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图、说图、议图: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思维导图的使用路径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使用误区及改进策略

2020-04-16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小学胥传翠

青年心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整理导图分数

江苏省盐城市马沟小学 胥传翠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70 年提出,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开发人的右脑和左脑的图像、想象、空间、颜色、整理以及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等不同功能,有着较大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以图像式思维工具为主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改变数学学科“抽象”的现状,将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效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以其思维过程清晰、知识结构完善等优点,受到了一线数学教师的青睐,特别是复习课,思维导图成了整理知识最强有力的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存在着误区,导致其功能大打折扣,故撰写本文,希望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中的使用误区

(一)重教师,轻学生

在很多数学复习课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不是学生的思维作品,而是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直接给出或是边整理边完善的产物,整个过程教师占据主动,期间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回忆、整理、建构,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无异。不是学生自己思维产物的思维导图,其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不能凸显,且记忆也是暂时的,容易遗忘。

上图是五年级上册“圆”单元复习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图中将本单元的“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知识点尽数罗列:圆规画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圆的周长及计算、与圆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圆的面积及计算方法、圆环的面积计算等,非常详尽,如果是学生自己整理完善的,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已初步建构,逻辑思维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这是老师整理出来的,学生缺少对圆单元知识间的联系缺少主动建构,逻辑思维并没有得到质的飞跃。

(二)重整理,轻交流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相较于教师直接给出要进步了许多,但我也发现,许多教师碍于课堂时间的原因,不能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包括构图者自己的思维过程,其他同学的建议等。

例如:在一次“小数加减法”复习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两位执教老师均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课前让学生独立整理单元知识点,课上分别展示精心挑选的作品,包括知识点较全面的和相对不完整作品思维导图。两位老师处理学生思维导图的方式,惊人的相似——先比较选出整理较完整作品,再以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开启复习环节。

这种“重整理轻交流”的思维导图的使用方式,与新课程提出的“合作交流”相悖,且不能面向全体,不仅对整理不够全面的学生没有丝毫帮助,而且长期下去,他们会失去主动整理知识的动力、兴趣及能力。

(三)重形式,轻实质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展示的学生思维导图色彩鲜艳、构图漂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却寥寥数字,甚至不全面。那些让我都惊叹的完美的“思维导图”在独立用思维导图方式整理知识点时,孩子们讨论的是画什么样的图形、用什么颜色,甚至不停地修改,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全然将这节课的本质“知识整理”抛之脑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二、思维导图运用误区的原因剖析

透过“重教师轻学生、重整理轻交流、重形式轻实质”这三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造成思维导图使用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偏差。

(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新课改如一阵春风吹绿了全国各地,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让学引思”“预学后教”等,但仔细观察,会发现 “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不在少数。

以“预学后教”为例,许多教师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提前一天以“导学案”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先独立研究,然后再将研究单带到课堂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对学案中问题设计的要求非常高,太大学生没有研究的方向,太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空间,而为了学生的“研究”有成果,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往往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往前走,课上还要反复强调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生怕学生不能掌握。

诸如以上的例子有很多,思维导图使用中“重教师,轻学生”的现象也是其中之一,尽管老师们也知道,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但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潮流,为了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样态”和“教学效果”,许多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二)思维导图价值实现的认识偏颇

思维导图放射状的结构与人脑的放射状神经系统非常相像,它将逻辑、图像、色彩、文字、线条等多种信息集中在一张图上,结合左右脑的不同分工,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思维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为学生思维奠基的价值,思维导图应是学生独立梳理、合作交流、不断完善的产物,是学生自己思维的产品。而许多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才会出现了“重整理、轻交流”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重形式,轻本质”的运用误区。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思维导图有效使用路径

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如何让思维导图的价值真正实现,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构图、说图、议图”的有效运用路径。

(一)构图——梳理知识要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自主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由学生而非教师为主体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并非直接的被动的信息刺激,而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自发地选择吸收外界的信息,综合加工获取自己的解读。因此思维导图需要学生自己梳理,独立构图。

“简洁明了、板块齐全”是思维导图的绘制原则。思维导图是用线将中心内容与各大分支连接成辐射状的网络图,教师可以对思维导图绘制作专项指导。如:复习方程单元时,教师可以以“本单元知识点可以分为几大板块,每个板块用什么关键词表示,每个板块里哪些小的知识点”等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先建构思维导图的大框架,并用具有概括性的“意义、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词表示,并将其用线与中心内容“简易方程”连接起来,进而再分块回忆与每一块有联系的知识点,最终形成上图简洁明了而又逻辑联系清晰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是一种图解方式,由于这种表现方式比单纯的文本更加接近人思考的空间性想象,所以越来越为大家用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多次的专项指导,学生才能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要点。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亦是其逐步掌握知识逻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思维导图还有其他的一些图示,如树状图,树干即中心内容,与之相联系的分支知识则是树干上生长出的树丫,但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思维导图,切忌形式大于内容。

(二)说图——展现思维轨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则是思维的表达。说图是在学生独立构图后,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点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解说的过程。说图既可以将构图者隐性的思维轨迹清晰地展示出来,同时老师又可以从学生说图的条理性中洞察其知识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

在说图环节,教师要注意的是尽量让思维导图不太完美的学生说一说。一方面是给这部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又可以在“议图”环节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认识到自己所构之图的不足,即思维的疏漏之处。这样在同伴的互帮互助和自己的不断完善下,不仅构图能力得到提升,思维的全面性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三)议图——完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其他知识拥有者或者学习者的帮助下,借助必要的知识载体,自身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俗称之为“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协作”“会话”在提醒我们,在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议图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说图后应让学生充分地议图。

我看到一节慕课中一名同学关于“分数乘法”的思维导图,这位同学将分数乘法单元知识点分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分数四则混合、简便运算、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六大块。在议图环节有同学指出,这幅思维导图虽然将一些知识点罗列出来,但是知识板块凝练不够,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应合并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则可以合并为“分数混合运算”知识板块。另外各个板块中的小知识点也未能体现,只是一个没有具体内容的大框架。其实从呈现出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构图者仅仅是将教材中编排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知识点仍是分散凌乱的,思维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而指出问题的同学已经能将相联系的知识组成块,织成网,思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中,构图者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知识块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理解的不足,不断地改图完善,最终形成板块清晰、逻辑关系较强的思维导图。

合理有效地在数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构图、说图、议图”正是有效使用思维导图的路径。在构图过程中梳理知识,说图中展现思维轨迹,议图中完善知识结构,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发展数学思维、建构知识体系的强有力的思维工具。

猜你喜欢

整理导图分数
分数的由来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