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社会现实,推动学科发展:第九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2020-04-13姜鹤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年4期

姜鹤

摘 要 第九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于2019年12月在南开大学顺利举办。论坛围绕“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多元化的探讨,并就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导向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心理学发展务必提升学科视野、转换学科范式、变革学科方法论,使心理学更强有力地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第二,纠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的建设逻辑,迈向服务社会治理的社会心态建设这一宏观的发展路线,第三,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为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从而建立中国心理学的自体性。

关键词 心理学范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治理心理学,本土心理学

分类号 B84-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4.009

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万千心理”出版与文化机构、天津市社会心理学学会、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协办,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承办的“第九届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在南开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万千心理、华夏心理等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南开大学李强教授、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负责人管健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现任会长汪新建教授、武汉大学钟年教授对参会嘉宾表达了问候,并对论坛在中国心理学发展中发挥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表示期待。在一天半的论坛中,12位特邀发言人就大会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主题报告,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发言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是自发的共同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科视野,变革学科方法

自1879年实验心理学正式诞生,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范式早已成熟,中国心理学在西方成熟的学科方法影响下也愈发规范。但将心理学单纯地视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观点备受批判,心理学天然具备的社会科学属性,意味着该学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其不可割舍的学科特色。中国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西方科学心理学思想的主导,其社会科学属性愈加淡薄,而如今社会现实已然对心理学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对此,本次论坛中众多学者纷纷自发地呼吁心理学学科重视其社会科学属性,承担社会责任,并且针对增强学科回应现实的能力提出了变革学科方法论、提升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建设更具政策科学属性的社会心理学等一系列想法,反映出了心理学界学者们的理论和实践觉醒,以及开拓新局的决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建新研究员提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模式仍旧遵循着美国个体心理学的微观模式,社会属性和社会文化却沦为了研究的背景,屡屡被忽略。这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虽然方法规范、科学属性强烈,但是却将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心理约等于个体心理的简单集合,将群体的心理现象从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剥离开来,从根本上似乎就是“空中楼阁”。中央财经大学的辛自强教授与之有着类似的观点,他提出,现行的心理学研究已形成某种套路,通过在文献层面人为地“制造变异”、事后找补现实意义这样一种“为了研究而研究”的方式获得存在的合法性,追求方法上的“精”,而不在乎产生的效应的“微”,心理学“尽精微”的同时正在严重地脱离社会现实,整个学科的方法论体系已经存在严重偏离,失去了“致广大”的能力。同样地,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从不同学科比较的角度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早已发生转变,社会治理理论不断革新,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仍主要集中在科学心理学的领域中,社会人文研究则分外稀少,在政策设计中的参与仍然不足,对社会现实无法准确地把握。南开大学吕小康副教授将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征概括为“精小慎微”,即以精细的方法获取微观领域的小效应和“小确定”,心理学科的“精小慎微”使其在解释宏观社会现象方面无力与失语,当这种“小社会心理学”遇到转型期的“大中国社会”时,其理论解释力的不足和现实存在感的阙如,更使得其在与其他学科的竞争中日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在对心理学学科反思的基础之上,学者们纷纷提出学科发展的建议。武汉大学钟年教授提出,学科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更为根本且首要的是心理學的研究者们应该拥有更加广阔的格局和视野,去把握关乎于全民族、全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孙时进教授具体指出,为提升心理学回应现实的能力,在学科发展中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取向的心理学的整合。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不应是一味竞争,更应该取长补短,突破专业限制,实现高层次的整合,用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如大数据等技术去对社会的重大问题进行更准确的把握,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辛自强教授更是提出,整个学科未来的发展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方法论变革。他认为心理学的学科研究视角势必要从“尽精微”向“致广大”转变,拨正一味面向文献、过度注重精巧方法的验证性研究思维,转而培养面向现实的、关注问题本身的探索性研究思维,提高学者的思维水平,在理论和事实之间自由穿梭,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有力量,对社会现实做出更为深刻的回应。除却这些整体性建议外,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还以具体案例指出长期囿于追逐西方实验心理学范式的中国心理学界已然开始觉醒,心理学界开始从各方面对社会治理的需求进行积极的回应,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需要更有针对性地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人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去发掘社会治理中更加深刻的心理问题。

可以看到,无论是现实需求亦或是学科本身的性质,都需要心理学正视自身的局限,强化心理学的社会面向,回应现实需求,更有力量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

2 纠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逻辑,推进社会治理心理学发展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乃是心理学当下面临的最为直接的社会需求,然而现有的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解仍比较模糊。本次论坛与会学者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逻辑以及建设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2.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

自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后,心理学界积极响应,但仍存在对心理服务体系定位不清的问题。辛自强教授在2018年总结认为,学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三种理解:“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社会的心理服务体系”。同年,吕小康和汪新建教授指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际上应该是“公共心理服务体系”,是一种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服务。诸种观点,反映出学界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新生事物的多重理解。

本次论坛中多位学者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进行了界定或重申了自己的观点。钟年教授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乎良好的社会、良好的关系和良好的文化,也关乎一群、一国乃至全世界的人,这不仅仅关乎中国梦,关乎民族复兴,也关乎着文化自信等百年以来的文化心态问题,不能将其局限地理解为一个“小题”。华中师范大学佐斌教授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蕴含着时代意义、中国意义、民众意义和心理学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王俊秀研究员通过梳理政策逻辑和发展逻辑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相关的脉络分为两条,其中社会心态脉络为主线,另外的心理健康脉络则应是副线。他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核是要探索社会认同和凝聚机制,建设健康幸福的社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虽不是“社会心理学”服务体系,但社会心理学仍是其核心。而辛自强教授则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内容、视角和服务对象层面进行比较,明确地提出社会心理服务并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我们所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该是“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它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涵,目的层面是进行心理建设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而方法层面指的是社会治理需要尊重、遵循心理规律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目标。

总结来看,学者们都普遍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能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层面,而是需要以更广阔的社会治理视角应对更宏观的社会层面问题。

2.2 如何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现有的实践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王俊秀研究员指出当前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着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对社会心态这一主线的关注却少之又少,这一逻辑存在着根本上的偏误。佐斌教授也认为当前以心理健康方式的个体取向为主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无法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辛自强教授同样指出目前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考核指标等仍旧是围绕心理健康服务展开的,眼下的建设是以“社会心理服务”之名,落“心理健康服务”之实。他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心理学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刚破题,并无可以借鉴的经验,因而需要共同探索如何建设良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就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逻辑存在的偏离,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王俊秀研究员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应当是在研究视角层面将个体、情境和社会的研究视角进行整合,在学科体系中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加以整合,在研究取向上将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加以整合,整合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治理的机制和过程。总体来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进行多重整合,构建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心理环境,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整合学科体系和社会治理实践。孙时进教授则认为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建设社会心理服务整合共享模式,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范畴中,通过信息共享、人员共享、设备共享、经费共享和空间共享来实现社会心理服务宣传、教育、咨询、治疗一体化的新局面。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则以嘉兴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建立“预防-预警-干预”全方位的心理服务体系,从平台、人员和机制等不同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佐斌教授以“社区朋友群”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为例,认为社会心理服务可以从社区心理服务建设为起点,以群体而非个体为路径来实现。

2.3 推进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发展

基于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反思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重要实践的回应,许多学者将视角聚焦于学科的构建中,不少学者提出构建一门具有政策导向的社会治理心理学,以使得学科精进的同时,又能发挥更强、更專业化的现实价值。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心理学学科势必要关注更加宏观的社会现实,本身要对应社会治理的诸多层面。辛自强教授认为社会治理本质就包含着“内生”的心理学问题,同样地,郭永玉教授也指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中表明了社会治理无法绕开心理学的诸多议题,如社会心态、社会阶层等等,心理学本身具有的社会科学属性恰好也使得其能够回应社会治理的需求。具体而言,社会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协商民主等方式,来预防和化解矛盾,实现善治。在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过程和治理方式等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心理学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对治理主体的组织行为问题、治理对象层面的公众心态及其调处、社会自主调节中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以及危机干预等各方面进行参与。吕小康副教授进一步提出要解决桎梏学科发展的危机,中国社会心理学界可致力于发展一门深度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助推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政策科学导向的社会心理学,从而增加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解释力和政策影响力,为中国社会重大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辛自强教授认为创建一门跨学科的社会治理心理学,不仅仅是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3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

论坛期间,还有学者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关注中国社会的独特心理现象,创造更多的本土理论,为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动力。

台湾大学黄光国教授从历史的脉络阐释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体性的构建,就是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黄教授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鸦片战争中遭受重创,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将西方传来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奉为神明,此后更是矫枉过正地刻意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百年来,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致使民族丧失了文化主体性,当前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整合西方科学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构建更具力量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心性之学是中国心理学中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领域,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智慧与西方文化中的理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本土心理咨询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差异而一味地接受西方理论的统治,务必要批判性地接受西方的咨询理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取价值精髓,从而建立起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自体性乃至文化的自体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子云副教授则从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总结了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遇到的问题。他提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但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和方法多是西方移植而来,在中国仍存在很高的不适性,因此对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的诉求日益凸显。虽然当今不乏本土化的尝试,但理论构建难以整合实证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碎片化材料、实证研究无法回应理论构建的批判性探索、临床实践不能转化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的成果等诸多问题仍旧横亘眼前,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他提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从重塑人的完整性角度切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关系亲密感来实现个体完整性,建立社会文化与价值规范以实现系统的完整性。张建新研究员也认为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对国人的心理影响是与众不同的,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在深入骨髓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中,在侵入肌肤的西方文化影响之下,在近代中、西方自由主义和威权主义冲突的背景中,对群体的心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够脱离于社会文化,单纯将社会、文化等作为一种研究背景的做法致使我们忽略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而现实的需求也提示我们,从本土文化中深入挖掘影响我们的根本的文化,可能会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心理学的独特智慧,建立中国心理学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体性方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为期一天半的论坛展示了当前我国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从对心理學的学科本质和方法进行的再次审视及反思,呼吁心理学科重视其社会属性、拥有更广阔的学科格局,到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逻辑的纠正和建议,最后提出进一步挖掘本土心理学的资源,为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中国的智慧和动力,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逻辑链条和讨论成果,展现了我国心理学学者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关切,将对心理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发挥着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e ninth Psych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at Nankai University in December 2019. This forum launched a diversified discussion under the theme of “indigenous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Exper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reached three major consensuses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ese psychology and the 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irst, Chinese psychologists should broaden the horizons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innovate their existing paradigm, and reform their methodology to prompt more powerful responses to social reality. Second,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cro approach of cultiva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rather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i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s can provide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sts should utilize them more creatively and efficiently to establish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psychology.

Key words:  paradigm of psychology, 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 psychology for social governance, indigenous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