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阳县2019年耕地地力养分监测情况及对策

2020-04-14李水平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施用量监测点化肥

李水平

近年来,随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耕地地力长期监测的重要性越发明显。10年来,安阳县对耕地地力监测取土点设置不断完善,目前共设置固定取土点10个,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耕地利用类型。2018年,全县耕地地力监测工作在固定取土点的数据采集与土样监测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了汇总分析和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一、监测点耕层土壤養分概况

为确保监测资料统一、规范,提高监测结果可比性,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全县共设有耕地质量监测取土点10个,分别属于潮土类、砂姜黑土类和沙土类,耕地面积3.22万hm2。

(一)土壤有机质

监测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为19.22 g/kg,按照国家分级标准,属4级水平。

(二)土壤全氮

监测点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平均为1.39 g/kg,按照国家分级标准,属3级水平。

(三)土壤有效磷

监测点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平均为21.2 mg/kg,按照国家分级标准,属2级水平。

(四)土壤速效钾

监测点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平均为175 mg/kg,按照国家分级标准,属2级水平。

二、监测点耕层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评价

(一)土壤有机质

全县取土点耕地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目前虽然处于中等水平,但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等一系列土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

(二)土壤全氮

全县取土点耕地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仍属中等水平。由于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农民已经逐步改变以前重施氮肥的习惯,配方肥和复合肥施用面积逐渐增加,由于2018年春季小麦受冻害严重,氮肥施用量相对增加(见表2)。

(三)土壤有效磷

全县取土点耕地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由过去的受土壤质地影响为主,演变为以人为因素施肥影响为主。随着配方肥和复混肥的大量应用和农民对磷肥认识的提高,磷肥的施用趋于合理,土壤磷元素趋于中等水平,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效果(见表3)。

(四)土壤速效钾

全县取土点耕地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达到中上等水平,逐年提升明显,随着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对科学施肥的认识,注重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见表4)。

三、监测点耕层养分变化状况

根据全国土壤分类标准,全县共有3个土类,其中潮土类面积最大,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1%,这类土壤的养分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出全县的土壤养分水平变化情况。

潮土由于处于冲积平原区,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同时受河流泛滥的影响,耕作历史相对较短,同时土壤生产力高,有机质消耗多,有机质质量分数较低。随着土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的开展,耕层有机质得到大范围的提高。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与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正相关,磷素施入量趋于合理,速效钾质量分数逐年增加,这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有着密切关系(见表5)。

四、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

(一)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肥力水平

有机肥富含有机物质和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不但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能激活微生物活性,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减少化肥施用量,使肥料施用向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培肥耕地地力。

(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狠抓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合理安排地力监测取土点及布置大田作物“3414”和经济作物“2+X”田间试验;因地制宜建立示范方,按照“定地、定时、定作物、定化肥量”的原则施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构建配方施肥供施网络,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的机制。农业部门及时发布面向农民的配方施肥信息,因地、因时、因苗判定科学施肥技术方案,促进农民按方施肥。

(三)引导化肥减量增效,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优化施肥结构。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大宗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与果树为重点,完善主要作物指标体系,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施肥结构。二是科学创立配方。加大蔬菜、果树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研究,制定、发布施肥配方,设置化肥施用量上限,降低化肥施用量。三是分区科学施肥。高肥力水平以稳定产量和土壤肥力为中心,减少化肥施用量;中低肥力以提高产量和土壤肥力为中心,合理施肥。四是转变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机械化施肥、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施肥等先进的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

(四)优化耕作方式,改变土壤理化性状

在推广旋耕等轻型栽培制度时,每3年深翻1次耕地,以解决土壤容质量增加、耕作层变浅的问题,提高土壤物理性状,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达到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施用量监测点化肥
泰国批准化肥涨价
滑县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主要做法与成效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旱田土壤调理剂改良酸性土壤的合理用量及蔬菜增产效果研究
磷肥不同施用量对辣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
水稻钵体旱育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研究
史上最难的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