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饼干条件句的句法生成和语义推衍

2020-04-12马艳颖孙洪波

现代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连接词关联

马艳颖 孙洪波

摘  要:饼干条件句是一种非经典条件句,其核心特点是后件的真值不依赖于前件。国外学者提出了四种分析方案,但是目前文献中甚少涉及汉语的讨论。基于最简方案和形式语义学理论,研究发现:在句法上,汉语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不能出现连接词“那么”和“就”;后件由表示断言的“是”字句和“有”字句构成。从加标理论的角度来看,饼干条件句是无探针驱动的句法合并,而正常条件句则是由条件算子携带的条件特征作为探针驱动前后件的合并。在语义上,前件是能够触发规约涵义的言语行为,后件是断言;前后件之间是“关联——结果”关系。“关联断言”方案可以为饼干条件句的基本性质提供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饼干条件句;连接词;断言;关联

饼干条件句在前哲时贤的研究中名称各异。它最早是由Austin的经典例句而得名[1]、[2],是指像例(1a-d)这样的句子:

(1)a.There are biscuits on the sideboard if you want them.[2]

b.If I may be honest youre looking awful.[3](P53)

c.如果你饿了,冰箱里有披萨。

d.如果你需要我帮忙,我整天都在家。

这些句子的核心特点是后件的真值不依赖于前件的真假。以例(1c)为例,后件“冰箱里有披萨”的真值并不因“你饿”的真假而有变化。后来,Geis & Lycan将其称为“非条件”条件句[4],Merlin则称其为“语用条件句”或“无条件句”[5]。还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关联条件句”[3]、[6](P637-687)、[7]。学界对这类条件句的命名繁多,界定不一,说明对该类条件句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沿袭其经典命名,仍称之为饼干条件句。

一、饼干条件句研究评述

国内文献中,笔者尚未见到对饼干条件句的相关论著。国外文献中,对饼干条件句句法、语义性质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以DeRose & Richard为代表的“条件断言(conditional assertion)说”[8]、以Siegel为代表的“存在量化说”[9]、以Ebert为代表的“话题说”[10]、[11]和Scheffler的“两维说”[7]。下面,本文主要对这四种假说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述,并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一)条件断言说

饼干條件句后件的真值并不依靠前件,为了解释前后件之间的关系,“条件断言说”认为,是后件所形成的条件断言依靠前件的真值[8]。换言之,如果饼干句的前件为真,则形成一个条件断言,可在后件前面增补上“我断言(I assert that)”,使后件的命题成为断言的内容。它能很好地预测下面这种饼干条件句:

(2)a.如果你渴了,冰箱里有啤酒。

b.如果你渴了,我断言(冰箱里有啤酒)。

在例(2)中,前件“如果你渴了”为真,那么就会形成以“冰箱里有啤酒”为内容的断言。不过,Siegel指出,“条件断言说”面对着一个巨大挑战,即如何解释“当前件是将来时态时,饼干句的断言是什么”这一问题[9]。

假设在餐馆点菜的场景中,当顾客点完菜后,服务生罗克说出如下的句子:

(3)a.如果您以后需要什么,我的名字是罗克。

b.*如果您以后需要什么,我断言(我的名字是罗克)。

服务生的意思是前件“如果您以后需要什么”为真的情况下,“您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罗克)”。而不是例(3b)所示的条件的断言,如果前件为真,就能够断言服务生的名字是罗克。事实上,无论前件的真值如何,后件“我的名字是罗克”都是一个直接断言。因此,例(3b)并没有正确表达饼干条件句例(3a)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察后件是将来时态的例子。比如,在送行的场景中:

(4)a.如果明天不能来,提前祝你旅途平安。

b.*如果明天不能来,我断言/希望(提前祝你旅途平安)。

如果前件“如果明天不能来”为真,由于前后件之间有关联,所以才能说出后件“提前祝你旅途平安”这一断言。不过,却不能获得例(4b)这样的条件断言解释:如果前件为真,就能产生条件断言,使后件为真。

因此,“条件断言说”在面对将来时态的前件时,并不能正确地预测和解释饼干条件句。同时,本文认为,在加上“条件断言”后,割裂了将来时态的饼干条件句的前后件之间的关联性。那么,为什么在解释例(2a)的时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饼干条件句的后件本身就是断言[7],而且以后件的直接断言来承接前件,并体现前后件之间的关联。

(二)存在量化说

“存在量化说”的主要提出者是Siegel[9],它的核心思想为后件是一个表示多种可能行为(疑问、断言)的集合。该可能行为与前件在意义上具有显著性或关联性。同时,在进行语义推导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量化算子,对后件进行存在封合(E-closure)。这也是“存在量化说”的来源。实质上,作者认为,饼干条件句的意义组成包含两个部分。首先,前件不再是条件断言,而只是作为整个饼干条件句的断言的组成部分。其次,后件的断言不是直接断言。这是因为后件受到存在量化的约束。例如:

(5)a.如果你想试衣服,隔壁就是试衣间。

b.如果你想试衣服,至少存在一个这样的断言(隔壁就是试衣间)。

在例(5)试衣服的场景中,前件“如果你想试衣服”不再是条件断言,而是作为整个饼干条件句的组成部分,并且存在算子对后件所代表的可能行为进行存在封合。因此,例(5b)能够正确地预测例(5a)这样的饼干条件句的意义。

Scheffler则对这一假说提出质疑[7]。既然后件是各种可能存在的言语行为,那么,这些言语行为是如何实施的?如何保证这些可能存在的言语行为为真?因为从逻辑上来看,后件出现的任何可能行为都有可能为假,甚至完全不存在。例如:

(6)a.如果张三问起我们的关系,你是我的表弟。

b.*如果张三问起我们的关系,至少存在一个可能断言(你是我的表弟)。

在例(6)这样的场景中,后件不可能为真。因此,例(6b)对后件可能的行为进行存在封合,就已经不是例(6a)的正确意义表述了。所以,在这一点上,“存在量化说”的解释范围过大,甚至把自然语言中为假或者根本不存在的意义也囊括其中。

Scheffler指出,“存在量化说”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后件的地位问题,后件到底是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行为,还是直接断言?第二个问题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饼干条件句不能内嵌于任何语义算子。Scheffler认为,后件独立于前件的真值,并不依靠前件而存在,因此它是直接断言[7]。本文支持后件是直接断言的观点。

(三)话题说

自Haiman首次提出“条件小句是话题”的观点后[12],学界讨论热烈。综合来看,多数学者是支持“前件是话题”这一观点的[10]、[11]、[13]、[14]、[15]。Ebert et al证明了条件句的前件与话题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作者指出,条件句分为假设条件句和饼干条件句两种,并分别对应于两种话题形式:周遍性话题(aboutness topic)和框架性话题(frame-setting topic)。同时,作者还证明了假设条件句和周边性话题句都具有pro形式,并且是受到约束的;而饼干条件句和框架性话题句都不存在pro或约束现象[11]。其证明主要依据于两个理论基础:第一是Schlenker提出的“条件句是有定描述(definite description)”[16];第二是Endriss的观点:话题是指称行为(topics as reference acts)[17]。指称行为引介一个话语指称,指向后面的言语行为。据此,Ebert et al提出了两种行为的区分,作者认为,条件句的前件是指称行为,后件是言语行为[11]。在条件句中,指称行为(像言语行为一样)建立话题;言语行为与后件相联系。这样,条件句的意义就是两大言语行为意义的合取。

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解决两大语言现象。第一个优势是对两类条件句的句法区分上:饼干条件句不能出现then,而假设条件句有then。在饼干条件句中,没有对应于前件指称的then;而在假设条件句中,前件的指称对应于后件的then。例如:

(7)a.If you are hungry,there is pizza in the fridge.

b.*If you are hungry,then there is pizza in the fridge.[11]

(8)If John went shopping,then there is pizza in the fridge.

例(7a)是饼干条件句,在句法上不能出现前件的照应词then。而例(8)是假设条件句,后件中有对应于前件指称的then。

第二个优势是约束问题。饼干条件句的前件在句法上无法组并到后件,因此,无法实现对饼干条件句前件的约束[3]、[18]。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饼干条件句的后件是直接断言,而与前件没有清晰的约束关系。同时,“话题说”在语义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解决“存在量化说”所不能克服的“饼干条件句不能内嵌于各种语义算子”这一问题,因为饼干条件句的后件是言语行为,指向的是现实世界,所以饼干条件句不能内嵌于任何语义算子。

“话题说”同样会面临新的挑战。Scheffler对条件句和话题句的平行性提出了质疑[7]。第一,主要是语料上的证据,德语中的假设条件句必须句法组并,即前件是后件的组成部分,但德语中的左向错位德语句(GLD)并未组并到主句。第二,GLD中的pro是强制性的,但是假设条件句中的then是选择性的,这就与“话题说”相悖。第三,在逻辑上,悬垂话题左向错位句(HTLD)中的自由变量选择性回指言语行为建立的话题,如果回指成功,饼干句就变成了假设条件句。这样,两种条件句的区分就成了问题。第四,在语序上,把话题分析成言语行为,就必须要求前件先于后件,从而对如何解决后件在前的条件句造成了困难。第五,饼干条件句和句子副词(如frankly)、表示言语行为的原因状语从句等具有很多句法语义共性。就此来看,如何用“话题说”分析这些现象似乎理论上不能自洽。

(四)两维说

“两维说”是Scheffler针对句子附加语和补足语而提出的一种假说[7]。其基本思想是从预设(presupposition)和规约涵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简称“CI”)两个维度来解释句子附加语和补足语。作者认为,德语的饼干条件句除了“后件的真值不依赖前件”这一基本性质外,还具有三大性质:在句法上,饼干条件句的前件不能成为后件的组成成分;在语义上,饼干条件句不能内嵌于任何语义算子;在语用上,饼干条件句具有言外之力。據此,Scheffler证明,饼干条件句后件与前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前件是规约涵义,后件是直接断言,具有言外之力。“if”在所有条件句中的贡献相同,都触发前件的规约涵义。饼干条件句的解读需要句子的内容(content)和会话涵义共同起作用。

两维说的贡献在于系统考察了饼干条件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性质,同时还将饼干条件句的考察与句子副词、原因状语从句等内容结合起来,并证明这些成分具有很多句法、语义上的相似性和平行性。本文认为,该方案对部分条件句基本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了描写,不过,由于汉语与日耳曼语、罗曼斯语存在形态上的差异,是否能够覆盖汉语饼干条件句的语言事实,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饼干条件句的句法表现与生成机制

汉语语法界一般认为,条件句指的是由“只有”“只要”等连接副词引导的从属小句,而由“如果”引导的则大多归为假设复句。王力[19]、[20]、丁声树[21]、蒋严[22]、孙洪波[23]等,均主张把假设句和条件句合并为一个类型。本文认为,上述小句均可以表示“假设——结果”关系,从而都将其界定为条件句。饼干条件句虽然表面上也有“如果”连词引导小句,但是从经典逻辑的角度来看,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似乎都不适用于饼干条件句。饼干条件句的条件有效性较差,前件和后件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假设——因果”关系,它的意义解读更多的是需要语境信息,前后件之间的关联性语境依赖性较强。

(一)连接词不能出现在后件

在句法上,假设性条件句往往可以添加连接词“那么”和连接副词“就”,然而这些成分却不能出现在饼干条件句中。例如:

(9)a.如果你饿了,冰箱里(*就)有披萨。

b.如果你饿了,(*那么)冰箱里有披萨。

(10)a.如果您以后需要什么,我的名字(*就)是罗克。

b.如果您以后需要什么,(*那么)我的名字是罗克。

(11)a.如果你想试衣服,隔壁(就FOCUS)是试衣间。

b.如果你想试衣服,(*那么)隔壁就是试衣间。

观察例(9a)、例(10a),连接副词“就”不能出现在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连接副词“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论,与前件的“如果”共同组成“如果……就……”结构[24](P317)。进一步对比,可以发现,例(11a)句的后件中虽然出现了这一副词,但是它只是焦点副词“就”;在音系标记上,要对它进行重音标记。此时的焦点副词“就”旨在加强肯定[24](P316),即例(11a)中出现的是焦点标记“就”而不是具有连接功能的副词“就”。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不能出现连接副词“就”。

再观察上述例句中的b句,经常用来表示结果关系的“那么”也不能出现在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饼干条件句的“假设——结果”关系非常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后件的真值并不依赖于前件的真假,可以独立存在。饼干条件句前后件之间的关系仅限于前件为后件提供可能性的背景信息,但是后件即使不在这一背景信息下,仍可以独立存在。

孙洪波对汉语条件句的句法推导进行了分析[25],具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b、c都是假设性条件句,只有d是饼干条件句。我们认为,连接词“那么”和“就”具备[+hypothetical]和[+resultative]特征,是“条件——结果”功能节点的显性词汇形式,位于条件功能核心Cond0位置,具有连接条件句前件和后件的功能,并且负责条件意义的推导。本文假设,饼干条件句的句法推导仍与假设条件句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连接前后件的功能项位置为空成分,即不显性表达为词汇化的“那么”和“就”,原因是在于处于条件功能节点Cond的成分的特征要求[+hypothetical][+resultative]没有被满足。饼干条件句只是呈现[-hypothetical]和[-resultative]特征,因此,在特征核查(feature checking)阶段,饼干条件句显示出来的弱假设性和弱结果性特征不能满足功能节点的特征匹配,最终显示为空成分,在语义上具有[+relevance]特征。就此来说,具有[+hypothetical]和[+resultative]特征的“那么”和“就”是不能出现在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的。

在例(7)、例(8)这样的英语饼干条件句中,表示连接功能的then也无法出现在后件中。与“话题说”的分析不同,本文认为,then之所以不能出现在饼干条件句的后件中,是因为then的[+hypothetical]和[+resultative]特征,与饼干条件句所要求的[+relevance]特征不匹配。这就为英、汉语的饼干条件句后件中不能出现连接词给出了统一的解释。

(二)后件由表示断言的“是”字句和“有”字句构成

汉语饼干条件句的后件在句法上表现为能够下判断的“是”字句和“有”字句,即后件是断言(assertion)。如例(9)~例(11)中的“冰箱里有披萨”“我的名字是罗克”“隔壁是试衣间”,其中,有两句是“是”字句,有一句是“有”字句。“是”字句的基本意思是表示肯定的判断[26](P345)。例(10)中的“我的名字是罗克”为典型“是”字句中的“名1+是+名2”形式,由于名1和名2这两个名词性成分具有等同关系,因此,二者可以互换,其中“罗克”是专有名词。例(11)中的“隔壁是试衣间”为“名处+是+名”形式,表示两个名词性成分在处所位置上的等同性。此处的“是”类似于“有”,表示存在关系[24](P497)。总之,这两个“是”字句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亚形式,但无论是表示等同关系,还是表示存在关系,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充分体现了“是”字句的断言性质。再看“冰箱里有披萨”所涉及的“有”字句。该句式表示存在,句首成分往往表示处所,而“披萨”则指称类别。因此,这种经典的表示存现的“有”字句也是断言。

三、饼干条件句的语义推导

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使得假设条件句的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也同时是使得后件为真的可能世界。不过,饼干句的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并不是使得后件为真的可能世界的充分条件。因此,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饼干条件句的语义推导到底是怎样的。

(一)语义描写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来考察其基本的语义性质。假设句子前件的语义为α,后件的语义为β,条件句的语义为γ,那么,假设条件句和饼干条件句的语义推导形式可如下所示:

a.假设条件句:γ=[R(α,β)()];

b.饼干条件句:γ=[R(α,β)]。

可以看出,假设条件句和饼干条件句主要有两大不同之处。首先,作为谓词形式的R是个二元谓词,表示α和β之间的关系。显然,这里采取的是粗线条描写,如果要对该关系进行详细刻画,那么在假设条件句中,前后件的语义都要参与演算,因此,R在此应当是合取关系。在饼干句中,后件的真值并不依靠前件的真值,前后件之间只是一种关联性的关系。就此来说,其精细化描写的语义推导形式应如下所示:

a.假设条件句:γ=[(αβ)()];

b.饼干条件句:γ=[(αβ)]。

其次,两者的不同还在于表达式的后半部分。在真值语义上,假设条件句表达的是经典的实质蕴涵关系;而饼干条件句的后半部分则只是取的β的值,因为不管饼干句前件是真是假,后件的真值都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对假设条件句和饼干条件句的真值语义进行了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格说明:表中的“1”代表真值条件为真;“0”代表真值条件为假。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的区别。饼干条件句的后件始终为真,不存在其后件为假的情况。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前件所指定的论域内,后件是内容为真的断言。这是饼干条件句的一个基本性质。

同时,在逻辑语义上,假设条件句和饼干条件句的区别也很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a.假设条件句:α=1当且仅当(α=0)(β=1);

b.饼干条件句:α=1当且仅当β=1。

可以看出,假设条件句在前件为假或者后件为真时取真,而饼干条件句只有在后件为真的情况下才能为真。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所述的“饼干条件句的后件是断言”的观点。

此外,假设条件句与饼干条件句在蕴涵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如果你饿了,桌子上有饼干”蕴涵了“桌子上有饼干”,而“如果1+1=3,太阳就从西边出来”并不蕴涵“太阳从西边出来”。

(二)关联——结果关系

假设条件句是经典的实质蕴涵推导,而饼干条件句则是只有后件的真值为真的情况。饼干句不具备假设条件句的“假设——结果”关系,而是“关联——断言”关系。据此,我们提出饼干条件句的“断言条件假说”:在后件是断言的基础上,前件并不直接与后件构成条件关系,而是与后件相关联的断言形成限制性的条件关系。其基本结构是:p[ASSERT q]]。其中,p是前件命题,是蕴含式符号,是关联性符号,下标ASSERT表示后续成分为断言,q是后件命题。这一基本结构可解读为:如果p是为整个会话设定了论域的这样一个命题,那么它关联着q这样的断言,表达一种结果。

因此,饼干条件句例(12a)就可以解读为例(12b),即前件“if you are thirsty”为整个条件句设定了论域,那么,它就关联着以“there are some cokes in the fridge”为内容的断言。前后件之间是关联——结果关系。同样,例(13)的前件“如果您有什么需要”关联着一个内容为“我是这里的大堂经理”的断言。

(12)a.If you are thirsty,there are some cokes in the fridge.

b.If you are thirsty,then it is relevant to an assertion thatthere are some cokes in the fridge.

(13)a.如果您有什么需要,我是这里的大堂经理。

b.如果您有什么需要,那么关联着一个断言我是这里的大堂经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例(12b)和例(13b)中分别出现了连接词“then”和“那么”,这似乎和前边的论述有出入,实则不然。这里的两个关联词并不能实现为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化形式,而只能是在语义推导过程中的元语言形式。既然能够以这种形式出现,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上文所阐释的饼干条件句的基本语义结构是正确的,因为假设条件句是允许出现该关联词的。在表示条件意义的蕴含式符号下,还有一个表示关联性的层级,这也表明了饼干条件句是条件句的一个子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中的a是一般的假设条件句的结构图,中间由表达条件意义的功能项Cond连接前后两个命题p和q。b是饼干条件句的结构图,它与前者不同,在Cond节点下增加了一个表达关联性的谓词成分Rele,后件q作为谓词Rele的补足语成分。

在类型推导的过程中,a的功能中心是类型,它吸收一个表示命题的t成分,然后输出一个同样类型的成分。因此,先输入t类型的后件,在Cond节点输出t类型的中间成分,再与同是t类型的前件命题进行谓词修饰规则(predicate modification rule,简称“PM”)[27],输出表示命题的t类成分。b则是先由一个类型的谓词性成分Rele吸收t类型的后件,输出一个t类型的中间成分,由于[Spec ReleP]位置是空成分,所以ReleP是t类型成分。再继续进行的类型推导就是重复a的推衍过程。由此可知,关联短语ReleP是作为条件短语CondP的内嵌组成部分的,表达关联——结果意义的饼干句是条件句的一个子集。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了致力于统一解释饼干条件句句法、语义性质的“关联——断言”方案,饼干条件句的前件关联着一个断言性质的后件。该方案(relevance-assertion account)的形式化表述如下:

p[ASSERT q]]=1,iff assert(q)=1;and p(assert (q))=1;

Otherwise,p[ASSERT q]]=0。

该方案认为,饼干条件句为真,当且仅当后件是个断言为真,并且前件关联着该断言也为真;否则,饼干条件句为假。

(三)前件是能够触发规约涵义的言语行为

如前所述,假设条件句的前件往往是断言。例如:

(14)a.如果明天下雨,咱们就在家玩儿。

b.如果我是你,我当时肯定蒙了。

c.如果1+1=3,你就是老大。

观察例(14)中的句子,可以发现,前件“明天下雨”“我是你”“1+1=3”等,都是断言。与此不同的是,饼干条件句的前件是言语行为。如前文讨论的例(9)~例(11)中的“你饿”“您以后需要什么”“你想试衣服”等,都是言语行为,并且是表示认知(epistemic)的言语行为,因为该句中都可以增补或直接出现了表示认识和知道意思的情态词,如例(11)中的“想”。

前件中的关联词“如果”可触发规约涵义。会话含义指的是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需要推导得出,是脱离了说话者的表面意义而推导出来的实际意义的表述。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是指无需借助语境,就可以直接从语句中推导出的那些非真值条件义,即自然语言中某些词汇根据规约所具有的与真值语义无关的常规意义,如“但是”表示对比意义。出于运算经济性的考量,我们认为,饼干条件句的“如果”在词库(lexicon)中应当与假设条件句的“如果”是同一词条,表示条件意义。在这一点上,本文支持Schffler的“两维说”中前件是規约涵义的观点[7]。词汇意义的同一性也可从图1中的a、d看出,在句法上“如果”都占据标句词(complementizer)的位置,后面引介一个命题性的成分作其补足语。

綜上所述,在最简方案和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主要探讨了饼干条件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和语义推导模式。在句法上,饼干条件句不同于假设条件句之处,是在于它承担着前后件连接功能的连接项,由于不具备强假设性特征而呈现为空成分。在语义上,饼干句是“关联——结果”关系,后件是断言性质的命题。本文所提出的“关联——断言”方案可以统一解释饼干条件句的句法、语义性质。限于篇幅,这里并未涉及汉语典型条件标记“的话”的相关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再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本文的撰写得到Ian Roberts、吴平、王广成、潘海华、蒋严、袁毓林等先生的指导,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Austin,J.L.Ifs and Cans[J].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1956,(42).

[2]Austin,J.L.Ifs and Cans[A].Urmson,J.O. & Warnock,G.(eds.).Philosophical Paper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3]Iatridou,S.Topics in Conditionals[D].Ph.D.thesis,MIT,1991.

[4]Geis,M.L. & Lycan,W.G.L.Nonconditional Conditionals[J].Philosophical Topics,1993,(2).

[5]Merlin,A.Unconditionals[DB].http://semanticsarchive.net/Archive/WUwZTk5M/unconditionals.pdf,2007-12-31.

[6]Bhatt,R. & Pancheva,R.Conditionals[A].In Everaert,M. & van Riemsdijk,H.(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yntax(vol.I)[C].New Jersey:Willey-Blackwell,2006.

[7]Scheffler,T.Two dimensional semantics:clausal adjuncts and complements[M].Berlin:De Gruyter,2013.

[8]DeRose,K. & Richard,E.G.Conditional Assertions and “Biscuit” Conditionals[J].No?s,1999,(3).

[9]Siegel,M.Biscuit Conditionals:Quantification over potential literal acts[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6,(2).

[10]Ebert,C.,Endriss,C. & Hinterwimmer,S.Topics as Speech Acts:An Analysis of Conditionals[A].Proceedings of the 27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8.

[11]Ebert,C.,Endriss,C. & Hinterwimmer,S.A Unified Analysis of Conditionals as Topics[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14,(5).

[12]Haiman,J.Conditionals are topics[J].Language,1978,(3).

[13]Pan,H. & HU,J.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11).

[14]Sano,K. & Hara,Y.Conditional independence and biscuit conditional questions in Dynamic Semantics[A].Proceedings of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SALT) 24[C].New York University,2014.

[15]Bittner,M.Topics states in Mandarin discourse[A].In Michael Opper (ed.).Proceedings of the 25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C].Ohio State University,2014.

[16]Schelenker,P.Conditionals as Definite Descriptions (A Referential Analysis)[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Computation,2004,(3).

[17]Endriss,O.Quantificational Topics:A scopal treatment of exceptional wide scope phenomena[D].Ph.D.thesis,University of Potsdam,2006.

[18]Haegeman,L.Conditional Clauses:External and Internal Syntax[J].Mind & Language,2003,(4).

[1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A].王力文集(第二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0]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2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2]蒋严.汉语条件句的违实解释[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孫洪波.英汉条件小句与时间状语从句的句法相似性[A].东北亚外语论坛(第三季度论文合集)[C].2020.

[2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孙洪波.条件与合取:现代汉语条件句的句法推导[A].郑冰寒编.第十三届英国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伦敦:华文教育出版社,2015.

[26]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蒋严,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Biscuit Conditionals in Mandarin Chinese

Ma Yanying1,Sun Hongbo2

(1.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15, China)

Abstract:The biscuit conditional is a non-canonical conditional, whose truth of the consequent does not rely on that of the antecedent. Scholars propose four accounts in literature, which is barely associated with mandarin data. Based o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and Formal Semantics, we found that: syntactically, no conjunction words like name and “jiu(就)” can appear in consequents, which are composed of “shi(是)” construction and “you(有)” construction. In semantics, the antecedent is a speech act that can trigger the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e consequent is an assertion. We propose the relevance-assertion account, which can give a unified analysis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the biscuit conditionals, that the antecedent is relevant to the assertion of the consequent.

Key words:biscuit conditional;conjunctions;assertion;relevance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句法和语义互动观照下的英汉条件范畴对比研究”(17CWZJ24);2016年度菏泽学院博士基金项目“共性与个性:形式语言学框架下英汉条件句比较研究”(XY16BS24)

作者简介:1.马艳颖,女,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2.孙洪波,男,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猜你喜欢

连接词关联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巧用连接词,衔接更自然
宾语从句的语序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