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科技金融供给,助推县域内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展

2020-04-14朱洪燕俞微佳

时代金融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朱洪燕 俞微佳

摘要:科创平台是实现创新资源集聚、科技示范引领、产业辐射带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载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級战略以及G60科创走廊大力发展背景下,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内纷纷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城等科创平台,然而由于科技产业轻资产特征,融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金融活,经济活”,县域经济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应重视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本文以省级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为例,从优化金融供给角度,探讨县域经济体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创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旨在助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高能级科创平台  科技金融

一、引言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转型的关键。科技引领经济发展,而发展科技需要金融支持。科技金融是从科技产业的研发、成果转化等现实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因时施策,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等的组合,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金融活,经济活”,发展科技金融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2年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4年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2017年的《关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都将科技金融摆在了重要位置。步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也强调了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海宁市近年来也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引导金融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旨在对科技型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与差别化服务,营造海宁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发展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地区科创平台向高能级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成立于1992年,199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获长三角最具价值投资开发区第5位(综合实力第4位),2009年12月,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成为浙江、上海两地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2010年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从发展历程看,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产业转型作为重点工作,当前发展定位为以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着手打造县域内高能级科创平台。当前平台以发展范半导体产业为引领,同时大力发展时尚产业、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

(二)取得成效

从平台整体取得的成绩看,2017、2018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二的成绩。从平台产出看,平台内现有工业企业将近900家,其中规上企业23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超100家,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5家,上市公司7家。从招商引资成效看,2018年,成功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个,超亿美元项目1个;引进合同外资1.89亿美元,实到外资1.69亿美元,市外内资73.48亿元,在县域各平台中处于领先。从科技创新要素方面看,平台内有中法“产学研”合作园区、“海宁中德创新中心”等科研合作平台、海宁科技绿洲等孵化平台。

(三)管理机制

管理方面,海宁经济开发区一开始与海昌街道在行政上是分开管理的,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开发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并享有同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2018年6月,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区街合一”融合发展模式。区(街)管辖下,为“产城融合”提供了契机,平台内商贸物流便利,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完备,生态优势明显。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以管理体制调整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向高新区发展为导向,明确了“一城三地五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围绕区(街)融合发展,启动“芯”兴产业区、国际时尚区、创新合作区、绿色示范区、品质新城区五区建设。

三、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主要阻碍

世界一流科创平台有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法国索菲亚、印度班加罗尔等;国内一流的科创平台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杭州未来科技城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立足县域经济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主要是要和地区要素配置相契合,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培育、专业化分工等,建起创新创业生态圈。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是海宁县域内唯一的省级开发区,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当下,平台能级提升的桎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区街合一”下,尚未形成“产城融合”

自2018年6月经济开发区与海昌街道合并,实行“区街合一”融合发展新模式之后平台容量得到扩充,为“产城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当前平台内人才、技术、资金等各创新要素尚未形成集聚效应。首先,平台内缺乏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院所,科技综合实力有待加强。其次,人才要素相对缺乏。无论是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人才的培育还是人才数据库的建立,人才从引进、培育到留住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配套服务都有待完善。最后,作为实体经济 “血脉”,平台内金融发展有待提升。从资金供给方来看,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均较小,以传统银行业为主;从资金需求方来看,科技型企业对融资需求大,但当前融资渠道单一。

(二)科技产业产值比重低,创新主体培育机制有待完善

经济开发区成立时间较早,当前平台内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发展成熟,产出上仍占据主导位置;时尚产业、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值比重小,平台整体的创新主体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一,科技型企业孵化方面,平台内孵化器数量较少,且孵化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以及市场退出环节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其二,外部引进的和平台孵化的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突出,一方面,政府金融支持政策聚焦于“引进”环节,缺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平台内缺少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企业发展得不到较高效的金融支持。

(三)配套服务业发展相对平台发展较为滞后,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

与平台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中主要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務业,但当前经济开发区内这两者的发展与平台整体发展规模相比,相对滞后:其一,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均较小,其中科技服务业尤为突出。2018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于55%,而科技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足8%。其二,提供的服务较为基础,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物流、交通运输、物流等基础服务环节上,而信息服务、数据服务、设计、宣传、节能环保服务等环节涉及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偏弱,“低价低质”现象较为普遍。其三,配套服务业服务对象以传统企业为主,对于平台内当前正积极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存在着服务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如缺乏专业化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等。

(四)平台内缺乏主导产业引领,尚未形成产业链体系

其一,龙头企业是产业内规模实力强、研发投入大、创新产出高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可以带动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当前平台发展向泛半导体产业、时尚产业、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转型,但缺乏产业内龙头企业引领,各产业间也是相对独立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体系。其二,当前平台发展呈现传统产业与科技产业共存发展状态,且科技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关联性并不大,传统产业在产值上当前仍高于科技产业,不利于平台产业转型升级。其三,科技产业以“泛半导体产业园”为重点,但从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平台内泛半导体企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区域,以天通控股公司为例,其自身并不是半导体行业(特别是在设计、制造、封测领域)的龙头企业,且在设计、制造、封测领域等重要环节并不参与,所以在产业竞争中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从科技金融出发,提升平台能级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金融活,经济活”,围绕主要矛盾,从优化科技金融角度,结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平台能级。

(一)顶层设计: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体系

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体系是指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政府运用金融创新服务和各类政策工具,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成平台内主要成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基于金融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把握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金融发展战略,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前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实践,余杭未来科技城西溪金融岛、杭州大江东金融小镇、苏州金融小镇等的建设都是例证。

聚焦平台内重点产业,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科技金融的发展要聚焦科技产业,当前平台以泛半导休产业、时尚产业、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食品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展为重点产业,政府金融创新服务和各类政策工具要向这些产业倾斜,发展科技产业的同时也引导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围绕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构建起“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实现路径。其一,发展和完善市场直接融资机制,即企业可通过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或通过上市交易,改造公司债券等获得融资。其二,发展和完善市场间接融资机制,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金融租赁等渠道实现融资。其三,构建起政府服务引导体系,即通过建立科技金融平台、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等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基础上,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四,加强政府政策监管,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科技金融涉及平台内的多方成员,政策制定需要具有统筹性,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协调管理,以提升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体系的有效性。

(二)资金供给方: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优化金融供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是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展中科技金融的重点改革方向,可从以下两方着手。

1.政府引导,高起点谋划金融发展战略。政府要积极发挥出“有形手”的作用,针对科技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制定不同政策,高起点谋划金融发展战略,保障企业发展。其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如针对初创期没钱购置土地、厂房的引进企业或孵化企业,采用“先租后买”的形式,在一开始签定合约待科技企业运营一定年限有收入后按合约价购置土地、厂房等;针对购置设备资金不足的企业,可根据产业类型获得设备购置补贴款等。其二,发展和完善产业基金制度。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壮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对于产业基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因根据科技产业细分类别的不同而制定不同政策,更注重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产业基金的使用效率。其三,鼓励和支持平台内金融机构的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外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的进入,赴沪杭等长三角地区开展金融招商,同时鼓励平台内部融资租赁、担保租赁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成立,从而增加平台内金融机构数量,资本总量,形成优质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培育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其四,立足大数据,发展和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数据库,使得科技金融体系实现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政府可利用数据库信息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择优培育企业上市。其五,在金融人才方面,实施金融高精尖人才的奖励支持,营造吸纳长三角金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金融业集聚和带动效应,如对平台内引进的高精尖人才(例如双一流大学金融硕士、持CFA、CPA等金融专业证书)给予物质奖励。

2.市场主导,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作用,其一,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根据科技企业担保物少,固定资产占比小等特点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如开发专利技术的质押贷款、围绕产业链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积极推行信用贷款、首次贷款等业务。其二,在立足银行业发展基础上,引入科技担保、科技小贷、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科技中介等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推进优质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的形成。其三,鼓励各类基金发展,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量化基金等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其四,创新融资渠道,支持运用互联网大平台创新发展出来的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如市场竞争环境下产生的股权众筹——科技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公开向投资者公布公司相关经营情况,吸引公众投资者投资,并以出让一定股权比例的方式回馈投资者的融资模式。其五,允许科技保险机构的发展,形成科技保险机构示范区,为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提供强有力支撑。最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和加强与上海证交所、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三)资金需求方:立足企业满足个体需求,围绕产业链降低金融风险

从资金需求方出发,即从科技企业自身以及企业所处产业出发来优化金融供给,使得金融供给侧一端的改革是以需求为导向,更具科学合理性。

1.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注重结合科技企业发展实际。科技企业是科创平台发中基础细胞,也是科技金融中的主要资金需求者,优化科技金融供给,需要结合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其一,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可制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如初创期可通过专业技术抵押实现融资,成长期可通过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抵押实现融资等。其二,通过企业数据库,因企施策,针对科技企业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等指标表现好的企业,有选择性的提供无担保抵押,如对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经营好的科技企业因扩充规模开展融资需求的可以开展信誉贷等。其三,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市场,购买金融科技服务,而不是依赖于政府资金支持,从而实现金融业态的良性发展。

2.金融风险的防范从产业链体系出发进行设计。金融产品、金融工具运用中风险的防范可围绕产业链体系进行设计。其一,科技企业在提出融资需求时,可将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关固定资产或金融资产作为抵押物。其二,可通过上下游企业的了解,对客户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其三,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数据库资料,实现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对称以降低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向龙,孙运香,马晓彩,杜蓓蕾.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8):41-47.

[2]加快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2017(02):7-10+13.

[3]杨毅,党兴华,成泷.区域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模式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6):50-57.

[4]陳珊.科技金融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03):166-172.

[5]孙雪芬.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基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实践的研究[J].治理研究,2018(4):59—66.

[6]沈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方政府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差异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2):48-52.

[7]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包海波.国际一流科创平台发展的成功经验[J].浙江经济,2016(13):26-27.

基金项目: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一批规划课题。

朱洪燕为中共海宁市委党校教育科讲师;俞微佳为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