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景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意象融合

2020-04-16贺嘉文周鸿珊李熙璟

艺海 2020年3期
关键词:楹联意象景观

贺嘉文 周鸿珊 李熙璟

〔摘 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借鉴楹联这种传统的景观意象表达方式,既是一种容易实现的手段,对于景观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及审美体验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楹联;景观;文化街区;意象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逐步提高着对于自身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这使得景观营建成为了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于是,数量庞大的城市公共广场、社区口袋公园、街头景观小品等不断涌现。而在城市文化建设一维,现代都市的图景不免对大众的审美理念发生影响,又加之文化特色的呈现无法以客观的评估标准去衡量,在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空间文脉秩序混乱、文化景观特色弱化等问题也开始凸显,城市的文化形象维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形象是文化的外显,当传承文化脉络、展示文化特色、构建文化认同成为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需求时,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整合对城市旧有街道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节点,以建构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式来有序实施城市风貌与个性的重塑和有机更新,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楹联景观的文化呈现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各级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其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景观艺术性、历史文化性、形象标志性和社会影响性等属性特点。

通常,在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包含了历史文化节点、路道系统以及为满足各种功能、优化环境品质所配建的标识设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诸多元素。同时,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有着大量居民生活于其间。可以说,拥有高品质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特质。因此,在构成其整体风貌时,如巷陌格局、建筑特色等固然是重要的视觉要素,而其承载的非物质形态文化也需要通过适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然而在当下,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着历史感不足、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尤其一些进行商业化运营的街区,放眼望去几乎都是连锁经营的品牌店面与风格近似的仿古建筑,街区的识别度不高,这无疑会降低空间的历史体验度,使其无法展示其应有的文化吸引力。

现代景观发轫于西方。在当代,西方景观审美的内涵已经不局限于以空间形态的塑造来建构环境的视觉美感,设计师们有意识地借助具有象征与隐喻特性的空间语言向人们传递景观的文化内涵,以完成审美体验的升华——而这种方式,与中国古人 “言、象、意同构”的景观营建理念一样,都是以空间语言的解析来实现景观的表象形态与文化意义的融合,可谓殊途同归。因此,即使历史文化街区本质上仍属于现代景观的范畴,但更需要从中国传统的景观营建方式中去寻求灵感,以实现景观形式与文化内涵相契合的有效呈现。

在中國传统的景观营建中,楹联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元素,它既是一种实体化的装饰构件,也是一种具有文学特征的文化传播载体——前者以集书法、造型、图案、材料、工艺等于一体的视觉形式与景观环境相融合,使观赏者生发感官上的协调之美;后者则以语言文字的“述说”形成文化情境,是人们进而了解相关的历史掌故与民俗风情,在可见可识的过程中与环境之间形成文化信息的交流。

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的呈现,关键在于空间形象与历史文脉之间文化意象的融合——“象”是具体可感之形,“意”则是指思想与情感,即街区景观中的诸多具象视觉元素,需要以一种易于实现的且易于解读的方式赋予文化内涵、或强化文化特征。而楹联实质上就是一种可以使景观意蕴易于被掌握和理解的翻译话语,在景物意象关联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此方面,陈从周先生早就认为研究中国园林景观,宜从中国传统诗文入手,行文与构园消息相通;适当地运用楹联景观来提升环境文脉的可识别度,可以使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形式与文化内涵之间形成意象融合关系。

二、历史文化街区楹联景观实例

以长沙的“西园北里”历史街区为例——这是长沙市首条历史步道的首发段,包含了西园北里、西园、泰安里三个部分,于2018年3月改造完成,同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西园北里”由唐代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楼”而得名,其属于旧长沙六大公馆群聚集区之一,在历史上的诸多名人,譬如虞集、左宗棠、郭嵩焘、黄兴、朱剑凡、陈寅恪、李觉、李立、帅孟奇等都曾居住于此。改造后的历史步道北起湘春路、南至营盘路。为表达古朴(居民生活)、沧桑(传统街巷)、协调(年代建筑)与静谧(书卷气息)的主题,一条长五百余米、用百年老麻石铺出的蜿蜒小道,串联起7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1处历史民居,道路两厢以翠竹、白墙、黛瓦营造出悠悠古韵,充满旧长沙的记忆。

“西园北里”在楹联景观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而言,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一方面,此处的建筑大都为古意盎然的传统民居形式,就视觉感受而言非常适宜悬挂楹联;另一方面,长沙在楹联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清代王夫之开始,包括左宗棠与郭嵩焘在内的湘籍楹联名家迭出,使得清代楹联整体创作的水平攀升至顶峰状态。因此,此处楹联不只是可以装点门面,更可以成为一个文化宣传的亮点。

“西园北里”的楹联景观秉承“少而精”的原则。所谓“少”,是整个街区,楹联景观只有寥寥三处,而所谓“精”,一则是形式美观而契合,二则是三幅楹联都出自湖湘楹联名宿胡静怡先生之手。

第一个楹联景观在街区的湘春路入口处,这儿有一所西园历史陈列馆,在其古朴典雅的石质大门上刻有一幅楹联:

园辟千年,曾记泉声悬夜雨;

视通万里,且循足迹仰前徽。

“泉声悬夜雨”是明代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一诗中的句子,此处用于简约地表述这个街区的历史底蕴,也使人于此展开对于昔日生活情境的想象,而下联展示出现代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联语浑厚大气,是该街区的文化亮点之一。

由此往前行数十米,即在左文襄(左宗棠)祠原址上修建的文襄园。左文襄祠在文夕大火中被毁,仅留后院的石山部分(后被并入工人文化宫内)。现有的文襄园、左公亭以及文化墙等都是在此次历史文化步道改造建设中所增建的部分。在文襄园入口处,也刻有楹联:

虎帐南开,旌旗十万吞胡虏;

春风西度,杨柳三千荫玉关。

此联着笔于左宗棠收复新疆之事迹。上联“旌旗十万”使人遥想当年宏大的战争场景,而下联“杨柳三千”在赞誉左宗棠在新疆的功绩——当年左宗棠进入西北后,看到甘肃因干旱少雨而树木稀少,便命兵士在行军途中夹道种植柳树,后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左宗棠之部杨昌浚遂写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诗句,以“春风西度”作为左文襄公的人生格局之最佳总结。

再往内行走,经过众多的名人故居之后,便进入泰安里,这是整个街区的结束点,之后就进入另一个名叫“寿星街”的街区了。在泰安里小区入口处,有一座刻着楹联的牌坊,其联曰:

国泰民安,四季有东来紫气;

神怡心旷,满街是南极仙翁。

该联巧妙地将“泰安”与“寿星”两处街名融入联中,与前两处楹联厚重的历史感相比,通俗易懂的文字应情应景,更富于亲切暖心的人情味道。

可以说,诸如此类的楹联展示,使巷陌空间的视觉效果更富于盎然古趣之余,也能较为清晰地表达某一个文化节点的用途、时代、环境等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景观空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位,并以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对于此场所的文化认同。

而从文化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楹联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民俗文化传播工具,能从各个维度综合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事业的发展——首先,楹联能以文字描述来凝练景物意象、丰富人文内涵,增加游览者的综合体验指数;其次,当人们驻足阅读与咀嚼蕴含着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的楹聯作品时,便无形中增加了游览时间;再者,在文创产品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今天,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楹联作品与书法、雕刻、剪纸等形式结合来设计独特的旅游商品,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此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日益强烈,追慕传统的诗词楹联文化也成为一种风尚——这实质上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灵”,是从传统诗文悠久深厚的文化意象与感悟中再一次寻找到契合的阐发方式。因此,除了文化内涵的表达之外,楹联景观之于环境的审美提升作用还在于可以对街区中的居民进行润物无声的文化感染,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文化习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是引领、滋养、服务现代生活。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被审视与挖掘,传统诗文在当代的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新发展也开始受到关注。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借鉴楹联这种传统的景观意象表达方式是一种容易实现的手段,对于景观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及审美体验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价值,可以使人们在异质文化并存的当代景观场景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 王璇,蔡聪.文化建设视野下对长沙名胜景观楹联创作的一些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9(6):34-40.

[2] 王璇,王怀昭[J].审美范式嬗变下楹联元素在当代景观中的重构[J].美术大观,2019(4):108-10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理解与传承”语境下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934;系长沙学院2019年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楹联艺术在社区景观环境中的展示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楹联意象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孔府的年节楹联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