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希腊伦理思想之“至善”观

2020-04-17张倩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古希腊

张倩

摘 要:“善”在西方伦理思想中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至善”即为最高的善,“至善”观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纵观古希腊伦理思想史,“至善”观主要围绕能动主义和快乐主义两个派别斗争。能动主义主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快乐主义则以昔勒尼派和伊壁鸠鲁派为主要代表。但从总体来看,“至善”观的发展与进步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对古希腊道德建设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与中国伦理学不同,但仍对我国现阶段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伦理思想;至善

一、引言

古希臘是文化成果比较繁荣的地区,有它特殊的社会组成形态,悠长的历史背景,而在神的色彩以及宗教的影响下,尤其在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古希腊人关注的是神话传说中众神的行为以及英雄们展现出来的精神魅力。随着城邦的不断发展、经济繁荣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洗涤,希腊人不满足于对神的追求却逐渐将目光转向了人。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社会有了“自然的”与“人为的”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率先提出“至善”的观念并被不断延续发展下去。毋庸置疑,“至善”观是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主要探讨对象,而它自作为一种哲学所存在,这种哲学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思考,更深一步来说,为古希腊城邦建设及政治民主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现代中国,它也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二、“至善”观产生的原因

(一)城邦的历史文化背景

古希腊以城邦制而闻名,一个城市中心以及周边若干个村落共同构成了城邦,希腊就是这样一百多个城邦的总和。城邦制构成了希腊的几乎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早期促进了希腊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形成、文化的繁荣等。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不断对外的扩张,经济日益发达,政治生活更加丰富,经济与政治的需求反映出文化的交融。在城邦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碰撞与摩擦,如出现神为什么是世界的开始?为什么诸神可以无所不为而人却不可以等问题。由此逐渐显示出古希腊早期这种古老封闭的文化体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新需求。同时,城邦制日益显出其弊端,到古希腊中期,现阶段的探索已完全适应人们的需求,这就迫使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诞生新元素,“至善”观便应运而生。

(二)自然哲学家的道德思考

提起古希腊,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其宗教神话,神在古希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加上古代社会宗教的束缚,使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封闭的宗教神学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因而,一部分哲学家率先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提出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家们积极对以往的宗教价值体系进行批判,提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寻求新道德和新的精神寄托。至此,出现的自然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对以后哲学以及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人文思想的兴起

自然哲学家们为西方思想史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确立了希腊人对自然的理解,促进了从神话思考向哲学思考的转变。但是他们只把视线投向自然世界,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却不多。在希腊城邦,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这也就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他们强调关注人自身,将视线从自然转向人类,这种人文觉醒的思考为日后苏格拉底打开伦理学大门提供了巨大的参考意义。

三、能动主义的“至善”观

(一)苏格拉底的“至善”观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提出“至善”观念的第一人,倡导将目光从天堂转向人间,发现人的价值并对“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提出自己对于“至善”的理解以及构建善性知识体系。

1.德性(知识)就是至善

“至善”,“至”顾名思义,是“最”的意思,形容程度高,那么“至善”就是最高的善。那么德性又是什么?德性为什么是至善呢?知识又与至善有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对于至善的研究主要是将德性与至善等同起来。德性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人们精神深处的东西,亦或者可以说是灵魂里存在的东西。苏格拉底在分析什么是至善的同时看到了其深度,知道要从灵魂深处去寻找答案。人的行为都是受支配的,那么支配所有一切人类活动的背后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呢?我们对于一个人做的一件事或者评判一件事,都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的,那么觉得这个人做这件事的效果或者说评判一件事的效果则是有个东西在支配着,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应该有怎么样的认识。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藏在表现形式背后的就是德性的问题。同时,他认为德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正义、勇敢、虔诚、智慧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具体行为背后所共同拥有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美和善的追求。因而,关于“至善”概念的理解就成为德性知识的根本所在。

有了德性就是至善的解释,那么知识与至善又有什么关系呢?“知”即有所知,就是对事物有正确的理解,明白它们的目的,知道它们的益处与价值。人们知道哪些事情对他们有益的就会去追求,就会去努力实现他们的欲望、利益、幸福等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自愿作恶,作恶是因为出于无知,因为每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什么对他们是有好处的,都会追求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样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因而,就不难得出至善就是知识这个结论。

2.善性知识体系以公正为核心

以知识与智慧作为追求善与幸福的价值评判标准,人们必定会掌握对至善性的知识,从而逐渐构成一个善性知识体系。苏格拉底则认为,在这个体系中,公正是其核心内容,其余的德性都是围绕公正展开的。德性还具体表现在勇敢、节制、虔诚等方面,这些都是以公正为核心内容的,只有人人都能以公正为理念,掌握善性知识,过公正的生活才能建立和谐的城邦。在这个高度上,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将伦理扩展到政治,倡导“知识”和“公正”作为城邦的价值目标,带有鲜明的伦理化的政治色彩。

苏格拉底的分析仅仅局限在个人领域,对于当时城邦社会的贡献是有限的。此外,它的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实用价值有限。此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续探索并发展苏格拉底的“至善”观。

(二)柏拉图的“至善”观

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对自己老师关于“至善”的理解仔细探究之后能大胆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至善”观。

1.将个人的“善”扩展到城邦的“善”

苏格拉底的“善”仅局限在个人领域限制了自身发展,而柏拉图看到了这点并将其继续发展。他将个人的“善”扩大到城邦的“善”。柏拉图认为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有明确的表达,善不仅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目的。个人与城邦是紧密相关的,个人是城邦中的个体,城邦是个体的總和,追求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才是其最终目的,这样既能保证个人的幸福,也能维护城邦的安定和谐。

2.三种善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美好的理念世界的同时也认为“善”的理念包含三种善性:理性、意志和欲望。三大阶级分别为统治阶级、军人阶级和劳动阶级。理性代表着智慧,而统治阶级就是由具有智慧的哲学王担当;意志代表着勇敢,军人阶级由勇敢者组成;欲望代表着节制,劳动阶级由节制者组成。这样,三大阶级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公正的理想国。

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已经进一步发展,但他以哲学家为统治者的观点证明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他过于注重理念,实践性不强,因而,这样的道德理性国也注定失败。

(三)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观

亚里士多德则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位前人的基础上关于“至善”有了新的探索。

1.德性幸福论

在评判什么才是真正的德性中,亚里士多德引入了新的评价标准——中道。这与孔子讲究的“中庸”是相似的,中道讲究既不能过度又不能不足,要把握好一个度的作用。前面苏格拉底提出的德性即知识,有智慧的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就是至善,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多的强调了在追求现实的善的过程中德性的标准。他倡导一切活动都要秉持“中道”,还有中道才是德性,才能达到至善。因此,他也极力将中道推到城邦政治层面,呼吁利用中产阶级统治的立宪制来治理城邦。

2.注重实用性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提出的至善限于是理念的善,在这一点上,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则大胆地批评其没有实用性。只有理念的善毫无实践性,他反倒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善的追求应该具有针对性,有实用性。举个例子,就像一位老师,你让他树立了善的理念,那么他就知道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了吗?如何教好学生了吗?这就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亚里士多德就是注重解决问题,注重探讨运用、实践以及行动的问题。因而,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观涉及到完善的行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观既吸取了优秀哲学家的精华,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在当时对于拯救岌岌可危的城邦制还远远不够。

四、快乐主义的“至善”观

能动主义的“至善”观,强调的是至善从理念向幸福的转变,而快乐主义“至善”观主要是坚持“快乐是肉体的快乐”到提倡“快乐是精神的快乐”的转变。

(一)昔勒尼派的“至善”观

昔勒尼派的“至善”观主要是将肉体的快乐看作是人生的最终目的,看作是最高的善。肉体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是享受当下生活的快乐,昔勒尼派认为这种快乐要比精神上的快乐更有价值。

笔者对于这种观点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如果说肉体的快乐是最终的生活目的,那么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吸大麻可以算得上的肉体上的快乐了,但是它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吗,它是会让你付出代价的。因而,肉体上的快乐称不上是至善。

(二)伊壁鸠鲁派的“至善”观

伊壁鸠鲁派对于至善的理解则具有先进性,他同样认为快乐就是至善,但是他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快乐,相比较昔勒尼派来说,这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伊壁鸠鲁还强调这种快乐是要有节制的快乐。

伊壁鸠鲁注重精神上的快乐,灵魂上的快乐,认为灵魂是可以感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而肉体的快乐仅是短暂的,因而这种灵魂上的快乐要高端地多。除此之外,伊壁鸠鲁还强调有节制的快乐。追求快乐固然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要有所节制,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快乐而去伤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伊壁鸠鲁这种淡薄的、节制的快乐是有参考意义的。

五、“至善”观的重大作用与现实意义

“至善”观对于当时的古希腊道德建设等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当中的有益因素对于我们现阶段的中国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历史作用

古希腊伦理思想的“至善”观对古希腊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在意识形态上,为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自此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伦理思想家,产生了人类历史上许多真正的伦理学著作,对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其次,对于城邦社会而言,倡导追求“至善”,开始将伦理思想带入政治生活中。最后,“至善”观强调对道德建设的作用,为公民树立了普遍的行为法则以及城邦公民应有的品德,使得城邦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

(二)现实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对于“至善”观的理解中,他倡导以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而在中国伦理学中,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古希腊伦理思想的“至善”观以一种不同的姿态发展延续着,并且对于我们现阶段的中国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至善”观中强调德性即幸福,德性即至善,这正好符合我们现在“以德治国”的理念。“至善”观中柏拉图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的提出启示我们以德治国从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着手,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界限。

“至善”观中以“精神的快乐是至善”为观点的伊壁鸠鲁派和“有节制的快乐”这两点也是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的。我们结合当前实际可以得出结论,要大力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强烈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长远的利益来看,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会造成许多罪恶和经济损失,它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和幸福观带来了消极影响以及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因而我们要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全国人民的国情教育,共同抵制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大力丰富精神文明生活。

“至善”观落实到人与自然方面就提醒我们要反省自身,推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变得更多,大自然在我们无节制的贪欲下已经是千疮百孔。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公众关注和政府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快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六、结语

古希腊伦理思想“至善”观总体上是发展的、进步的、主流的,对当时的古希腊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日后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更是打下了深刻的基础。本文浅谈了古希腊伦理思想“至善”观产生的背景及原因,不同的派别及发展,积极的作用及现实意义,旨在唤起对这段伦理思想的重视,取其精华应用于我国现阶段建设,并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对此研究并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申辩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张光闪.古希腊伦理思想中“至善”观的演变述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邹泉.浅析古希腊中期哲学家之“至善”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易飞.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至善”观[J].内江科技,2006(4).

[5]龙静云.以德治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6]党建强,牛连华,张海川.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辨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古希腊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