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探究性课堂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

2020-04-12游佳莹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案例区域

游佳莹

【摘 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素养。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许多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培养,要建设探究性课堂,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生的区域认知发展设计地理探究课堂,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探究性课堂展开讨论,以期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探究性课堂;区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38-02

区域认知素养是高中地理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基于区域认知的地理探究性课堂,应当是以区域为单位,在整体与区域、准确与模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指导下开展。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述。

一、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

(一)整体性与区域性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整体性与区域性结合的思路。整体性,是指在学习某一地理单元或地理课程时,以“空间—区域”为着眼点,认识地理环境[1]。在整体性与区域性结合的观点下,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理事物在空间和区域内的表现都是复杂多样的。由此,想要认识某个地理规律,也会是曲折的,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成。这样的观点,客观上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只有通过不断探究,才能逐渐找到事物的本源。

(二)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结合

地理中有一把特殊的定位“标尺”——经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定义一个地区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温度等。然而,很多知识又有“特殊性”。如在学习“气候”之后,学生会知道,我国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这六个温度带经过,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气温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温度带与省级区划不同,因此有些省份就不止一个温度带[2]。如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然内蒙古有一部分属于“我国东北”的范围。整体而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通过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应对考试、获取知识。准确性与模糊性,准确的是必要的理论知识,模糊的是具体的认知,是在实践中的灵活处理。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在高中地理探究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当重视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为每节课设置案例,是当前各学科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尤其是高中地理。很多学生都会有“地理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的想法,以至于学完地理知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在培养学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区域认知方法认识区域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而有效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如学习完两个单元的内容后,可以进行两个不同区域的对比,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为扎实地掌握不同区域的知识。再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核心;而必修二则是以“人文地理”为核心,部分学生出现了“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掌握得不好,而“人文地理”的知识却能做到活学活用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与“自然地理”知识过于抽象、专业术语多有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调整思路,在教学“自然地理”时能有效对应到相关地区的风土人情、习俗风貌,就能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探究课堂建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当充分重视地理知识教学的趣味性。由于地理学科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固有的记忆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探究。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一般从“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示意图”等进行图示,而这些内容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二战历史有关的例子,如“二战时期,日本释放了许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恐慌,那么,这些氢气炸弹是如何漂洋过海的呢?”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有了参与的动力与积极性,进而展开有意识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带有趣味性的案例、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逻辑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逻辑性、能使学生的认知思路更为清晰明确[4]。注重逻辑性的理论与案例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现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先案例后理论,指导学生在案例阅读与解析中找到隐藏的知识点,加深印象;二是先理论后案例,在说明相应的地理原理和案例后,以经典的案例巩固学习;三是一边讲理论,一边出示案例,两相结合。提高课堂的逻辑性,能够使学生具有更清晰的思路。教师要注重把握课堂的节奏和逻辑性,使学生在相对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地理认知素养。

(三)捕捉课堂的灵感

在一节课中,结合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发展,促成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捕捉课堂内学生闪现的灵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扩展。以“商品谷物农业”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商品谷物农场的发展最为成熟和典型,所以教材以此为例,分析其区位条件[5]。课本中对于美国商品谷物农场的分布表述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一般,高中地理把美国本土部分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中部广阔的平原和东部低矮的山地。认真阅读美国地形图的学生会有疑问,这里的“中部平原”到底是指“大平原”还是“密西西比河平原”?其实这里表述的美国中部平原,是指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地和落基山脉之间的地形区域。其包括东部内陆低平原(中央低地)海拔不超过500米的区域(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沿岸低地平原)和西部大平原海拔500—1800米的区域这两部分。因此,西经80°—118°和北纬29°—49°之间的密西西比河水系流经的区域,都被认为是中部平原地带。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发现了新的问题。其实提问“密西西比河平原”还是“大平原”并非重点,让学生迈出主动探究的第一步,才真正具有积极意义。区域认知的重点是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知地理环境,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有效把握地理学科内容。如教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地域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中各地区各有地域差异,那么可以结合什么因素分析地域位置?学生提出了“气温”“土壤”“植被特征”等因素。在互动中,可以启发学生结合气候因素,思考多方面因素判定位置,进而准确定位。在持续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掌握空间—区域的思维方式,产生对于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

(四)布置实践性任务

在教学中,与其增加理论说教内容,不如布置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学生之所以觉得地理知识有距离感,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距离,很多知识抽象又难以理解。所以可以恰当选择地理知识,进行案例设定,将知识点具体为可观、可感的内容。如在教学“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的分布的影响”时,教师不妨找到现阶段正在规划的一条路,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该路段規划的合理性与隐患。尽管学生的讨论不尽成熟,但是这有利于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改革地理作业等环节,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安排,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考试题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考试内容减少了理论记忆性内容,增加了探究思考性内容,这些都对当前的教学工作等产生了影响,在作业及课堂思考题目中进行调整,能够使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升认知素养。

(五)知识间的对比思考

在地理探究课堂中,可以试着做迁移对比。如相关农业模式及现象在不同地区都有出现,但是两个区域的环境又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相同的农业模式是如何构建的呢?这样的探究,就是值得教师思考与讲解的。类似的横向探究,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打开思路,在学习中主动关联知识,掌握相关知识,逐渐实现从实践到思维意识的全面构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堂正在进一步走向开放、多元、自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区域认知指导下的地理探究性课堂教学工作,是当前教学发展的重要尝试,应当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关注。在具体教学组织中,要遵循地理学科的普遍规律,不断促进学生地理认知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桐彤.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

[2]叶丽丽,赵小平.基于初中地理的课堂观察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

[3]袁赛春.基于区域认知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究——以“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

[4]青仕文.基于情境式教学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李碧.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探究性案例区域
样板案例
分割区域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擦桌子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区域发展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