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把青春付前线,不枉白衣加吾身

2020-04-16徐丽菲

读者·原创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防护服医疗队口罩

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截至3月8日,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医务人员从全国各地抵达湖北,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甘肃省先后派出6批医疗队、2支疾控队,共计796名队员驰援湖北。部分身在武汉防疫一线的甘肃医护人员在紧张的工作间隙记述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徐丽菲,1992年出生,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业务出众,能力过人。新婚一年的徐丽菲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请战,理由简短干脆:“我父母身体健康,丈夫支持,没有孩子,没有后顾之忧。我是党员,我应该上。”出征前,父母打电话给她:“国家有难,能帮多少是多少,不用担心家里。”2月16日,徐丽菲随甘肃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湖北防疫一線,进驻武汉优抚医院。

2月24日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8天。武汉阳光明媚,我们医疗队的成员都精神饱满,面带笑容。从刚开始进舱面对病人时的忐忑不安,到现在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虽然辛苦,却卓有成效。

在这里,我们不是某某医院的医生、护士,我们更像是共同经历生死的战友。

推开一扇门,映入眼帘的是正在穿防护服准备进舱的同事们。在这里,每个人按照流程穿好防护服以后,会有在外围上班的老师像唠叨的妈妈一样,一遍一遍提醒你:“口罩要戴好,要塑形,一定不要忘了做漏气试验;防护服拉上拉链以后,一定要把旁边的密封条粘贴紧密;进去以后一定不能有小动作,出来的时候让负责感控的老师盯着你脱防护服……”负责外围的老师亲手为每个人调节护目镜,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保证每个人的护目镜调到最佳位置,防护服穿得正确无误。负责感控的周艳芝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大家:“进去以后动作要慢一点儿,不能着急,遇到针刺伤时一定不要慌,让旁边的老师协助你进行妥善处理。”

另一边的医生办公室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多学科会诊。这支队伍由呼吸科、消化科、中医科、重症医学科医生及感控组、护理组成员组成,会诊对象是一位64岁的男性患者,因乏力、发热就诊,于2月20日收住。专家组分别从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整理,并为病人确定了治疗方案及护理目标。李强主任根据患者的CT检查、核酸测试、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对病人的治疗提出建议。护理组闫柏灵护士长提出,应关注病人的出入量并及时准确地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她要求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病人进行重点交接,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多学科会诊的方式集思广益,对病人进行全方面诊疗、护理,帮助其早日出院,回归家庭。

吃过晚饭,我们在楼下保持一米的间距,戴着口罩玩起了无实物的“踢毽子”“高抬腿”“接力赛”等小游戏,锻炼身体,也放松一下紧绷了一天的神经。这就是我们的一天,学习、工作、娱乐、休息……我们用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患者,为他们带去生的希望。

2月28日

今天是我到武汉的第12天。天气阴沉沉的,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微风裹着雨丝迎面吹来。这座城市依然亮着无人欣赏的灯光,我突然有点儿心酸:她曾是多么热闹、繁华啊!这是我来武汉一个多星期以来最轻松的时刻,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湿润的空气。看着这座熟睡的城市,我张开双臂,在心里悄悄告诉她:“别怕,我们来了,安心睡吧。”

午夜12点进舱,患者们很多都已睡着。巡查病房的时候,我悄悄地为他们掖好被角。这里的每个人连睡觉都戴着口罩,夜晚本该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但现在要用口罩捂住口鼻。

42床的胖叔叔晚上需要做治疗,我与另一位老师为他扎针的时候,他说:“你们先别过来,等我把口罩戴好再过来。”说完,他用手在鼻梁根部把口罩捏紧、塑形。虽然戴着厚厚的手套,我还是为他扎上了留置针。他一个劲儿地说:“我的血管不好找,真的很不好意思,麻烦你了。”输完液,我又为他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听到一切正常,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想,今晚他应该能睡个好觉。

病区里的每一个病人看见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口罩,确认无误后才肯开口跟我们说话。这些天,我在病房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谢谢,谢谢,你们辛苦了”。每当听到这句话,都让我备受鼓舞。

经过我们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有人好转出院,有人症状减轻。每天为患者送饭、打水、吸氧、输液、采血,帮他们调整心态,安抚他们的情绪,虽然工作压力不小,但医疗队还是在为救治每一个患者而努力。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早日打赢这场战役,治愈这座受伤的城市,回家抱抱爸爸妈妈。

猜你喜欢

防护服医疗队口罩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巾帼风采
抗疫空调防护服及其保障系统
武汉人的心声
特殊的“衣服”特殊的爱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雾霾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