30.

[5] 钟诗群,庞守忠.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简介[J].当代水产,1997(8):25.

[6] 柳富荣.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二)[J].渔业致富指南,2002(6):43.

[7] 郑玉珍,付佩胜.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当代水产,2000(4):36-37.

[8] 陈秀珠,邹明泉.澳大利亚红螯螯虾的养殖生态习性[J].中国水产,1996(7):19-20.

[9] 蒋志忠,吴早保,任一.澳洲淡水龙虾池塘生态养殖试验[J].江西水产科技,2016(1):25-26.

[10] SAMMY N.Breeding,biology of Cherax quadeicarinatus in the Northen Territory[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ustralian shellfish Aquaeulture Conference.Perth:Curtin University Press,1988:79-88.

[11] 吴志新,陈孝煊,张群宝.池养澳大利亚红螯螫虾的食性[J].湖北农业科学,1995(1):56-59.

[12] 刘文斌.澳洲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J].畜禽业,1999(7):71-72.

[13] 李庆勇,高文峰,侯同玉,等.澳洲淡水龙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海洋与渔业,2017(6):74-75.

[14] 陶桂庆,朱菊贤.鱼种池套养红螯螯虾试验[J].科学养鱼,1998(8):(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4页)

38-40.

[15] EDGERTON B F,OWENS L,HARRIS L,et al.A health survey of farm-ed redclaw crayfish Cherax qudricarinatus(von Martens),intropical Au-stralia [J].Freshwater Crayfish,1995(10):322-338.

[16] GYDEMO R.Crayfish diseases and management-the need for knowledge[J].Finnish Fisheries Research,1992(14):119-124.

[17] 潘晓艺,沈锦玉,曹铮,等.红螯螯虾主要病害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9,28(8):485-488.

[18] ANDERSON L G,PRIOR H C.Baculovirus infections in the mud crab,Scylla serrata,and a freshwater crayfish,Cherax quadricarinatus,from Australia[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1992(60):265-273.

[19] 付佩胜,郑玉珍,王世雄,等.红螯螯虾的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2(10):24-25.

[20] 唐仲璋.切頭涡虫(Temnocephala semperi Weber,1889)在福建省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的研究[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9(1):41-56.

[21] 钱华,丁恒平.小龙虾池套养沙塘鳢高产试验[J].科学养鱼,2018(2):28-29.

猜你喜欢

池塘养殖生态养殖特征特性
非洲斑节对虾高位池生态养殖试验
茭笋水田套养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试论柴鸡养殖中的注意事项
东北寒冷地区斑点鳟鲑池塘成鱼养殖试验
小水体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效果显著
安岳县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探讨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