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2020-04-17雷君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智慧化数字化互联网

雷君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线上线下的参观者对博物馆业务的要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趋势。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新的大众需求都使博物馆行业必须从传统的人、物、信息,转换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慧化博物馆建设提升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互联网+;智慧化;数字化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去年2016年一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较2015年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组成中越来越为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在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常常被视作一个城市的名片。如何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用群体的大量线下游客,海量的互联网访问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参观需求,互动参与需求是现代中国大多数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博物馆行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期研究和发展,目前已经从传统实体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全面发展,随着技术快速发展目前正进入到智慧博物馆阶段,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其建设内容至少涵盖了智慧建筑、智慧管理、智慧展示、智慧服务和智慧运营。智慧化博物馆的建设将更好的实现博物馆规范管理,为观众提供主动、及时、便捷、全面的公众展示、科学普及服务。

许多博物馆周边环境建设压力加剧及参观者人数迅猛攀升,在西安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甚至秦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经常出现排队几小时,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多数博物馆基础设施老化、馆藏文物存放空间不足等问题也相当突出。同时国际组织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规范,并频繁启动世界遗产反应性监测,为国内部分的世界遗产展览馆的保护现状敲响了警钟。如何消除或减小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文物安全和人员安全,都是国内很多博物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涵盖了历史研究、艺术研究、保护研究、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内容,建设了包括数据采集、网络平台、文献信息管理和博物馆现场监控等主要的基础系统,探索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本规律,数字化技术缓解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矛盾,具备了数字化良性循环的条件,从技术上已经成熟,智慧博物馆项目在国内外纷纷展开建设,参考其他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将为拟建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通过数据分析去推动博物馆的营销增长和参观者行为的追踪。但目前建设中主要存在一些问题:大规模数据的管理与利用难题,形成大量数据,无法利用。各个智慧化项目分别建设,各自为政,产生的“孤岛”现象。不可持续,形成设备与数据的浪费。在日常工作和业务范围内覆盖率不高。沿用原有的手工管理模式,包括展品,库房,场馆,资料,人员等日常工作。

1 互联网+下的智慧化建设必要性

1.1 科学规范的文物管理、保护

文物是自然界客观真实存在及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遗存,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依据自身性质、任务,酌定展示方向及运作规划,通过文物发掘、征集等途径,为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支撑。依据国家博物馆藏品管理要求,结合博物馆自身馆藏特色,建立自己的文物数据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库房、展馆环境监测手段,确保文物安全。为博物馆的展览、研究提供保障。

1.2 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服务

展览陈列是博物馆对外创作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视觉艺术是博物馆诠释文化遗产最直接的手段。加大信息技术的运用。采用视觉技术(艺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使观众产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强烈的感官作用,还可以表现某些传统展示技术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信息,特别是蕴藏在文物背后的信息。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使观众具有了在展示活动中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反馈与控制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突破传统博物馆中单纯的实物陈列加图片、文字说明所无法比拟的展教效果。引领博物馆紧跟时代的步伐,持续地增强博物馆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

1.3 博物馆在互联网延伸的需求

网络创造了虚拟空间,除目前普遍的網络宣传为主要目的络服务外,博物馆的网络服务也向数字向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方向发展。融合网络虚拟博物馆的优势,将实体博物馆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本体结合背景知识组合转化为互动内容,使公众有更多平台生动地获得历史文化知识,吸引更多的观众加入现场参观。

1.4 综合业务管理的要求

在满足业务管理的常规信息化办公管理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将办公管理系统、展陈管理系统、文物管理系统等,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达到数据的共享互通,为博物馆管理、展览活动、观众行为建立公共数据库和决策模型,按照集中模型得到统计结果,从而进行效益评估,预测未来发展,为管理提供科学方法,为高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1]。

2 智慧化博物馆体系

(1)较大较知名的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直观有效的宣传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促进安慰内的文化交流;较小较偏远的博物馆在系统内,各馆际间相互交流,联合开发,将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由地方逐步推向全球。

(2)缓解大型博物馆、知名博物馆的传统参观压力,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提升接待力;一般博物馆利用新技术深入挖掘自身展览的特性,让文物活起来,讲述特色文化,提高自身业务研究及管理能力。

(3)在全球范围内服推广各馆自身各项研究与远程信息化科普及教育。

(4)完善数字化信息提取,完善数据管理模块化建设,完成各类资料、信息的存储发布平台[2]。

3 智慧化建设模块

(1)类似于GIS模块化建设很好地为是绘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管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博物馆文物、考古、媒体、展览、文献、房屋建筑、固定资产、接待、监测、人员、观众、地理信息等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展示管理,建设博物院智慧化数字信息平台。

(2)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建设是对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存储、分析挖掘、数据展现、价值体现的整体流程梳理。负责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我们承担起了大数据处理平台的建设任务,为各馆各业务分析部门提供公共基础支撑。在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中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过程中的公共基础技术部分。

(3)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分布在博物院各部门、各业务领域以及天气、交通、服务等周边相关社会公共行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数据,建立一个数据集中存储、统一安全规范管理,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交换综合数据服务中心。深化基础信息数据利用、挖掘,发挥大数据中心的综合效益,提高各博物院管理能力,为博物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4)建设智慧化服务体系,博物馆展览已经从传统的陈列模式迈向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数字化方向。在智慧化展厅中,需要不断丰富馆藏展品的内容,结合展示内容,将各种知识、信息、文化,关联通过各种辅助设施进行关联,将单一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在体验参观中学习、思考、互动、分享和共进的新型传播学习模式。例如使用AR观众体验设计,展厅内设置AR体验区,通过AR现实增强技术,完成现实场景与虚拟模拟的叠加交互体验。通过AR设备提供交互体验,让参观体验更精彩,达到趣味性与科技性的完美结合。同时对使用观众的构成、需求、心理、动机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汇入大数据分析平台,获取升级改进方案及周期工作计划。也可使用大型沉浸式展示体验实现展品详细内容的无缝嵌入式浏览,增强观众体验。制作大型沉浸式展示体验动画、视频。

同样也可以使用VR展品虚拟体验,支持全息技术的接入。在智慧化展示系统中,需要不断丰富馆藏展品的内容,结合展示内容,将背景知识、前沿新闻,关联知识通过各种辅助设施进行关联,将单一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在体验参观中学习、思考、互动、分享和共进的新型传播学习模式[3]。

(5)智慧展陈空间设计,结合数字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的参考,从提高参观体验、优化服务质量等为目标,通过人流组织,休息区设计,缓冲区布置,改进展陈方式等,提升对观众的服务水平,优化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能力,拓展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渠道。

(6)智慧体验体系,是通过对观众的构成、需求、心理、动机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完成游览过程与观众互动,让参观体验更精彩,达到趣味性与科技性的完美结合。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多种信息技术,例如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技术。为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引入游戏模式已经成为博物馆创新学习模式的重要方面,在轻松娱乐的气氛中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访问者感知博物馆丰富的展品,获得更多的情感、沟通和共鸣方面的体验。

(7)智慧终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不仅要加强一般站群建设,更要完善自媒体相适应网络终端媒体模式的建设与应用,更或是要加强自身开发能力,完成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将博物馆的展讯,活动等信息和服务,可通过多渠道实时推送,形成博物馆自己的服务平台和粉丝群。

(8)智慧保护系统建设,智慧保护基于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的藏品的本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市文物在损害发生前提前掌握其各项特征,并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可视化结果,形成一套集藏品表象,内部结构,周围环境影响因素于一体的藏品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完整实现检测、评估、预警、调控、预防性保护流程。例如使用越界报警,标牌识别,遗留物检测等安防保护系统,再有以GP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技术的物联网监测定位保护系统,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场馆电子地图为检查应用的可视化智慧系統等[4]。

当然智慧化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诸多现实存的问题我们也应直面面对。保持传统以藏品为主导,数字博物馆以技术为主导,智慧博物馆以人为主心,以人与物的交互为主导的方针。智慧博物馆不是新技术的应用的试验田,应该是不断将新技术与博物馆需求,受众需求相结合,在技术应用,运营管理等方面不断思考,辩证创新的样板间。智慧博物馆没有固定样板,没有公式,什么样的技术革命我们不可预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博物馆的自身特点创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智慧化博物馆模式。

参考文献

[1] 宋新潮.智慧博物馆的体系建设[C].中国博物馆通讯.中国博物馆通讯(2015年01月总第329期).北京:中国博物馆协会,2015:2-6.

[2] 谢俊翔.自然科学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协论坛(上半月),2009,(5):45-47.

[3] 谢媛媛.智慧城市大数据交通信息资源中心规划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7,(9):52-53.

[4] 王耀.信息技术在数字货币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5,31(1):71-72,77.

猜你喜欢

智慧化数字化互联网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探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