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词典》衣物量词收词释义商补

2020-04-20高佳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高佳

摘    要: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体现我国当前辞书研究最高水平的历史大词典,是一部参考价值很大的工具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词典在收词释义上还有瑕疵。本文以衣物量词为例,通过大量文献,尤其是出土文献的调查,探讨《汉语大词典》在量词收词释义上的一些问题,为该词典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衣物量词    收词释义    出土文献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历史大词典,集千余名语言工作者之力,耗时18年,在掌握分析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词语的起源、发展演变,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较为科学的总结,反映了当前汉语研究的最高水平。毋庸置疑,这一大型辞书的出现给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工程浩大,难免白璧微瑕,本文以衣物量词为例,探讨《汉语大词典》对量词的收词和释义,以对将来的修订有些微益处。

一、《汉语大词典》失收服装量词义项

衡量高水平辞书的一个标准是义项的齐备,作为历史性的大词典,不仅要对词的本义、常用义设立义项,还要对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特殊意义进行解释,以期揭示词语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由于对文献的占有,尤其是出土文献的占有不可能完备,因此难免有一些义项被漏收。量词义项漏收的现象李建平已经注意到了,在其文《从先秦简牍看〈汉语大词典〉量词释义的阙失》中列举了一些先秦简牍中的量词,其中提到了服装量词“真”。在先秦楚简中“真”可以作为铠甲的量词使用,如:驭右二真象皋(包山楚简简270)。《汉语大词典》“真”条共列16个义项,但没有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除李文列举的“真”外,《汉语大词典》失收的服装量词义项还有下面一些。

并:“并”在敦煌契约文书中有作量词称量长袖上衣的例子,如:359后梁龙德四年(九二四年)敦煌阴厶甲受雇契:“……敦煌郡乡百姓张厶甲为家内缺少人力,遂雇同乡百姓阴厶甲,断作雇价从二月至九月末造作,逐月益驮。见分付多少已讫。更残,到秋物出之时收领。春衣一对,长袖一并,皮鞋一两。余外欠缺,仰自排比。”(《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440)“并”当为“竝”,《汉语大词典》“竝”字条释为:“並1”的古字,而“並1”条下所列16个义项,并无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颜:“颜”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作为帽子、面衣量词的用例,如:尖一颜(阿169-2-1,1-208)、右面衣一颜(阿170-3-2,1-145)、帽一颜(阿517-2-1,四册—补遗4)。《汉语大词典》“颜1”条下共列16个义项,但无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头:“头”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称量“尖”(一种帽子)的用例,如:哈拉和卓第四二号墓文书一建平六年张世容随葬衣物疏:故綪尖一头(哈42-1-2,壹—90)。在传世文献中有称量“笠”的用例,如:一领征衣半尘土,两头箬笠几风雪(《全宋词》,邵桂子《满江红·税官之扬州任》)。《汉语大词典》“头”条下共收30个义项,其中从25到30共收6个量词义项,分别为25.量词。用于人,犹个。26.量词。用于牲畜、鱼类或昆虫。犹匹、只、尾。27.量词。用于某些水果或植物的鳞茎。犹只。28.量词。用于酒食。犹筵、席。29.量词。用于事情。犹宗、件。30.量词。动量词。表示走动的次数。犹趟。所收量词义项可谓丰富,但还是未收“头”称量帽子的用法,应予增补。

立:“立”在出土文献中有大量作为量词使用的用例,可以用于裙、裤或一些上装及“帻”“袜”,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个使用较为频繁、较为灵活的服装量词,如:甘肃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中出土的升平十三年的晋墓木牍的例子:故白练福帬一立(《散见简牍合集》27-248)、故練裈一立(《散见简牍合集》27-248)、故白襦衽一立(《散见简牍合集》28-249)、故褐帻一立(《散见简牍合集》28-249)。吐鲁番出土文书例:哈拉和卓九六号墓文书一北凉真兴七年(公元四二五年)宋泮妻隗仪容随葬图衣物疏的例子:故紫襦一立(哈96-1-2,一册—59)、阿斯塔那三〇五号文书一缺名随葬衣物疏一:白絓袜一立(阿305-1-4,一册—9)。《汉语大词典》“立1”条下列有26个义项,但没有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奇:“奇”在汉代文献中有作鞋的量词使用的例子,如: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说苑·反质》)。《汉语大词典》“奇2”条下列有6个义项,但没有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踦:“踦”在汉代文献中有作为鞋的量词使用的用例,如: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哉?思与偕反也。”(《新书·谕诚》)《汉语大词典》“踦2”条下列有4个义项,但没有量词义项,应予增补。

二、《汉语大词典》量词释义探讨

《汉语大词典》对量词的释义主要包含三个部分:(1)标明量词;(2)解释意义,归纳用于的对象;(3)举例。如:头:26.量词。用于牲畜、鱼类或昆虫。犹匹、只、尾。《汉书·西域传·乌孙国》:“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北史·林邑传》:“每有婚媾,令媒者斋金银钏、酒二壶、鱼数头至女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尝扪得两头虱。”明马愈《马氏日抄·虾蟆》:“五月五日,取虾蟆一头,用好京墨填入其口,抵至腹中。”《汉语大词典》对“头”的这一量词义项的释义是比较完备的,既标明了词性,又解释了意义,归纳了适用的对象。但是由于量词本身词义的复杂性,对其用法并不易掌握,因此《汉语大词典》在量词释义方面存在一些疏失,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点:

1.未标注量词

双:《汉语大词典》“双”条:9.古代一种田亩计算单位。折合亩数,说法不一。一般以为五亩为双。未标注量词。

套:《汉语大词典》“套”条:2.用于机构、制度、方法本领、语言等。未标注量词。

两:《汉语大词典》“两”条:2.重量单位。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未标注量词。16.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一两。未标注量词。

2.未解释意义或未归纳搭配的对象

事:《汉语大词典》“事”条:22.量词。件。未归纳出量词“事”的使用对象。其实,量词“事”的适用对象主要有两类:1)用于服装。如: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环锡杖一条,钵盂一口,三件齐备领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全唐诗》卷814,无可《送僧》)。陛下须留一事着体之衣于蜀王殿上(《敦煌变文·叶净能诗》)2)。用于一些器物。如:甲午,韩弘进絁绢二十八万匹、银器二百七十事(《旧唐书·宪宗纪下》)。

对:《汉语大词典》“对”条:26.量词。双。未归纳适用的对象。量词“对”与量词“双”近义,都是用来计量成对使用或成对出现的事物的。又27.量词。套。未标明所适用的对象。其实量词“对”相当于量词“套”指其可以用于成套的服装而言的。量词“套”的另外一些功能“对”就不具有,如:“一套书”“一套话”“一套房子”“一套把戏”等用法就不能用“对”代替。因此,如果光解释“对”为“套”而不对适用对象加以指明则容易使人产生疑惑和误解。

具:《汉语大词典》“具”条:20.量词。《史记·货殖列传》:“施席千具。”《魏书·蠕蠕传》:“五色锦被二领,黄紬被、褥三十具。”《水浒传》第二一回:“我时曾许他一具棺材,不曾与得他。”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家中人当时业已为我们预备了两具小小棺木,搁在廊下。”未对量词“具”的适用对象进行归纳,可能与量词“具”用法较为复杂有关。经考察,量词“具”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用于一些个体的事物,如一些器具、衣服甚至棺材、尸体、骨骼、火等,如:三车拒守,木螳螂,剑刃,行拒马,广二丈,一百二十具。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六韬·虎韬》)士车什一,雨軬什二,食器两具,人有之。(《管子·度地》)即与我行帐一具,缕绳一双,锦被一张,与我为信。我与他牙梳一枚,白骨笼子一具,金钏一双,银指环一双(《敦煌变文·搜神记一卷》);二是用于一些相配成套的事物。如: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汉书·匈奴传下》)今奉佳画酒杯盘一具于南方(《真诰》卷十七)。作羊蹄臛法:羊蹄七具,羊肉五十斤(《齐民要术·羹臛》)。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汉书·王莽传上》)。

只:《汉语大词典》“只”条:4.量词。《后汉书·方术传·王乔》:“于是侯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五代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荆江岸,一只杜鹃头上啼。”《水浒传》第四六回:“拿起笔来,又做了这只《临江仙》词。”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乳姑图》:“山阴某,忘其姓名,有题《乳姑图》诗云:‘儿勿啼,婆婆将与汝枣梨,儿且去骑竹马嬉。儿前牵娘双泪流,东边一只儿要留,口讲指画向婆语,婆婆不小吃乳羞!”未对量词“只”的适用对象进行归纳。经考察,量词“只”主要用于以下几类对象:(1)用于一些动物。如:养鸡法:……便买黄雌鸡十只,雄一只(《齐民要术·养鸡》)。师曰:“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五灯会元·黄檗希运禅师》)(2)用于成双物件中的一个。如:琥珀钏一只,直百七十万(《南齐书·东昏侯纪》)。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小子无宜,适失我履一只(《高僧传·神异下》)。(3)用于一些器物。如: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全唐诗》卷683,韩偓)。(4)用于诗词歌曲等。如:我唱一只曲儿,你末后凑一句,要押得韵着(《六十种曲·琵琶记》8)。(5)用于船只。如: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全唐诗》卷441,白居易《初到忠州赠李六》)。现在意义更虚化,可用于基金、股票。

身:《汉语大词典》“身”条:17.量词。未归纳量词“身”所适用的对象。经考察,量词“身”的适用对象主要有三类:(1)用于塑像。如:夹道两边作菩萨五百身(法显《佛国记》)。(2)用于服装,如:我穿着这一身孝服(全元戏曲,杨显之《郑孔目风雪酷寒亭》)。(3)用于附着在身体上的事物,如:“吓出一身冷汗”“摔了一身泥”“一身正气”等。

要:《汉语大词典》“要”条:1.“腰”的古字……亦用作量词。《周书·李贤传》:“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中厩马一匹。”未归纳量词“要”的适用对象,其所举用例搭配对象为腰带。其实,“要”除作腰带量词之外,在出土文献中还有作为服装量词使用的用例,如:江西南昌东湖区永外正街1号晋墓中出土文献例:故白练两当一要/故白练夹两当一要(《散见简牍合集》86-1021),故白练复袴一要/故白练复裙一要/故白练复裙一要(《散见简牍合集》86-1021)。因此,可以将量词“要”的适用对象归纳为“系于腰上之物”。

3.释义或所归纳的适用对象不够准确

领:《汉语大词典》“领”条:13.量词。用于衣服、铠甲。《荀子·正论》:“衣衾三领。”……“铠甲”是战士作战时所穿的衣服,所以“铠甲”是包含在衣服中的。另外,在先秦时期,“领”还可以称量死者的“衣衾”(衣服和单被)。如《汉语大词典》其后所举用例即是如此,不如归纳“领”的适用对象为“用于衣衾、衣服”似乎还确切些。14.量词。用于床上用具。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其实“领”除用于一些床上用具外,还可以用于一些非床上所用的器具,如“簾”“屏”,例:夹颉罗顶额织成锦帘二领……并水葱夹贴绿锦缘白平紬背席二领……红瑞锦褥四领,二色绫褥八领,瑞锦屏两领,龙须夹贴席一十四领……(《安禄山事迹》卷上)

件:《汉语大词典》“件”条:4.量词。指事物的件数……量词是事物计量的单位,而不能指事物的数量。事物的数量是由数量组合结构表示的,所以不能说“件”是“指”事物的件数。另外,将量词“件”的适用对象归纳为事物,也过于宽泛。“件”虽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量词,但也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用其计量的,比如“一只鸭子”就不能说“一件鸭子”。量词“件”主要用于下面一些对象:(1)衣服,多用于上装,如:一件袈裟挂在身,威议(仪)去就与(异)常人(《敦煌变文·佛说阿弥陁经讲经文(一)》)。熏笼脱下旧衣裳,件件香难赛(《全宋词》,刘过《竹香子》)。下面穿一件大红绉绸甩裆中衣,脚下的裤腿儿看不清楚,原故是登着一双大红香羊皮挖云实纳的平底小靴子(《儿女英雄传》第六回)。(2)用于一些个体器物,如:其年,又以托附陈使封孝琰,牒令其门客与行,遇昆仑舶至,得奇货: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数十件(《北史·魏收传》)。(3)用于抽象的事情及喜、忧、罪、病等。如:喜有四件,忧有四般,不如对我世尊,一一分明说破(《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缘:《汉语大词典》“缘”条:12.量词。多用于衣服、袈裟。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赍纳袈裟启》之二:“蒙赍郁泥纳袈裟一缘。”其实,“缘”是一个专用性很强的量词,只用于袈裟。所以,“缘”的适用对象大可以说是“用于袈裟”。

称:《汉语大词典》“称”条:3.量词。指配合齐全的一套衣服。《礼记·丧服大记》:“袍必有表,不褝,衣必有裳,谓之一称。”……“称”是配套服装的称量量词,我们不能说它是“指配合齐全的一套衣服”,而是“用于配合齐全的一套衣服”。另外,经考察,“称”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主要是作为死者的敛衣的计量单位使用的。不妨将“称”释为:量词。用于配合齐全的一套衣服,多用于计量死者的敛衣。

缕:《汉语大词典》“缕”条:9.量词。多用于细而长的事物。唐韦应物《长安遇冯着》诗:“久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宋王安石《山田久欲拆》诗:“霍霍反照中,散丝鱼几缕。”元乔吉《清江引·即景》曲:“垂杨柳丝千万缕,惹得闲情绪。”《红楼梦》第二六回:“〔宝玉〕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来。”所举用例前几个都是细长之物,最后一个“幽香”则是抽象的事物。归于此类有些不当。我们试比较《汉语大词典》对同为形状量词“条”的处理:

条:《汉语大词典》“条”下:16.量词。用于计量长形物。汉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17.量詞。用于计量抽象事物。《汉书·刑法志》:“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律令繁多。”……

相比之下,《汉语大词典》将“条”计量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用法分立义项,更清楚。除“幽香”外,“缕”还可以用于其他一些抽象物,如“情思”“情愫”“思绪”等,所以“缕”也可以如“条”一样,将计量实体物和抽象物分立义项。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从先秦简牍看《汉语大词典》量词释义的阙失[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3]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文康.儿女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0]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姚汝能.安禄山事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SC19B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