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数学课堂要素的认知

2020-04-10刘平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数学课笔者教材

刘平

对于课堂细节如何筑就课堂的艺术,本文从一节数学课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理念的渗透、教学活动的实效、教学语言的规范以及教具学具的再利用等要素进行阐述。如何通过细节的把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学具要“发挥余热”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学具发挥着从形象走向抽象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学具。对教学器具实行“召回制”,让学生能经常“再见”,使之不再“昙花一现”,而能在课外为学生所用,长时间地为学生弥补知识、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发展知识,发挥“余热”,从而提升教学材料的使用价值,避免教学“资产”的流失。如在教学《克和千克》后,教师可以把重量为1千克的沙袋、500克的盐袋、1克的米袋等材料,放在教室的数学角,让学生天天去“玩弄”,掂一掂,比一比。教学长度单位后,把1米、1分米、1厘米的纸条贴在数学角的墙上,让学生天天去看一看、比一比,并能用这些长度留下的表象去估一估其他物体的长度。在多次操作活动中,学生对这些抽象的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印象,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深刻。

选材要“不拘一格”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体系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在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上,以螺旋式的方式加以编写,这在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新增的内容,它体现了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同时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也安排了相似的知识点,只不过要求稍高一点,这是教材螺旋编排的一大特色。但对学生来说,这块知识又不是初次接触,在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像这种类似于“用3个数字写出所有的两位数”的习题及试题已经频繁出现,并且学生通过训练大部分都已掌握了。如果我们教师就教材内容把它放下去让学生学,这肯定不符合学生实际,因为太简单。这时,我们教师就要以审视的眼光质疑教材,这样的编排合理吗?难道我们就教材而教“教材”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对教材作出相应的重组与优化,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材料,达到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实现教师对教材的重构与超越。

活动要“讲究实效”

在学习了统计之后的练习课上,笔者为了能把统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统计走进学生的生活,于是就创设了“选数学课代表”这一情境:①推荐了8名候选人,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②发给学生选票(白纸),让学生把自己选的课代表名字写在纸上。③选一名学生计票,一名学生唱票,两名学生监票,同时问全体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票,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画正字法”。(因为他们上节课刚学,脑子里正热乎着呢)④通过比较票数,选出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用时约25分钟,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非常热闹,气氛活跃。

在教学第二轮时,笔者有所反思:这个设计看似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实则“浪费时间”。在学习统计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数据的方法,特别是画正字法,既然是学生都已掌握的方法,何必要花上半节课的时间去计票。这个环节的设计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没有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提升和反思,课的思维深度不够,课堂效率低下。

为此,笔者在第二轮教学时调整了方案:①推荐了8名候选人,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②让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③反馈,让学生说出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做记号、画“正”、举手等,笔者问学生:你们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学生纷纷说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简便。④教师每说一个候选人,学生举手投票,通过清点人数收集数据,完成统计表。⑤通过比较票数,选出数学课代表。这样,第二轮教学只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课堂效果却比以往增加了,在统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灵活地收集数据,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动手操作,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锻炼头脑,离开了数学思维的动手操作是非数学活动。一堂好的数学课,它的活动不会流于形式,不会是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而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人启迪、引人思考、感悟的生成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语言要“适度规范”

在教学《排列组合》一课时,笔者在安排3个学生彼此握手和用3个数字摆成两位数后提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握手时3个人彼此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问题一抛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握手时1和2握,与2和1握是一样的。”“握手不用交换,摆数字要交换位置,比如12换一下就变成21,握手换了还是这两个人,不能换。”当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握手是没顺序的,摆数字是有顺序的”后,其他同学纷纷附和:“對对对,一个有顺序,一个没顺序。”

对于学生的反馈,笔者直觉地感到学生理解了两者(组合与排列)之间的区别。考虑到本节课又不适合向二年级学生揭示“排列”“组合”的名称,于是笔者就以学生的原话“握手是没顺序的,摆数字是有顺序的”进行小结。如果在学生不规范的表达后,笔者能以“摆数是要考虑先后的,握手是不用考虑先后的,你握我的手和我握你的手是同样的,但他们在握手和摆数时都是有顺序的”这样的语言进行小结,那么学生对“排列、组合”的感悟会更深刻,也不会使“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方法遇到冲突。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教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数学课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有趣的数学课
讨厌的理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网红”数学课
不计算比大小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