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下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探析

2020-04-12苏钇

理论观察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实践路径脱贫攻坚

苏钇

摘 要:滇西边境山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和难啃的硬骨头。通过对滇西边境山区县域—镇沅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调查研究,从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起点出发,从帮扶主体多元化、帮扶工具多样化和帮扶对象精准化的实践经验中,探究适合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14 — 03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反贫困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扶贫减贫理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消除贫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断,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6%,这意味着我国已逐步消除了多维度、大规模的绝对贫困,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意味着“全面小康”已经实现。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逻辑起点、基本经验、实践路径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对具有共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一、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摆脱贫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征的直接体现。两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劣根性,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为贫困潦倒的无产阶级消除贫困提供了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以来,毛泽东同志沿着这条道路领导着人民立国安邦,实现了人民从奴役压迫到当家做主的“身份”转变,为消除贫困提供了政治前提。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为消除贫困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此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治国理念,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扶贫理论体系,不断推动中国式扶贫工作迈向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深水期。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提出了新的扶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那就不是社会主义。”“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1〕这一系列论述表明,消除贫困,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又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共同理想;既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举措;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基本经验:追根溯源拔“穷根”,靶向施策助“摘帽”

(一)滇西边境山区的基本情况

滇西边境山区(又称: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中枢,是云南全面参与“一带一路”的战略的阵地。镇沅是滇西边境山区48个民族自治县之一,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7.7%,是一个山区、农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被国家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共同实施财政支持科技扶贫项目的全国13个省区25个试点县之一。2019年4月,经第三方实地评估审核,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成功“摘帽”。

(二)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

运筹于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镇沅在贯彻习近平扶貧重要论述的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秉承帮扶主体多元化、帮扶手段多样化和帮扶对象精准化的格局,围绕“要帮谁、谁来帮、怎样帮、如何富、管长久”来构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镇沅县提供了滇西边境山区脱贫致富的“县级样本”。

1.坚持帮扶主体多元化,提高治理贫困水平

滇西边境山区的致贫原因错综复杂,呈现出多维性、复杂性等特点,这需要改变之前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为主的单一化社会帮扶模式,而应该创新治理模式,朝着帮扶主体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一是坚持党统揽全局,发挥政府主导,统筹干部力量的治理主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保证”“致富不致富,关键看支部”〔1〕。镇沅县在脱贫实践中实施以“3个50%”干部实干为民促攻坚的举措,派出50%县处级领导、50%的县直部门科级干部、50%的县直部门工作人员驻乡镇、驻村组、驻农户开展精准帮扶,切实把“谁来扶”精准化。二是坚持引导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构建以产业扶贫促全面脱贫的治理主体多元新格局。镇沅县搭建“万企帮万村”的社会协同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让全社会群策群力扶贫济困,如在提升畜禽养殖业方面,镇沅以生猪、山地鸡(瓢鸡)养殖产业示范区、生猪基地建设发展支撑为主,集中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结合特色畜禽养殖产业培育,强化对龙头企业政策支持,通过“在县内注册的涉农企业+村级组织+农户”发展畜禽产业。三是聚焦“我要富”,激发贫困群自我发展的治理主体格局。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帮扶的对象也是参与脱贫工作的主体,因此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才能让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和外界助力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全面脱贫,镇沅县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组织“干部回家”讲政策、讲变化、讲发展,引导群众树立脱贫光荣、守贫可耻的观念。与此同时,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情况镇沅县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类治理主体的作用是实施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2.坚持帮扶手段多样化,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帮扶手段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新时代的扶贫工作就应该摒弃以往一元化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探索多样化的治理工具进行精准治理。特别是在滇西边境山区这样致贫原因复杂的背景下,更应该在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坚持治理工作多样化,识别致贫原因,把好病脉,开好药方,才能去除伤痛,实现“真扶贫”。镇沅县在脱贫实践中走了一条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根本,以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为导向,以压实责任为保障的扶贫工作新路径。

第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沅县统筹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及农村危房改造、道路建设、人畜饮水、乡村卫生室建设、垃圾池及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基层活动场所建设、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等9项重点项目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方位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出产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生态补偿、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兜底、项目覆盖等8项政策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助力全面脱贫。

第二,以党建促产业发展新路径。习总书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1〕滇西边境山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该地区贫困的重要因素,镇沅县因地制宜,实施“党建+扶贫+N”的党建促脱贫攻坚体系和“1361”山区农产业稳固提升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农户”的方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灵活多样的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户持续增收,企业、合作社不断壮大。例如,镇沅县按板镇在该政策的指引下,与当地企业农康公司合作,于2019年7月前建成年出栏生猪12000以上的生猪养殖示范区,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设面积4432平方米,内设养殖圈3栋154间,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第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文化贫困是滇西边境山区致贫的深层次因素,镇沅以独创性的视角具有针对性地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集中破解了文化贫困的难题,致力于培育脱贫“动能”激活致富“本能”,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思路。主要举措为坚持政府主导、关注特殊人群、设置精品课程、对受训群众进行军事化管理、创新培训模式、规范认定管理强化跟踪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点带面的模式,解决贫困群众精神匮乏、文化素质偏低、内生动力不足、无技能等文化贫困难题。

3.坚持扶贫对象精准化,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考察湖南湘西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面对滇西边境山区农村情况的复杂性、农民收入难以算清,坚持治理客体精准化是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

首先,提高扶贫对象的精准度。镇沅县围绕“要帮谁”借鉴了贵州省威宁县脱贫实践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梁、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看识贫法”分别从农户住房、健康、教育、劳动人数、产业状况、收入情况6方面精确理清贫困情况,围绕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情况进行了精准化识别、精准化帮扶。其次,针对治理客体精准化切实推进治理方式精准化,以创新分类管理农户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支点。镇沅县采取“三板一记录一体系”精准扶贫的农户分类管理体系,对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扶贫“明白板”管理;对收入已达标但自身发展有一定困难仍需要帮助保障的农户实行脱贫保障“激励板”管理;面对发展较好的农户实行“小康板”管理,对贫困农户脱贫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动态管理。

三、实践路径:补齐短板固“成效”,因势利导建“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补齐短板,巩固现有的脱贫攻坚成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短板

其一,滇西边境山区深度贫困县域全面脱贫任务艰巨。截至2018年底,滇西边境山区56个贫困县实现“摘帽”的共有35个,占比62.5%,仍有21个深度贫困县域仍未退出,这些集中连片贫困县域自然地理环境更加恶劣,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不足。其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要聚焦于巩固现阶段已经解决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要求和“摘帽不摘政策”的基本要求,而要聚焦于解决因灾、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其三,貧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仍有发展空间。部分地区的困难群众依然存在“等靠要”等好吃懒做心态,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在治理方面部分地方缺乏有利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有效政策和举措。其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仍需要不断探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管长久、管根本的保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制度设计,现阶段脱贫攻坚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有待提高,形成长效机制是一个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复杂过程。

(二)稳定脱贫的实践路径

2020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3〕上述指示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其一,坚持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引领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一系列论述的要求理清脱贫攻坚的源流脉络和方法论原则,确保各地扶贫工作朝着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有序推进。其二,聚焦深度贫困和工作难度大的区域。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该聚焦“精准”,因地制宜地创新治理方式,在实践中借鉴成功脱贫地区的经验。其三,驱动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强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培训力度,提升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逐步消除精神贫困和素质贫困;另一方面,加大青壮年的技能和产业培训,拓宽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5(01).

〔3〕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春祝福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N〕.人民日报,2020-01-22(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实践路径脱贫攻坚
百年党史视域下共青团工作的实践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