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道相融,化育顶天立地中国人

2020-04-20王玉琴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

王玉琴

摘    要: 语文既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当成纯粹的工具课来上,而应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积极探索文道融合的途径,以文化人。本文探讨文道融合的途径,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正确鲜明的主流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铸就勇敢坚毅的生活品格,促使其人格成长。

关键词: 民族文化自信    主流价值观    人生态度    生活品格  内在人格成长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教书,说到底就是三个字,培育人。”[1]此言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育人。那么,育怎样的人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他还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此可见,我们所育之人不仅要有才华本领,更要有“德”、有“魂”,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2],才能做好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3]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学科,在“人”的构建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语文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方面具有超越课程的价值。虽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教育性,但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应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语文教师不能只把语文当成纯粹的工具课上,而应既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文道融合的途径,让学生在习得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蕴藏其中的文化基因、高尚德行植入血脉,“促进其灵魂发育,精神成长”[4],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滋养,夯实精神根基,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

楼宇烈曾说:“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仿佛怀揣珠玉却沿街乞讨。”[5]民族文化底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根基和灵魂,如果缺乏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就势必缺乏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容易被移性。当今青少年追逐时尚,喜过洋节,喜用洋名,不分辨其文化内涵就盲目追风,就是一种缺乏民族根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6]是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之一。语文老师有责任借助课程内容优势,向学生传播中华文明之光,深厚其根,觉醒其魂,让他们的精神扎根在中华文化肥沃丰饶的土地上,自信从容地面对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

在教学中,尤其在讲授古代诗词和优美的古典散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语言,借助播放音频、视频材料强化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语言形象优美、含蓄蕴藉、深入浅出、丰富细腻、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鉴赏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真正喜欢上自己民族的语言。

在讲授汉字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中华语言文字的发展史,讲解六种造字法,制作课件展示各种书体模本,并选择书法大家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领略不同书体的特点与韵致,感受中华汉字“形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的特点,发自内心地爱上端方典雅的中国字,产生写好汉字的渴望,积极传承并光大中华传统书法艺术。

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挖掘课本中历史文化名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品格熏陶教育外,还将文化典籍《论语》、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作为主讲教材,着意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智慧,讓学生在领略我国古代各派文化大师风采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特点有切身的感受与认识。比如,引导学生从儒学大师孔子“当仁,不让于师”和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传承中,明了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和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文化传统,感受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让学生从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的为人、为政的主张中,了解中国人注重“尊道守身”“诚信守诺”“明辨笃行”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合大美“境界的特点;让学生从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矣”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中认识到中华文化在思想领域内体现出的极强的包容性与自信,懂得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传统让我中华文化博大雍容,传承千年而不衰;让学生从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主张中感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与高远;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东海之大乐”的追求中感受中国人勤学修德的特点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追求人生大格局的自强不息的品质;从庄子的“尊生”主张中体味中国人珍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与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追求、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作比较,进行反思与评判,将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接骨连筋”。

二、借助高考复习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树立正确鲜明的主流价值观。

近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尤其是高考作文试题的选材上,具有“显性”的时代特色,主题宏大,素材时鲜,形式丰富,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新时代风貌,巧妙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好的“立德树人”的素材。我抓住高三复习之机,巧妙运用试题素材,育化学生。比如,利用“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有关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新闻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现状,关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内存在的发展危机与短板,让学生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个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尤其强调作为社会公民和未来建设者应有的担当,唤起他们在民族复兴大背景下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和祖国发展紧密相连;针对高考作文话题材料多元、思辨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关系到社会、民生、个人发展的大是大非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诸如“法治与人情”“继承与创新”“网络言论自由与道德良知”“灵活变通与诚信为人”等话题,让学生辨明是非,匡正“三观”,拥有正确的决断和选择,积极追求“诗与远方”;在积累素材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航空航天、深海蛟龙、扶贫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题材,了解诸如行家里手、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环保卫士等知名人士的事迹,既扩大他们的视野与胸襟,又让他们从时代楷模身上学到应有的担当情怀和精益求精、刻苦自励的钻研精神。

三、以优秀的革命文化作品熏陶,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铸就勇敢坚毅的生活品格。

当今,部分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患有“精神软骨症”,他们或胸无大志,或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必要的担当意识和抗压能力,生活中碰到点困难或波折,就会一蹶不振。这样的孩子既难以托起自己的未来,又难以担起家庭的责任,更难以负起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任。教育者必须正视现实,积极寻找良方医治这种精神疾患。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可算得上一剂良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养了革命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他的诗词大多是革命斗争生活和革命家胸襟的结晶,乐观豪迈,催人奋进,加之对诗词艺术有深厚的修养,写就的诗词思想性、艺术性兼具,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的素材。我精选优秀篇目开发成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汲取其中的艺术尤其是精神的养分,强健精神,激发斗志,促其成为敢想、敢做、有魄力、有担当的未来建设者。

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我常将精神内涵相同的诗篇放在一起,以相关的音频、视频背景材料辅助,在品读中熏陶感染。如将《沁园春·长沙》《减字·木兰花》《菩萨蛮·黄鹤楼》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等诗句感受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和其同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情怀,从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拯救国家命运的举动中感受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及立远志、做大事的豪气与担当意识;将《七律·长征》《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等词放在一起,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敵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等诗句,观看长征剪辑影片,感受毛泽东同志在巨大的自然困难和强大的敌人面前时的乐观坚强与举重若轻,让学生在与自身对比中明白乐观坚强、百折不挠的气概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美读《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引导学生从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的举动中、把“宏图”变为现实的挑战中,以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期许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自信中,感受他坚忍的意志、勇于挑战与敢于实践的气魄,启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新情况、新事物时有这样的胆魄,才可披荆斩棘实现目标。

此外,让学生在课余自行学习《毛泽东诗词选集》,朗诵、摘抄、评品优秀篇章,在不断涵泳中将伟人的乐观、坚韧、担当内化于心,凝化为魂,陪伴他们成长。

四、有选择地品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丰富人生阅历,拓展文化视野,促其人格成长。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在人格成长中逐渐形成的,有了人格上的成长,才能在成人后有担当、成大器。周国平说:“青少年时期是生长的旺盛期,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位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若能从中学开始起走近经典,阅读经典……必将受益终身。”[7]温儒敏说:“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8]由于环境所限,中学生生活简单、阅历单薄、视野狭窄,这些会限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到三观的树立。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可以向人们展示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永恒而多变的人性、波澜壮阔而又世事无常的社会,阅读它们既可以获得高级的审美体验,又可以开阔视野、涤荡心胸,促进内在人格成长。

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阅读的作品必须精心挑选。一定要是文质兼美,具有巨大的人道主义力量,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激发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积极奋发的。

在励志方面,选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的《摆渡人》。作品主人公的年龄跟学生相仿,其经历能唤起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激励。学生每每被孙少平善良、仁爱、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和迪伦勇敢坚强、执着追求、果决行动的精神所打动。为强化教育效果,可设置讨论问题深化,如:我们要像孙少平一样活着,还是要像王满银一样活着?从迪伦的重生经历看,谁才是我们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学生说:过像孙少平那样奋斗的人生才有尊严、有意义;人生的摆渡者只能是自己,只有自己足够坚强勇敢果决才能完成自我救赎。

在“立德”方面,沈从文的《边城》和雨果的《悲惨世界》是首选。这两部作品风格不同但内质相似,《边城》写“美丽的地方”的“美丽的人”,《悲惨世界》写“苦难的世界”的“美丽的人”。《边城》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感染、熏陶,使学生感受到淳朴善良心性的可爱、真诚友爱人情的可贵,自觉继承这种传统美德。《悲惨世界》思辨色彩极强,其中有灵魂与救赎、贫穷与愚昧、法律与道德、尽责与宽恕的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复杂的人性有了更多的理解。主人公冉阿让在遭遇了巨大磨难和社会不公之下仍然以仁爱对待弱者和“敌人”,其善良、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光辉会映照到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上,让其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还要跳出自我狭小的空间去关注他人和社会,以悲悯的情怀和担当的作为对待他人。“德立而百善从之”[9],以此类经典感染、教育学生,让他们心存善念、心有良知,让善良成为生命的底色,他们才会让仁爱的芳香芬芳整个世界。

通过阅读房龙的《宽容》、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卡勒德.胡赛的《追风筝的人》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理性认知。《宽容》让学生看到狭隘、自私的可怕,明白文明的进步需要我们以包容的胸怀对待跟我们观点、立场不同的人;《杀死一只知更鸟》教给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道理,学会理性对待“法”与“情”,还会从阿迪克斯身上感受到坚守良知、勇敢捍卫公平正义的可贵与必要;《追风筝的人》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可恶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懂得祖国的独立和强大对于每一个国民的意义……

林语堂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谦虚,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10]经典作品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育化阅读者,滋养其精神、健全其人格、拓展其胸襟,并对其人生产生久远的影响。

顾之川先生在《语文工具论》中说:“语文既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学语文同时学做人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优良传统。”[11]如何将“教中国语文”与“育高品质的中国人”有机融合,还需不断探索,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轶琳《对话改革先锋:于漪》[EB/OL].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m/20181229/u1ai12122952.html,2018. 12.29.

[2][11]顾之川.语文工具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9).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8).

[5]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A].“社科经典轻松读”系列图书总序[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第1版.

[8]温儒敏.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N].光明日报:山东大学演讲稿,2017-4-23.

[9]杨时.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林语堂,陈子善.林语堂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为GS〔2019〕GHB1815、课题名称为“有质有量地开展‘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的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看 淡
懂得放弃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
三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