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中的“鲶鱼效应”

2020-04-14谢黎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方塘参照物鲶鱼

谢黎明

很多学生作文的叙事描写可用闻一多先生《死水》里的一句诗形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但适时有效地、适机智慧地放入一些“鲶鱼”,就能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艺术效果。

一、第一条鲶鱼:插入障碍点,富有冲突性

记叙文首先离不开故事的叙述,而叙述故事就应有故事之“味”,而故事之“味”最火辣性和火药性的口感便是富有“冲突性”。因为“对于故事写作而言,最核心的写作知识是什么呢?制造冲突”[1]。而“冲突性”制造的手段之一便是制造插入“障碍点”。这种障碍点既可是人为的(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矛盾,误会冲突等),也可是自然的(自然灾害,意外遭遇等)。这样的“等闲平地起波澜”可使文章达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境界。这种障碍点的设置是有层次层进性的,用一个通俗的字表达就是——“难”。即在心理层面上让人物产生的一个障碍点(畏难情绪或难受、难过心理);在实践层面上让人物行动受阻的一个障碍点(重大困难);在精神层面上打击人物生存或生活的一个障碍点(对于具体人物的某种特殊性、特定性的“灾难”,如海伦凯勒的失明,史铁生的失腿)。这些层深层进性障碍点的设置就是不让人物“心想事成”“天遂人愿”,这样矛盾加剧,冲突增强,叙事便产生了转换的節奏感,变化的曲折感,阅读的期待感。

恰如杰里·克利弗谈到,“为了制造那种用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冲突,你必须拥有两个故事要素:一个是渴望,一个是障碍。某人必须渴望得到某物,而为了满足这个渴望,你必须设置一个障碍等待你的人物去克服”[2]。

可见好的故事(作文)它有种隐性的模式结构:

愿望(渴望/欲望)+障碍(三“难”)+行动(消极/积极)+结局(悲喜/成败)=好故事

《水浒传》中林冲这个人物的命运起伏即是如此,他的美好愿望就是做好八十万禁军教头,为国效力。但天不遂人愿,通过设置重重障碍,让他祸不单行。先是展开高俅之子调戏林冲妻子的矛盾,接着是高俅的陷害使之误入白虎堂,然后暗杀于野猪林,最后到达被贬之地以后,还不肯放过他,才有“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的情节。林冲的反抗之路从一开始的步步忍让,犹豫不决到最终的果断坚决和彻底决裂,从而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叙述描写中越是为行文设置合理的障碍层级,障碍次数,障碍种类,故事的冲突性就越具持续性、强烈性。行文才越具丰富性、曲折性、层次性和品读性。这条“障碍点”式的鲶鱼跃入可让作文方塘之水有浪花,达到尺水兴波澜的表达效果。

二、第二条鲶鱼:融入细节点,富有感染性

记叙文作文教学要时刻树立“以微显情制胜”“以细深情取胜”的写作意识。无论是对于创作者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还是对于读者的“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言,惟有作者真实的“情动”才可能有读者真诚的“入情”。可见“情”是搭建起作者和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情”(情感、情意、情思)是维系记叙文生命之树的本根,而细节就是灌溉“情”根的生命之水。古人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一个细节可以让行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可以让文章达到画龙点睛,颊上三毫的表现效果。这样的文字品之,才有潺潺泉水润肺腑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触觉,因为细节让文字产生了真实情感的“温度”,饱含着真挚情感的“浓度”,可亲可近、可爱可贵。所以有人说:“在叙事作品中,叙述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是‘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3]透过细节,才能更好地观察眼前这朵“情花”,欣赏个究竟,感受个究竟。为之动情,深情,浓情。

一美术生在寒冬腊月洗颜料板:“我把手插进桶里,顿时刺骨的冰凉遍布我全身,我很想把手插进口袋,但是不行,我要坚持,别人可以,我也可以。于是抓起毛巾不要命地洗刷着那留下自己汗水的调色板。”这里的不要命太笼统模糊了,引导那位学生回忆当时场景,他想到当时调色盘上的颜料有的已冻硬了,所以当时用手抠,抠不动时用笔捣,然后用毛巾不停地搓,并时不时翻转冲刷才能洗净,手都冻紫了。添加这些具体的细节动作过程不更能表现出追求梦想道路上的艰辛以及自己坚强的性格吗?

故而要想作文的情感火焰烧得旺,烧得高,学生必须在生活中寻拾“细节”之柴,它是情感的燃料。艺术源于细微,这些生活中真实的细微和细节能深化和升华作品的文学价值。这条“细节点”式的鲶鱼融入可让作文方塘之水变甘甜,富有矿物营养。

三、第三条鲶鱼:借入参照物,富有映照性

作文里的“参照物”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也可指向人自身,这里的人既可指向他人,也可指向自己,以自己作为参照物,只不过这里的自己一定要是“变化了”的自己。或在时间的纵轴上发生变化(如昔今对比),或在空间的横轴上发生变化(不同场合或事件下的自己),或在心理的情感轴上发生变化(情绪波动,情感错位等)。借入“参照物”的目的在于让叙事描写能适时地、巧妙地转换和转变叙描角度,“人不转物转”“己不转他转”。运用叙描角度之“转”的手段从全篇而言可能是一种谋篇布局的结构技巧,从局部而言也是一种灵活的写作技巧,从而使行文富有变化性,减少审美疲劳,让被参照的叙描主体形象与参照物之间形成某种鲜明的对比或巧妙的映衬。每一个借入的“参照物”都是一面会说话的镜子,可以折射情意,达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审美效果。

如写《父亲》此题:可以以人(自己)为参照物,形成时间纵轴上的前后变化。拟三个小标题:30岁,朦胧的父爱;40岁,火热的父爱;50岁,静静的父爱。同样也可以形成空间横轴上不同角度的变化。拟三个小标题:建筑工地上,坚强如铁;厨房锅灶间,心细如麻;病房照顾时,柔情似水。当然有时时空是交织在一起的。

同样对于父亲,可以借助“我”这个参照物,写自己对其情感或态度的前后变化,如从畏惧怨恨到喜爱亲近,这里就能很好地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技巧,使行文富有变化和曲折感。

就此题而言也能以他人为参照物写《父亲》,如在教育管理上,用母亲的菩萨慈眉式的爱来反衬父亲金刚怒目式的爱。在面对交通意外时,用旁观者的冷漠之情来衬托父亲的古道热肠等。

以上属于以人(包括自己)为参照物写父亲的光辉形象,同样也可在谋局全篇的结构技巧上(以物或景为线索)或局部的描写表现上借助它物为参照物来点睛而衬托或烘托父亲形象。如以扁担这样的劳动工具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写父亲的一生。可拟三个小标题,青如绿竹的扁担;黄似稻草的扁担;枯如裂枝的扁担。以此来写不同时期的父亲其精神风貌或命运变化等。这条“参照物”式的鲶鱼借入无疑让作文方塘之水变纯变净,可以映照万物。可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四、第四条鲶鱼:引入想象点,富有灵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可见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性不言而喻,因为“创作的办法其实就是想象”[4]。在作文中,通过想象虚构的对象可以是故事的情节,或者是某个场景、场面,或者是某个人物、景物、细节等,想象的作用在于把这些虚构的对象和要素进行充分的融入粘合。具体表现为:

强化“点”:对于某个人物、景物或事物的描写,可以通过想象嵌入一些合情合理的细节动情点。或者针对现在或目前的某一点(人物/景物)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辐射联想。寻找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景物与景物之间某种相关点(接近联想)、相似点(类似联想)、对立点(对比联想)或多元点(辐射联想)。总之通过想象要强化某个点,使这个点或画龙点睛或荡开一笔,扩大境界。

扩展“面”:是从聚焦点上引申来的,这里的面包括层面和场面两种含义。所谓层面即对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描写不能是点对点的,而应是由点到面式的,由个体上升到群体性、阶层性等,这样的立意才会深广高远。所谓场面即是对某个虚构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生活场面构成的重要因素:一是以许多人物活动为中心,二是人物活动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和环境背景下。在进行想象性的场面描写时遵从一个主要原则:点面结合。“点”一般是中心人物或中心活动(事件),“面”一般是围绕此中心“点”的次要人物活动或环境背景。即在写“点”时不要忘记“面”的衬托和配合,要顾及全局。

组构“线”:对于全篇而言,想象可针对具体的故事情节,很多小说或神话故事具有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皆源于此,因为“想象力是一种无中生有、推陈出新的‘巫术”[5]。可以把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等神奇地串联,不受时空及客观材料的限制,自由灵活地组合并形成线索。这种想象力的运用实乃是写作主体精神的解放与创造力的释放。

所以有人说:“在写作中,记‘实是一种能力,写‘虚也是一种能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能力。”[6]一味地写“实”,作文只能匍匐在大地上,行动有碍,甚至凝滞不前。想象式的“虚”写让作文有了神奇的翅膀可飞翔天空,灵动自由。这条“想象点”式的鲶鱼引入无疑让作文方塘之水变活变新,多了些灵动和灵性。

其实,作文的成功就是多那么一点点。在创作中适时有效地投放这四条鲶鱼于作文之方塘,必然有“船尾跳鱼拨剌鸣”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黄玉峰主编﹒语文太重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8(6).

[2]杰里·克利弗著,王著定译﹒小说寫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8).

[3]丁帆,杨九俊主编·写作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63).

[4]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15).

[5]王鼎钧著﹒作文七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8(88).

[6]裴海安主编﹒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中学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9(99).

猜你喜欢

方塘参照物鲶鱼
过碱河
幸福不需要参照物
观书有感(其一)
让鲶鱼慌起来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陷 阱
“机械运动”典例解析
守护方塘
爱是爱的参照物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