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课堂改变“问题”导向

2020-04-10刘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引导者共情导向

刘芳

一、重新认识“能动主体”以及“引导者”

“人不是一把椅子”。作为学习的能动者,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是一个完整而又特殊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其不能言说的生命光芒,“提问题”是每个生命个体在探究世界的能动尝试,是其自我发展之路的站牌。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自主能动的视野中予以整体探究。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可以自决方向、探取机制、力行致远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决、能动的素养,达成其自主成长的教育目标。

《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等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教师作为“引导者”角色理念。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勉励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一系列的对教师身份的解读,正说明了教师是直面教师课堂实践的第一人。教师作为“引导者”是塑造学生的“问题导向”的第一责任人。重新认识“能动主体”以及“引导者”的角色以及如何改变“问题导向”是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实践中思考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亲历者,是最应思索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改变问题导向”的第一人。以农村教师的我为例,我担任的教学班每周就有十节语文课,如何在这十节课中达成一个阶段目标,如何在这一学期将近二百多堂课中改变学生思维导向,就应从改变认知开始。即重新认识“能动主体”以及“引导者”。

二、转变评价—培养“问题学生”

鲁思·贝本梅尔”在《非暴力沟通》中曾说:“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评价方式的不同,会对人的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是生命个体,学生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提问”会受到思维惯性的驱使进行盲目地评价归类。当学生提出了与课本内容步调不一致的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会否定问题价值,通过纠正使其回归主题,这样一来即使课堂顺风顺水,学生的问题价值不能得到侧重,学生也会在课堂中日渐“哑巴化”,形成“一滩死水”的课堂氛围。

如何培养“问题学生”?

首先,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规避刻板效应,肯定学生的天性使然,斟酌学生的每个“为什么”。这是培养“问题学生”的第一步,培养敢说的学生。

其次,教师“问题导向”要具体。这是培养“问题学生”的第二步,培养会提问题的学生。

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在于人类优秀思维论断的外化体现,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提升自身的理性精神与思维活力。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无非是其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的自身价值,使其“敢说”“会问”,培养自主能动意识。

三、共情,体现问题价值

“在课堂生做一位学生”。教师要抛弃身份认同,在课堂中与学生共情同体。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真实可感的操作空间,摒弃权威者的角度,在课堂上做一个学生,思考学生的问题类别,辨别问题的价值导向。这样一来教师在学生产生问题前就形成了一张思维之网,可以快速的捕捉学生的思维脉动,推动课堂问题的价值,让课堂的导向问题“有路可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生命能动的主体,都在窥探问题反应,即获得“身份认同感”,如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问题价值,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反应,能让学生的诉求得到满足,就能使教师从“身份认同感”到获得“课堂获得感”,从而实现融入课堂实现与教师共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位老师”。

四、等待,给真相一点时间

提问之后,教师要给出合理的等待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的重整、迁移以及内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生体现出学生的“深思熟虑”。教师给予的等待时间就是学生梳理、整合、融通所学知识的时间。教师提问后的等待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问题、培养其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等待,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和时间。相信,每个学生个体对问题的解读都是灿烂的思想之花地绽放。

教育活动的重心在于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即学生在思考时的专注呈现以及反思总结,具体到学生活动中,这一过程贯穿了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终决定了学生的人格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专注力。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最终形式。探求问题的这一过程极具魅力,思维的自由以及对文字组合美感的接近与共情,都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价值进行诉求,获得自我探究问题的愉悦感。这一愉悦感的建构,会转化为学生个体成长的信念与动力。同时,愉悦感的构建,也会更加激发学生探求问题与知识的兴趣,更加激励学生探求其间的关联,深挖思维的土地,耕耘并收获。

“问题导向”的建构是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的需要,我们不能逆之大流,要转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敢说。在具体问题解决时给学生建构“问题思维”让学生会说。与学生共情,“在课堂上做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位老师”。等待真相时,肯定学生在梳理、整合、融通所学知识后绽放的思维之花,只有改变问题导向,才能更深刻的让学生发挥思维主动,让思维夺取主动权,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形成思考力。

改变问题导向,即生成“课堂获得感”,培养学生的人格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专注力,完成学生生命成长以及对自我价值进行诉求。

猜你喜欢

引导者共情导向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犬只导向炮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重视高中历史学科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班主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