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

2020-04-12王文博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王文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具有典型的宏观性特征。作为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利用这种劳动价值观指导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是学生高校教育阶段应当重视的关键问题,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背景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现代高校教育中要想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需要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喜现状以及引发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从各个维度入手完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校劳动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F3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23 — 03

引言:

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现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需要在这方面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地渗透。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内涵阐述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内涵,二是现实内涵。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内涵进行了从初步分析。

(一)基本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周圍的事物发展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且事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也是影响人们观点和开发的主要原因。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强调的是人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参与劳动时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所形成的一种观念。从基本功能上来讲,形成劳动价值观后,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对于人们评价劳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的切入点会存在差异,对于大学生来讲,其在学习生活中的劳动观念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劳动状态,更会直接影响到其参与劳动的动机和实际效果〔1〕。最后,劳动过程完成后,人们对劳动所产生的具体价值的取向也取决于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在最初是为了生产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这意味着对于人类发展的宏观历史来讲,劳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劳动过程停止,则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就会受到威胁,进而导致人类种族灭亡的严重后果。从劳动的角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念属于唯物主义观念的范畴,主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中,认为劳动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和繁衍生息。

(二)现实内涵

从实际出发来讲,我国的现代社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实现民主、富强、文明的目标,最根本的力量来源于劳动〔2〕。劳动者才是创造这一现实的关键性力量。由此可见,在时代不断发展,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仍然不能发生转变。应当始终本着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要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提供动力,这与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高校劳动教育的角度上来说,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核心力量产生地,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宏观建设和发展,因此,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主义发展背景和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的合格劳动观念这和接班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侧重点。

二、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劳动价值观状态与原因探索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是有所差异的,这也是形成劳动价值观念方面差异的主要原因,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与现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提供依据。

(一)现状分析

1.缺乏主观劳动意识

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意识,劳动在他们的生活内容结构中属于辅助性甚至可以通过其他辅助方式得到劳动成果的一项内容。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劳动本身的意义缺乏认识,并没有从自身的亲身体会中体验到劳动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缺乏主观意识的支持,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就缺乏了重要的支持动力,这会加大高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难度,并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在实际效果上受到负面影响。

2.劳动教育内容缺失

在现代大学教育的内容结构体系中,部分高校存在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化或者整个教育教学内容缺失的现象。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的课程教学是否被纳入到正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劳动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受到现代高校的重视。缺失了在高校系统教育环境下实施的劳动教育,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对于其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讲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看待劳动成果的观念存在偏差

正是由于系统教育内容的缺失和生长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代大学生看待劳动的观念和态度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大部分学生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存在不真心不忠实的现象。作为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的大学生群体,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会形成大学生对于劳动行为缺乏积极性的问题〔3〕。(2)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吃苦精神。到了高校教育阶段,要想取得良好的学校教育效果,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学习信念和学习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支持。而当学生首先没有经历过身体上的劳动体验,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后,也容易产生退缩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3)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劳动具体到生活层面上来讲,是学生通过劳动和自我管理打理好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主观上的劳动经验,并且也不能掌握劳动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具体从事相关劳动的过程中就存在劳动能力不足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其基本能力上的缺失,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具有长期性。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原因

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推行,给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环境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其长期的生存环境在物质条件上都是相对比较富足的,即使对于一般经济条件的家庭来说,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推行,好的物质条件也是当代大学生优先享受的。因此,一方面,客观上需要靠劳动改变生活生活状态的需求有所减弱;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生长环境的独立性,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家庭环境中的长辈的依赖性相对更强,自主参与劳动并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也有所缺乏。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必然在会存在劳动积极性不强的现象。

2.学校环境原因

系统教育的缺失从本质上来说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工作来讲,劳动意识和方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和思想引领切入点缺乏认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但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因素限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上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另外,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但大部分高校在实践学习条件的创造上存在问题和不足,这就影响了实践课程教学开展的顺利进行。

3.社会环境原因

关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学生主观上参与劳动的行为和思想缺乏宣传教育和主观上的激励,当学生出现对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层面上,都没有以此为其切入点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在缺乏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状态自然不容易发生转变。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高校劳动教育策略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既具备从理论上进行学习的意义,也具备在现代社会高校劳动教育中进行渗透和应用的价值。因此,为了改善现阶段高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需要结合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学校和家庭联合做好思想观念教育

虽然进入到了高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家庭和学校的依托都相对比较薄弱,但由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4〕。因此,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针对劳动价值观念的渗透教育应当由高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努力完成思想上的渗透和引导。首先,作为学校来讲,教师可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中与劳动相关的思想品质教育与常规的劳动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从现代社会需求和个人成长需求两方面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部分独立的理论课程面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导正学生思想上对劳动价值认知上的偏差。另外,从家庭环境的角度上来说,大部分家长自身对于孩子参与劳动以及形成劳动思想观念的重视程度就存在不足,家长方面应当尽可能保持在劳动思想教育的要求上与教师的一致性,从而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宏观的环境营造入为学生进一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力度

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尤其是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就更具有必要性。劳动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重视程度不够高的一种类型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优化和完善是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从客观上创造更为适宜的教育教学条件。让学生通过切实参与到社会环境中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积极意义以及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首先从理论知识的教学入手,在融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在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选择具有先进性和新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合作探索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等,先从具体教育教学形式入手进行转变和优化,促进学生对这部分教育教学内容产生主观上的兴趣,从而为获得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支持。另外,对于实践课程教学的环节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公益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劳动中去,真实的体验劳动的实际意义和宏观上社会价值,这也是激发学生对于劳动成果更为尊重,并且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学生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了实际的劳动过程,且对于劳动的意义和相关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的形成并发生发生转变。从对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意义上来讲,学生有了初步参与劳动实践的经验,其对于劳动的认知在困难感上也会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学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与个人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劳动中去,对于提升其个人的自理能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最后,高校教育的开放性意味着学校方面也可以通过积极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的方式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从综合的角度上来讲,这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方法。

(三)加大评价考核力度

评价考核工作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评价考核工作本身来讲,工作开展所需要应用的方法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考核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果。只有设置了评价的过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才能达到切实的呈现和有效地检验,这不仅是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种监督,也是进一步优化这方面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关于具体的评价考核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进度和效果,实践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当被纳入到教学评价的范畴内,只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才能获取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而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动力。对于教师团队来说,其自身也应当积极转变对高校劳动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的认知,从而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评价的环节充分发挥出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为切实提升这部分教育的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合来讲,高校教育阶段,关于劳动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切实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进行全面地分析和了解。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以及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与高校劳动教育进行融合,从而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李玉华,马心竹,罗聪.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78-184.

〔2〕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3):134-138.

〔3〕贾厚林.新时代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J〕.职教通讯,2020,(06):31-35.

〔4〕凌唯钊.“劳动最光荣”价值观探析——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角〔J〕.天中学刊,2019,(02):43-4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