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徽派建筑

2020-04-15戴飞

奇妙博物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徽派宏村徽州

戴飞

每到假期,我们常会看到学习美术的学生们前往他们的写生圣地——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那里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呢?

令人神往的徽州民居

说到安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经慨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的“徽州”就是安徽的前身。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并不在我们现在的沿海地区,而是在安徽和山西,其中尤以安徽人创造的经济文化业绩最为突出。

徽州不仅山川秀丽,文风昌盛,民间习俗也白成一统,因而民居也别具一格。今天,当我们走进安徽,步入那一座座由白墙青瓦组成的民居时,那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和引人无限遐思的天井,都使人仿佛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走进了过往的岁月。

宏村和西递村的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它们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yī)县。

牛形村落就是牛

宏村位于黟县东北部,始建于113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103幢、民国时期的建筑34幢,已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行家们都说,宏村是个牛形村落。这就怪了,村子有方形的、圆形的,怎么还有牛形的呢?原来,宏村始建于1131年,后来在15世纪至17世纪和18世纪至19世纪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改建。在明代永乐年问,人们将村中的一处天然泉水挖成了半月形的水塘(名叫月沼或月塘),这就是“牛胃”;人们又开凿出一道400多米长的水圳(人造的用来灌溉农田和泄洪的水利设施),作为“牛肠”。人们通过这“牛肠”从村西的河中将河水引到村里,贯穿“牛胃”。又在村西的虞山溪上架起4座木桥,作为“牛脚”。这样,便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后来,村民们又将村南的百亩良田开掘成了南湖,这样,宏村这头“牛”就有两个“胃”啦!至此,整整经历了180多年,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才算大功告成。

改建后的宏村三面环山,坐北朝南,村内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及百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自然之水引入村内,穿村而过,街巷、民居傍水而造,街巷用石板铺地,景色真是美不胜收。经典的徽派民居大约是在1662年至1911年问建造的,包括书院、宗祠与宅第。这些民居多为木结构,有着精美雕刻的民居被完整保存,对研究我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与环境艺术具有很高价值。

宏村的“牛胃”之一——月沼

活的古民居博物馆

西递村位于黟县东南部,这个古老的皖南传统村落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明代建筑29幢(面积6380平方米),其中含有祠堂3幢、走马楼、牌坊等;清代建筑95幢(面积21080平方米)。

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胡文光刺史牌坊

马头墙上有马头吗

来到这里,你会发现一种与北京四合院完全不同的美一一如果说北京四合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合院式建筑之美,那徽派民居则尽显南方合院式建筑之美。这里的建筑物大多采用木构砖墙,院落平面对称,基本单元为中间厅堂,两侧厢房,入口处有内天井。在此基础上纵横发展,自由组合,形成二进、三进、四合等多种平面形式。比较特别的是,徽派民居纵向的院落之间还常常设有造型精美别致的马头墙,这与众不同的马头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

这高高大大的马头墙,它最重要的用处就是隔绝火源。你猜对了吗?前面说过,南方民居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房屋密度大。为了防止一家起火蔓延到其他家,人们就开动脑筋,创造出了这种比房顶还高的漂亮的墙。

实用第一不会忘

以宏村、西递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色彩朴素淡雅,装饰制作精良,而且非常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堪称我国古典民居的瑰宝。当然,这瑰宝也寄托着古人浓浓的人文情怀:过去的徽商巨贾(gǔ)为了藏富防盗,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墻,很少向外开窗。然而,这并不能隔绝人类对自然的渴求。于是,天井变成了一扇独特的窗口,起到采光、透气等功用。古代人通过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实现了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愿望。

又如徽州建筑独特的门楼、门罩设计。它们不仅遮蔽风雨,保护门扇、门框,更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往往在门楼上雕刻精美的“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将门楼制作得富丽堂皇,以此体现自己对财富和仕途的追求。

再如徽派建筑中地位非常重要的牌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徽派建筑的精神所在。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礼数的,这是儒家思想根植于当地文化的重要表现。

猜你喜欢

徽派宏村徽州
无梦到徽州
游黄山宏村
徽州人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宏村画卷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雨色宏村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