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圆桌

2020-04-20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防疫防控心理

疫情之下——高等教育变革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疫情和灾难发生之后的被动反应和仓促应对,而应该未雨绸缪,在社会应对突发疫情和各种灾难中发挥积极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是进一步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和各种灾难,强化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设置一批直接为应急管理服务的专业,同时在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等人才培养中强化危机管理和科学应对教育;另一方面,将危机管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二是强化疫情及灾难发生后的积极响应机制,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疫情和灾难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在应对疫情和灾难中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力争有更多的学者加入防控专家组,为科学防控提供智力支撑。四是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志愿者队伍,加强日常的演练及培训,力争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顶得上。五是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突发状态下的教学预案,更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必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和变革。一是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脑、入心,用疫情防控的鲜活事例,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充分理解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强化“四个自信”;要补上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短板。二是学科专业优化。要更加重视关乎民生和公益事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匮乏、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研究人才稀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堪忧;人们动辄就为西医好还是中医好“开撕”,很难想象如何打赢这场阻击战。三是教育技术提速。学生不能返校学习,教育部推出了22个线上课程平台、2.4万门课程,各高校也都全力开发和运用技术手段,保证了“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高等教育发展插上了翅膀,教育技术的变革慢不得、等不起、要跟上。

@ 李洪波(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

疫情当前,对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来说确实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也激发了高校变中求进和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一是深化互动教学的“新生态”。互动教学应通过信息技术支撑、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效能提升等,多维度组织“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实现更加立体、生动、高效的教育教学,让其进入一种更加契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新生态。二是催生教师发展的“新动能”。高校教师应积极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努力进行从“给予者、要求者、教授者”向“指导者、鼓励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只有顺应新环境、担当新角色,才能进一步发展与成就自身。三是强化办学治校的“新合力”。疫情当前,更迫切地要求各高校在各部门、各环节主动提升理念,完善运行机制,及时补齐短板,形成治理合力。应加快推进以师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以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的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形成运营合力,确保办学治校的整个系统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 任延明(青海大学副校长):

一是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越来越坚实。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大优势,各高校党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全面动员部署,全面加强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自觉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教育教学改革迎接新挑战。疫情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教好课、如何学好习”是对高校师生的最大挑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树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疫情过后,我们须对网络授课的质量进行再评估,把一些适于网络教学的优质课程保留下来。三是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战“疫”期间,学校党组织、团组织主动进位、主动担当,大力弘扬正能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主心骨。应急状态下凝练出的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等宝贵经验,将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发挥强大作用。

疫情之下——心理防疫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新冠肺炎来袭,疫情到了攻坚阶段。心理防疫需要三颗“定心丸”,这也是当下全体国民情绪积极乐观、心态健康向上的根本因素。一是来自心理防疫的宏观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为举国上下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提供了根本遵循,这颗“定心丸”有目共睹,就是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二是来自心理防疫的中观层面,各级党组织、各地方政府全力以赴火速支援,從物资调配到网格式排查,有序的社会治理、强大的号召力、一致的步调,自然稳定了民心。三是来自心理防疫的微观层面。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最美“逆行者”,到“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广大党员、干部、军人、群众、公安民警、社区人员等,是民众汇聚起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磅礴力量,构筑起社会最强大的“免疫力”。总之,核心、军心、民心相连;高层、中层、基层相通;力量、力度、力争相汇,这是打赢心理“防疫战”的致胜法宝,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力量源泉。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些短板。心理防疫教育薄弱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心理防疫教育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在大疫临头时遇事不惊,才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心理教育。要突破仅仅围绕个体心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的局限,紧密联系世界风云、社会动荡、环境变化和生活实际,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突发事件、重大灾害和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故,掌握及时调整心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大格局下历练良好、适宜的心态。二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孩子树立遇事不慌、从容应对的榜样。这次疫情期间,有些成年人表现欠佳、阵脚大乱,成了负面典型,应该引以为戒。三是加强媒体人和意见领袖的管理,防止其负面情绪“病毒化传播”,影响公众,特别是正在发育和成长中的学生和孩子们。四是心理防疫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应该成为健康向上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身处这场疫情的“风眼”之地,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抗“疫”既是一场与病毒的生理较量,也是一场与疫情的心理抗争,我们需要的是警醒、反思和重构。心理防疫,最重要的是增强信心这一最好的“疫苗”,提高心理免疫力,需要特别注意把握三个“度”:一是认识的高度,因“相信”而更有信心。大疫当前,我们选择相信,相信党中央的部署、相信医疗的力量、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权威的信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更大的共识。二是价值的温度,因“共情”而更有信心。疫情让我们懂得健康、亲情弥足珍贵,包容、奉献犹如阳光,战“疫”之中,我们选择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为打赢抗“疫”人民战争增添更大的活力。三是生活的态度,因“敬畏”而更有信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规则,让科学素质、法治素养、健康素养、文明修养涵育我们的生活态度,自觉履行责任、主动配合防控、积极参与防控,为疫情阻击战汇聚更大的力量。

@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文传学院党委书记):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比较突然,而且目前依然在持续,导致社会群体性紧张情绪一度蔓延,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紧张、焦虑、不安、悲伤等情绪交织,甚至引起身体不适等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人的情绪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与躯体健康,因而心理防疫不能缺席。我认为应该从两点入手做好心理“防疫”:一是个体应对方面,一方面,要学会稳定和平复自己的情绪。“静心启智,因定生慧”,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学会并掌握几种适合自己、能够有效把控和处理情绪的方法,使自己在压力之下能够保持情绪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二是社会服务方面,应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和区域性心理专业人员联动协同机制,在疫情突发时能够第一时间动员起来,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援助服务。

猜你喜欢

防疫防控心理
“豪华防疫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心理小测试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心理感受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