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2020-04-15陈彦伶邓晓川李华杜军

水产养殖 2020年3期
关键词:仔鱼生长率黑斑

陈彦伶,邓晓川,李华,杜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1731)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地方名拉萨鲇鱼、巴格里(藏语),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在我国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水系中,是鮡科鱼类中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为高原冷水性鱼类[1,2]。由于黑斑原鮡肌间刺少,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渔业对象之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野生黑斑原鮡亲鱼进行人工驯养后,成功进行人工催产授精,孵化出黑斑原鮡苗种。

国内外学者对仔稚鱼的死亡原因都做大量的研究,除了自身体质方面的原因,发现适宜的开口饵料是关键,并对仔稚幼鱼口径与饵料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及鱼类仔鱼期的摄食规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3-4]。

开口期,是指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换的过度阶段,是鱼类早期生活史中的“敏感时期”[5]。开口饵料的选择是影响仔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都是苗种培育领域研究重点。由于生活环境、营养需求及摄食习性的不同,不同的鱼类对开口饵料的选择并不完全相同[6-11]。因此,该文选择四种开口饵料进行试验,研究不同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的影响,以期确定黑斑原鮡仔鱼最适开口饵料及投喂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和饲料

试验鱼来源于2015年5月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人工繁殖,孵化的黑斑原鮡苗种。孵化出膜14 d后的黑斑原鮡仔鱼已经平游,此时仔鱼卵黄尚未全部吸收完毕,但显微镜下观察其肠道已经形成,平均全长(10.60±0.34)mm,平均体质量(0.0249±0.025)g。选择体质健壮大小齐整的仔鱼240尾作试验鱼。

采用的试验饵料有4种,分别为水丝蚓、鸡蛋黄、浮游动物、鳗鱼饲料,共4组,每组设2个平行。水丝蚓购自成都花鸟市场;将鸡蛋煮熟,剥取蛋黄,用100目网布包住揉碎,洗出蛋黄水投喂;试验投喂的浮游动物从养殖基地的池塘中捞取,用70目筛网过滤,在显微镜下观察,确定其构成主要以轮虫为主,并有少量枝角类;鳗鱼饲料粒径为0.1~0.2 mm,购置于成都格蓝饲料有限公司。

表1 鳗鱼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

1.2 饲养管理与试验分组

饲养盆为圆形,直径0.35 m,在每个盆侧面距离顶部3 cm处均匀开6个直径8 mm的排水孔,将100目网布罩在饲养盆中,防止小鱼从排水孔游出饲养盆。将经过囤水池曝气、制冷机降温的水用直径5 mm塑料软管引入饲养盆中,用小石块将网布罩压住以保证网布内浸水深度在0.1m以上,进行流水养殖。饲养期间的水温恒定为14.5℃,溶氧为8.36~11.62 mg/L(平均 10.63 mg)。购买的水丝蚓在饵料桶内流水暂养7 d以上,投喂前进行消毒(首先用2 ppm的土霉素浸泡30 min,清洗三遍后,用5%的食盐浸泡10 min,再清洗三遍),消毒完成后用刀剁成小段投喂,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增长水丝蚓段的长度。试验分为4个饵料组,浮游动物组、蛋黄组、水丝蚓组、鳗鱼饲料组,每组仔鱼30尾,每组设置2个平行,周期为 20 d。试验前1 d将240尾,14日龄的黑斑原鮡仔鱼平均随机放入8个饲养盆的网布罩内。每日于 08:00、11:00、14:00、17:00、20:00各投喂1次,保证饲养盆内有充足饵料,每次投喂前清理饲养盆内的残饵和粪便。

1.3 取样测量与数据处理

分别于投喂前1 d和投喂后5、10、15和20 d测定各试验组的生长情况,每次从各饲养盆中随机取10尾仔鱼进行全长(精确至0.001 mm)和体质量(精确至0.0001 g)的测定,每天记录各组仔鱼的死亡情况。仔鱼在吸干体表水分后采用SECURA124-1CN型电子分析天平进行称量,利用Leica DM2500体视显微镜观察仔鱼,用ZEN 2012 SP2显微图像采集软件测量全长。试验结果采用SPSS 22.0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 Dunnett’s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取 P<0.05作为显著性水平,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仔鱼的生长特性以特定生长率描述:SGR=100%×(ln Wt-ln W0)/t。

其中:W0和 Wt分别为投喂前和投喂后t天时的体质量,t为试验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特定生长率的影响见表2。SKG均呈正值,但数字呈下降趋势,说明几种饵料黑斑原鮡均会摄食,但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生长率呈下降趋势。各试验组鱼在不同时期SKG表现出较大的差异。0~5 d浮游动物组SKG显著高于蛋黄组(P<0.05),但与水丝蚓组和鳗鱼饲料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5~15 d,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浮游动物组>鳗鱼饲料组>水丝蚓组>蛋黄组的趋势;在15~20 d中,浮游动物组与鳗鱼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蛋黄组和水丝蚓组(P<0.05)。

表2 不同开口饵料投喂黑斑原鮡的特定生长率

浮游动物组和鳗鱼饲料组的仔鱼体质量增长最为迅速,显著高于蛋黄组和水丝蚓组仔鱼的体重。在鱼体全长增长方面,浮游动物组生长最快,仔鱼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5 d时,鳗鱼饲料组高过浮游动物组,20 d后,浮游动物组体重增长最快,与鳗鱼饲料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蛋黄组与水丝蚓组(图1、图2)。

2.2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黑斑原鮡仔鱼成活率存在差异,试验5 d后,各组间成活率没有差异,但从10 d开始,各组间成活率呈下降趋势,水丝蚓组病死率最高。试验结束时(20 d),浮游动物组、蛋黄组、鳗鱼饲料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水丝蚓组;其中,浮游动物组和鳗鱼饲料组成活率最高,为80.00%;其次为蛋黄组,为66.65%;水丝蚓组最低,仅为46.65%(表3),存活率已不足50%。

2.3 摄食行为观察

黑斑原鮡为底栖鱼类,白天喜欢集群,栖息在阴暗避光的水底,傍晚摄食较活跃,会分散开在水体中觅食。在饲养盆上覆盖黑色的遮阳网,可以提高其摄食频率。黑斑原鮡在摄食较大饵料(如水丝蚓),会利用其绒毛状细齿咬住猎物,翻滚、拖拽达到撕碎食物的目的,然后进行吞食。

表3 不同开口饵料投喂黑斑原鮡的存活率

3 讨论

黑斑原鮡为偏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成鱼主要摄食小型鱼类、环节动物和昆虫幼虫为食[2]。实验中,所有死亡的仔鱼均为自然死亡,未发现互相捕食现象。

3.1 不同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在该研究中,浮游动物组的存活率最高,而且在投喂初期(5 d内),仔鱼具有最高的生长率;但10 d以后,其生长率逐渐下降。该结果表明在仔鱼正常开口后,选择浮游动物长期投喂的效果欠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浮游动物个体太小,适口性变差,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为了摄食足够的浮游动物,需进行大量的运动,造成了摄食消耗和获取能量之间的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后期仔鱼对全部营养物质的需求。

鳗鱼饲料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投喂后,饲料首先悬浮于水面,随后饲料粒子开始吸水、下沉,此过程持续约5 min。早期仔鱼摄食沉底的饲料粒子,后期仔鱼偶有摄食悬浮期的饲料粒子,一般也是摄食沉底后的饲料。在0~5 d时,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低于浮游动物组,而在5 d以后时,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跟浮游动物组接近,高于水丝蚓组和蛋黄组。其原因可能是在0~5 d内,饲料粒子的适口性较差,幼鱼摄食能力较差,摄食率较低,在仔鱼进一步发育后,摄食饲料的能力增强,饲料具备比较全面的营养,后期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特性。

水丝蚓是常见的开口饵料,在试验中观察到投喂水丝蚓后,仔鱼会聚集在沉底的蚓体周围,尝试摄食蚓体,但随后因蚓体过大,需要撕咬才能吞入。实际摄入量较低,造成了水丝蚓组仔鱼初期摄食率不高,影响了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在投喂后期,仔鱼虽然能完全摄入蚓体并消化,但由于蚓体很快集结成团,仔鱼的实际摄食量也不高。

蛋黄经过滤后使用,在水中保持约60 min以上的悬浮状态,投喂时要控制好量,保证仔鱼既能较好地摄食,又避免败坏水质。但由于蛋黄在水中发生凝聚效应,产生絮状物,甚至缠绕仔鱼,沙航等[12]报道鸡蛋黄粗脂肪为35.1%、粗蛋白为10.6%、磷脂质粗灰分2.3%,营养上也难以满足鱼苗的生长需求,再加上仔鱼喜爱摄食适口运动的生物,所以在后期鱼苗成活率下降,体重增加较慢,仔鱼的死亡率较高。

3.2 饲养方式对黑斑原鮡仔鱼苗种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13-16],光照周期会对一些仔稚鱼的摄食生长产生影响,主要是光周期对仔稚鱼食欲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对影响到其生长。根据本研究结果,黑斑原鮡仔鱼在相对较暗环境下摄食量高于强光照情况下,在进行黑斑原鮡苗种培育时,在保证饵料的投放量满足其摄食需求的同时,还应尽可能的采取暗光环境,避免光照过度造成其摄食强度减弱,影响到其生长。在晚上应增加投饵量,保证有充足的饵料。

3.3 黑斑原鮡推荐开口饵料

该试验中,整个投喂过程前期(0~5 d),浮游动物试验组,仔鱼生长率保持最高,而在试验后期(15 d后),鳗鱼饲料组在生长率上逐渐接近浮游动物组。所以,在黑斑原鮡仔鱼培育中,前期可选用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后期可选择浮游动物+鳗鱼饲料组合,以提高鱼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猜你喜欢

仔鱼生长率黑斑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
准噶尔雅罗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居安思危的黑斑牛羚
牛蛙价格大涨 黑斑蛙行情难看好
温度胁迫对海带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12a生杉木人工林加施微肥效应的研究
植物栽培温室大棚养殖林蛙试验
杀不死的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