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逆”之理实“顺”之基
——《加法和减法》教学与评析

2020-04-15执教朱孟迪评析刘善娜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减数加数加减法

执教/朱孟迪 评析/刘善娜(特级教师)

《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建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其二是回顾并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以青藏铁路为现实背景,解决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线问题。先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以此来建构加法的意义,接着变换已知数和未知数,呈现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回忆加、减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探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常见教学流程是:呈现加法学习素材→建构加法概念→举一反三丰富素材→发现加法各部分关系→建构减法概念→讨论各部分关系→练习深化。但是这样的过程会因为学习内容缺乏挑战性、概念的抽象过程具有枯燥性而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个点,将散乱抽象的点状学习材料都“串”起来呢?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课前谈话初识“逆”

师:(课件出示“逆”)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生:倒过来、反过来、反着来。

师:数学中,有时也会用到这个字,一起读一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一下这句话吗?你可以列一列算式,画一画草图,写一写文字,来表示自己的想法。

二、自主表征感知“逆”

作品一:(算式)

5+3=8 8-3=5

生:加法是把两个加数加起来,减法是从和里面减去一个加数。

师:你的意思是加法是告诉加数和加数,求和;而减法呢?

生:减法是告诉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师:是吗?让我们找一找——减法中的8,相当于和;减法中的3,相当于加数;减法中的结果,相当于另一个加数。形成板书:

师:他发现——加法是告诉我们加数和加数,求和;减法是告诉我们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这就是你们心目当中的逆运算,对不对?

作品二:(线段图)

师:这幅线段图逆在哪里呢?

生:左边是把两个数5 和3加起来;右边是已知一个加数5与和8,求另一个加数,或者是已知一个加数3 与和8,求另一个加数。

师:你的意思是左边这幅图告诉我们加数与加数,求和;右边两幅图告诉我们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这位同学还从一道加法,变出两道减法来,真不错。

作品三:(文字)加法是越加越大,减法是越减越小。

生:加法是越加越大,减法是越减越小,所以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7+2=9 7-2=5)

师:你能看着这个加法算式(7+2=9),变出两道减法吗?

生:9-2=7,9-7=2。

师:你们看下图,一变就变出了逆的感觉。同学们看看,这道题(7-2=5)是这道题的逆运算吗?(不是的)那它是怎么逆过来的呢?(2+5=7)

三、厘清关系构建“逆”

师:同学们真厉害,借助自己的经验,想到多种方法来解释“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现在你来说说看,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

师:你们看,减法好可怜呀!它没有专属自己的核心词,而是仅仅依靠加法中的“加数”、“和”这样的核心词。正因为如此,更让我们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你读出“逆”的感觉了吗?真好!在数学上,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四、充实素材再议“逆”

题组1:在求解中强化关系理解。

快问快答——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一组针对性练习,针对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而设计。学生回答后要追问:“你认为哪些题要逆过来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逆”关系。】

题组2:具体问题中抽象内化运算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层练习,分为两层推进,感受不同的“加法”和“减法”结构所体现的相同意义。学生发现同一个“数学故事”,随着信息和问题的交换,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互逆”。线段图,则使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有更好的理解。】

题组3:编题中感受“互逆转化”。

【设计意图:“运走”、“剩下”是减法问题常见的信息描述语。求“原来”是逆推。通过这一题的解答以及随后的自行编题“你能把这道题的问题和信息逆过来,改编成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让学生从题组中对比感知问题中蕴含的加减法关系。】

五、理清关系深化“逆”

1.回忆旧知,进行联系。

师:同学们,回忆旧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个原理,我们似曾相识?

检验减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加数来验算。一图四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计算减法时,也可以利用逆运算快速得到答案。

2.整合理解各部分关系。

(1)动笔解答。

23 +( )=125,125 -( )=23,125+23=();

()-125=23,()-23=125,125-23=()。

(2)分类观察。

师:根据答案给它们分分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生2:我发现,求和与求被减数竟是一样的!

师:有这么神奇吗?

(学生再观察算式,并形成这样的板书: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生3:我还发现,求加数,与求差,求减数,也是一样的。

(板书: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师:同学们,这些加减算式中,竟然还存在如此多的关系,我们看到了它们“变中有不变”的意蕴!现在,你认为加法和减法,哪个更基础?(加法)是呀,有时它这样呈现——告诉我们两个加数;有时它这样呈现——只告诉我们一个加数,只要我们找到基本关系,火眼金睛进行辨析,就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你掌握这些方法了吗?马上完成“学习单”第2 题。

?

六、强化练习完善“逆”

1.算一算,破难点。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追问“为什么题目中有‘加’,却用减法做”“为什么题目中有‘减’,却用加法做”?让学生明白加减法互逆关系,如第2 小题的“我”既可以理解成“求和”,也可以理解成“求被减数”,能加深互逆关系理解。】

2.填一填,练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第2 小题“为什么想到是一道减法呢”,学生既可以想到“被减数-差=减数”,也可以想到“求一个加数要用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没有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法,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加减法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呈现图形之间的关系,更是考查了学生对加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关系的理解程度。】

【评析】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看似非常简单,课后习题就算不教学生也会做,但整个学习材料较多、板块琐碎,加减法的“意义”、“关系”的表述都比较抽象,与儿童的经验性语言并不契合,都需要加以引导和提炼。因此寻求清晰的教学路径、生动地组织起所有学习材料,是执教者设计本课教学的出发点。

朱老师寻求到了很好的一个点,使整节课有“探”有“论”,有概念理解也有难点挑战,将一节看似无味的课上得有深度又有趣味。而这个“点”,就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逆”。这个“逆”关系不仅体现在“加减法的意义”上,更体现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上。“逆”为核心的教学,就是关系角度的教学。学生借助“逆”关系的探究,建构加、减法的概念,形成加减“逆”关系的感悟。与此同时,借助“逆”关系,架起了加法内部关系式、减法内部关系式、加减关系式的桥梁,形成了以“加法模型”为基础的加减法关系网。主要凸显了三个特色:

1.“逆”字切入,探究先行。

为什么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所以,朱老师分两步走:你认识的“逆”字是什么意思→“逆运算”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对“逆”字的理解,基本会表达为“逆反”、“相反”、“反着来”。这番轻松的对话,有助于所有学生对“逆运算”的理解。而什么是“逆运算”,朱老师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解释一下这句话吗?你可以列一列算式,画一画草图,写一写文字,来表示自己的想法”。

自主探究与表征,学生会出现几个层次,其中以加减法算式举例居多,集合图与线段图相对少,文字表达的更少,体现了学生具象表达能力占优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思考、表征贴近了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经验,在后续的交流中,朱老师利用学生的表征图式引导学生进行了抽象和提炼,“从学生中来”的探究素材,使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紧扣“逆”意,搭建框架。

概念教学的一般路径为:建立表象→丰富表象→完善概念。倘若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教学,通常是这样的流程:学生表征加法→教师补充素材→形成加法概念→加法变式→建构减法概念→教学加减关系。

本课的教学显然又与之不同,框架简洁清晰:学生表征“逆”关系→借助“逆”建构加法与减法概念→利用“逆”关系重构关系网。“逆”关系架起了本课框架,呈现了两个特点:(1)“逆”为载体,能同时呈现加法与减法的概念。(2)“逆”为根源,构成关系网。这样,就将“多”、“散”“乏味”的素材串了起来,其中的关联与意义表达成了学生感觉“神奇”的知识点。

3.厘“逆”之理,实“顺”之基。

“加减关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法是基础,是学生顺向的思维方式,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和后续学习提供了思维支撑。扎实“加法模型”,将推导出的其他关系式梳理成网,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名称上的记忆负担,进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猜你喜欢

减数加数加减法
分解加数
奇数凑20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加、减法的巧算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一起摘月亮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