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叙事艺术教学初探

2020-04-12李晓静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高考小说

李晓静

【摘 要】在中学小说教学中引入叙事理论,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三要素提法,加强审美自觉,适当拓宽欣赏视角,围绕“如何讲好故事”的核心,从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角度,理解品味作品在叙事者、视角、叙述内容、叙事时空与节奏上的安排以及整体叙述风格。

【关键词】高考;小说;叙事艺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131-02

传统的中学小说教学就是三要素加主题,其中叙事从属于情节。一般会从以下角度进行讲解。①讲述者、叙述方式:视角、人称、顺序、插叙、倒序。②情节结构安排:开端、高潮、结局、线索、悬念、照应、扬抑。而用这一小说教学模式应对高考明显并不足够,引入叙事理论十分必要。

当代叙事学理论认为,情节不同于故事。后者指事件素材,前者关心如何呈现,带有作者个人极强的主观色彩:如何讲述故事,比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重要;如何讲述故事,与作者的表达诉求、审美理想密切相关[1]。高中小说教学和命题,应在梳理“讲了什么故事”的基础上,重点品析“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一、全国卷高考叙事题型概览

如历年高考真题。

2013年《峡谷》:小说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写峡谷。为什么这样处理?

2014年《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故事的?有什么好处?

2017年《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

2018年《赵一曼女士》: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2019年《理水》:本文选自《故事新编》,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基本特征。

由这组例子可以发现:①考查范围大,提问形式活。这组题目并不局限于情节结构的范畴,而是关涉全篇的谋篇布局;问法看似层出不穷,容易让人产生备考无从下手的感觉,但若以“叙事”观念统摄,则会豁然开朗,纲举目张。②选文叙事的经典性。几篇小说的叙事设计都十分独到,风格鲜明。③紧扣叙事特色命题。除《古渡头》的提问较笼统外,其余题目都紧扣文章叙事,结合最突出的点设问,指向具体,不在术语上设门槛,有效避免了套路化的架空分析。

二、高考叙事题对小说教学的启示

中学阶段,不必从概念上区分“故事”和“情节”,但借助叙事学视野思考,就能潜入作品更深处涵泳,就能认识新的范式,获得更丰厚的体验[2]。

(一)加强审美自觉

小说教学与命题,要将叙事置于核心地位,围绕作家叙事特色去理解其背后的表达诉求和审美理想。一个有效的策略是教师问问自己,再问问学生——这个故事,如果是你来讲,会怎样安排?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说明。

问:针对革命者赵一曼的故事、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你会怎样讲述?解析:①当代作家写具有历史跨度的作品,一般人为了追求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会选择隐藏自我,进入历史时空。阿成却采用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手法,形成一种复合形态:有时他直接现身在作品中,通过自己的见闻去触摸感知历史;有时他选择进入历史场景,甚至进入人物视角,还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种交错更迭中,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忽近忽远:既追随作家的想象,直观地建构起人物形象;同时也追随作家的观察,拉开距离审视历史的当代影响和意义。这种作家的主动介入和调节,使得革命者赵一曼的故事更丰厚、更具当代意味。②诠释英雄传说,选择用荒诞的方式进行,罕见;在荒诞外衣下将严肃主题表达到极致,更加罕见。《理水》内涵十分严肃,鲁迅忽而致力于加工史料还原历史场景,显示出厚重的古典气息;忽而又乱入大量现代要素,轻而易举地将这种古典解构殆尽。在这种古典与现代、严肃与荒诞,更增添了作品的古典韵味;但“饮料”“时装表演”等词语的乱入,使作品立刻充满了令人捧腹的戏谑感和犀利的批判意味。在这种古代和现代、严肃和荒诞的交叠中,作者完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审视,实现了扬善惩恶、担当使命的道德自觉与个性化表达的完美结合。

加强审美自觉,还可以通过比较同题异构的作品实现。如问,同样是哪吒题材的动漫,你更喜欢为民除害的老版,还是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版?两版在人物设定、情节安排、叙事风格上有何差异?

加强审美自觉,要求教师在授课、命题时选择叙事精彩的经典作品。课外选文可以是传统戏曲,可以是最新电影。精彩的标准是有张力(丰厚而凝练)、风格化(独特)。

加强审美自觉,要积累经典范例,及时归纳强化。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从类型的高度归纳规律,从差异的角度分辨个性;引领学生从被动回答问题到逐步建构自己的审美经验,使学生能在阅读中自主品析作家叙事特色,在表达中自如运用恰当的叙事手段进行加工。

(二)拓展赏析视角

围绕叙事,应当思考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三方面问题。

1.叙述者和叙述视角(谁来讲)

人称、视角的选择以及调度转换能显示出一个作家的艺术功力。课内范本可参考《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理解:①讲述人、视角人物因何被选中(或者,讲述人的讲述、视角人物的觀察有何独到之处)。②讲述人、视角人物与所叙之事、之人有何重要联系。③同一对象在不同讲述人、观察者那里有何异同。④作者是如何实现不同人称、视角的自如转换的。

2.叙述内容(讲什么)

(1)人物设定。①圆形(立体化)人物和扁平(符号化)人物的各自特点和意义。②人物关系、主次地位及功能。

(2)多与寡。除人物、事件之外,《峡谷》对自

然的描写,《边城》对于端午民俗的描写,不能仅归类于环境因素,而应提升到作家创作意图层面理解。《峡谷》是要营造一种异域的感觉,表达敬畏自然的主题;《边城》是要将传统湘西描绘成田园牧歌的理想国,因而,自然、民俗才得以从背景的地位凸显出来,变得非常重要。

(3)虚与实。传统叙述以求真为务,即使是神话、武侠也力求在作品搭建的世界观下实现自洽,让读者在充分入戏后获得忘我感受。但《理水》一类的作品会刻意追求一种疏离感、荒诞感,让读者在出戏入戏的矛盾里产生深思。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意模糊講述人记忆的可靠性,特别真实,与众不同。

3.叙述时空与节奏(怎么讲)

(1)集中与分散。①借助戏剧“三一律”讲叙事文学的时空集中理念。②由《赵一曼女士》“时空交织”引入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的概念。③《赵一曼女士》之后,不少模拟题设定的“时空交织”答点,其实只是插叙,要警惕套路化命题和答题的倾向。

(2)快与慢。借助电影语汇蒙太奇、长镜头讲叙事节奏的快与慢。蒙太奇式剪辑、组接形成的跳跃感、冲击力,呼应的是作品内在的紧张、动荡、活力;长镜头式的舒展、延伸则有着明显的抒情性。这些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4.叙述笔调(风格)

(1)幽默反讽。

(2)散文化风格。①主要特点:淡化情节,内容相对不聚焦,节奏舒缓,注重意境营造,富有抒情意味。②特别留意《古渡头》《边城》以及汪曾祺等中国传统文人意味浓厚的作家作品。其中对苦难非对抗式的既悲悯又接纳的态度是理解此类作品的难点。

(3)意识流。

三、小说叙事艺术鉴赏题设计举隅

目前,从叙事角度进行小说教学和命题的案例很少。下面笔者选取了几篇课内外作品进行这方面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1)《最后的常春藤叶》:对于死亡抗争、舍己为人的故事,一般人会用怎样的笔调讲述,欧·亨利

是如何处理的呢?

答案: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写一群底层艺术家的故事,好处是①与众不同,轻松好笑的笔调与沉重的人生形成反差,吸引读者;②不悲悲切切,嘲讽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③诙谐之下的辛酸,充满对底层艰难生活的同情理解,体现出“带泪的微笑”、人性的温暖。

(2)汪曾祺在《晚饭花》中淡化了故事情节,因

此,本文很难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一般模式进行梳理,你认为这样写好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小说散文化倾向浓厚,故事淡化,但韵味悠长。①故事没有复杂完整的情节,人物只有简要介绍和几个画面,并不追求故事的曲折;②人物。成长中的少年与寂寞青年女子的故事相互映衬,展现生活的平凡美好又无奈感伤,似淡实浓;③作者花费大量篇幅着意刻画几幅图景——盛开的晚饭花、寂静的李家巷和晚饭花丛中的王玉英,精美而寂寥,唯美又伤感;④开篇实用文本的引入,新颖独特,尤为不拘一格。

(3)许辉在小说《洗碑》的开头和结尾为何要写

春夜的扰动,删掉可以吗?

答案:不能删除。①情节上,现有故事更丰富完整;②春夜惊扰了主人公,主人公由“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引发回忆,使得主体故事的叙述更自然;③从氛围看,春夜扰动、主体部分写春天生机勃勃与主人公的悲惨际遇、低落心情形成反差,形成一种复合的调子;④从时空关系看,故事主体的舒缓回忆装在开头结尾的刹那扰动之中,慢与快巧妙结合,构思精巧;⑤主旨上,个体不幸对于自然宇宙,其实就是一丝扰动,留不下什么痕迹——作者对人生寄寓了深刻的同情,又保持了极度克制,表示出深深的接纳(或敬畏、无奈)。

(注:各题答出任意三条即可满分。其它答案若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总之,用独创性、风格化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共性。在小说教学中借助叙事学理论,能够超越三要素苑囿,将小说解读推向更深处。在中学教学中引入叙事学思维,应当是渗透式的,不以概念、术语等的知识教学为重点,而应落实到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上。教师在知识上要有叙事学的储备,在教学上要有高屋建瓴、浅入深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M].中华书局,2012.

[2]崔茂新.论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J].文学评论,2002.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高考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