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04-13韩盼盼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形术经皮椎体

韩盼盼

(兰考县中心医院 骨科,河南 开封 475300)

骨质疏松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类型,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密度降低而出现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和韧性降低所致。骨质疏松骨折多发生于脊柱,可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使患者腰背部出现剧烈疼痛,活动能力明显降低,可对胃肠和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需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时骨折创伤大且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而导致手术失败[1]。保守用药治疗、卧床等姑息性治疗方法疗效不确定,加上长期卧床可导致骨质疏松加重而形成恶性循环。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兰考县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骨折标准,入院就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症状;(2)可耐受手术治疗,均明确手术治疗方案和潜在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椎管内肿瘤;(2)神经压迫;(3)下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57~78岁,平均(67.63±3.71)岁;体质量43~82 kg,平均(62.44±10.31)kg;包括T12骨折11例、T12骨折22例、L1节段骨折11例、L2节段骨折10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57~79岁,平均(67.81±4.45)岁;体质量43~82 kg,平均(60.15±11.36)kg;包括T12骨折10例、T12骨折22例、L1节段骨折12例、L2节段骨折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兰考县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1)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全身麻醉,俯卧位,保持胸腰椎过伸状态,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伤椎椎弓根体表投影进行定位,并给予标记。常规消毒铺巾,X线引导下从椎弓根正位外上方和矢状面呈15°夹角进行经皮穿刺,穿刺针经椎弓根达到椎体前1/3,在对穿刺针位置进行确认后将针芯去除,将调制好的骨水泥在X线正侧位间断透视下注入伤椎中,X线透视若骨水泥沿着骨小梁间隙浸润且至椎体边缘和骨皮质可停止。若出现椎体骨水泥渗漏需立刻停止。在骨水泥硬化后将穿刺针拔出。(2)对照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麻醉方法、体位以及穿刺方法均同观察组,在穿刺后更换工作套管,并用骨钻沿着工作套管插入椎体直至前壁2~3 mm处建立工作通道,将骨钻去除,用导针对工作通道进行探查。将导针去除之后沿着工作通道将球囊置入,间断X线透视监控下将显影剂缓慢注入,扩张球囊,在椎体高度满意后停止加压,将显影剂抽出并将球囊退出。在间断X线透视下用推杆将调制好的骨水泥推入至伤椎中,直至骨水泥浸润至椎体边缘。退针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操作时间、医疗费用、骨水泥平均用量。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恢复正常,可正常活动;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显示趋于正常,步行出现轻微疼痛或麻木;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2 结果

2.1 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手术操作时间、医疗费用、骨水泥平均用量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平均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医疗费用、骨水泥 平均用量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较术前降低,观察组患者伤椎高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原理为在影像学监视下通过皮肤穿刺至椎体中,并往病变椎体注射骨水泥而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则是先利用球囊对椎体进行扩张,在椎体扩张后且形成骨性空洞后于低压条件下往病变椎体注射骨水泥而促进椎体高度恢复,以达到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的目的[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均可有效缓解疼痛,两者缓解疼痛的原理均在于利用骨水泥的温度作用和毒性作用破坏神经末梢,促进骨折稳定性的提高和椎体强度的恢复等[4]。但从骨水泥渗漏情况看,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多,容易出现骨水泥渗漏,而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骨水泥用量较少;从手术时间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且治疗费用也明显减少,但其对椎体后凸畸形无明显矫正作用[5]。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操作较为简单,且医疗费用较少,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但在促进伤椎高度恢复和骨水泥渗漏出现情况方面不如椎体后凸成形术。

猜你喜欢

成形术经皮椎体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