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钻石型读者

2020-04-10边建松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和氏璧廉颇秦王

边建松

英国诗哲柯勒律治睿智地将读者划分为四种:

①海绵型:读什么吸收什么,随后又几乎原封不动地吐出来,而且弄脏了原来的思想。

②磨砂玻璃型:什么都留不下,只满足于把书翻完,为的是消磨时间。

③过滤袋型:只把阅读过程中的渣滓留下了。

④钻石型:不光自己读书受益,还使别人也受益。

前三类读者,都不是善于阅读的读者。而钻石型读者,善于与文章对话,从文章中汲取养料,然后滋养其他人。很多人都想成为一个钻石型读者,可是不明其理。下面我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做一个钻石型读者。

钻石型读者会“积累与梳理”语文里的知识。语文里的知识,不只是语言知识,还包括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比如:文章里的字词句篇章就是语言知识;古代官职就属于文化常识;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生活常识。这些知识,似乎是“死”的,就在那里,似乎只需要记记背背就可以,而语文水平就体现在记得牢还是记不牢。这样理解的人,不是钻石型读者,而是海绵型读者。确实,字必须要写准确,词义必须要掌握,句式也要巩固,这是必须的。但这样做,还不是真正与文本对话的钻石型读者。钻石型读者,在记牢之外,还必须有“发现的眼光”。比如蔺相如的故事,是围绕一块“和氏璧”展开的,大家也都知道和氏璧与一个叫卞和的人有关,止于此就是海绵型读者。但是,恐怕很少有读者会想到:这块璧为什么叫“和氏璧”而不叫“卞氏璧”?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找资料,会发现古代“姓”和“氏”的秘密,即“姓”和“氏”是用来区分男女、区分贵贱、区分婚姻的,之所以叫“和氏璧”,是因为卞和是没落贵族,地位不高,若他地位高,也不会叫“卞氏璧”,而是叫“卞姓璧”。与此相关的知识还有:廉颇蔺相如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何又叫“将相和”?沿着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从“将相”这两个字去窥见古代官爵的层级和特点。

钻石型读者会进行“概括与推理”的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核心,而概括与推理是理解的核心。一般我们都会用一句话概括一个故事的梗概,比如“完璧归赵”;或者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特征,如蔺相如是“智勇双全”的人。这样的概括虽然比较粗疏,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大差错。下面这段文字,大家能够精确概括内容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概括为“缪贤介绍蔺相如”。但这样的概括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只看到本段文字而没有关联整篇文章。大家若关联整篇文章,就不会简单地如此概括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以蔺相如为主线串联起来的,比如“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就不会以缪贤为主语而应以蔺相如为主语来概括,所以应该是“蔺相如的出场”。这样的概括更加精致。又如推理,很多读者都不能从文句中发现事情发展的蛛丝马迹,找到分析的关键点。比如: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蔺相如“不肯与会”的原因,除了简单地说“以国事为重,看轻个人恩怨”之外,其实“智勇双全”的蔺相如老早就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即从廉颇的话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躲避,而不能和他去讲理。廉颇的话里暴露出自身的思维弱点和性格弱点,他将“攻城野战”与“口舌”对立起来,认可打仗获胜的勇力因素而看不到口舌获胜的智慧因素,这是不能全面看问题的表现;他认为蔺相如“素贱人”而现在“位居我上”,这是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己“羞”,所以要“辱”,这样的因果推论不能正确地认知问题。能够从文章中找到揭开疑惑的钥匙,那就是钻石型读者。

钻石型读者会“鉴赏与评价”文章的妙处。只有懂得文章的妙处,读者的收获才会更大。如果说理解是判断文章“是什么”、是读懂文章内容,那么鉴赏就是判断文章“好不好”、是读懂内容是如何表达的。鉴赏和评价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内容表达得如何进行赏析。比如上面“蔺相如的出场”,为什么要用缪贤来介绍而不是直接就把蔺相如的事迹摆出来?这里司马迁是采取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写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写可以吗?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样写使得情节起伏,读来紧张有趣,而蔺相如的事迹有了一个见证者,显得更有说服力,也让读者充满期待,想看看这个人在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不仅如此,钻石型读者还会通过文章学习“交流与表达”。比如刚才我们提到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躲避。这产生了一个结果:舍人欲离开。面对这种情况,蔺相如怎么办?他说了下面一段话: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劝说大家留下来。说理是为了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硬碰硬说“我不怕”,而是绕了一个弯子,先避开矛盾的焦点,用比较式疑问让大家思考廉颇与秦王谁更厉害。舍人都说秦王更厉害。有了这样一个认识,蔺相如就说自己不怕秦王,自然更不怕比秦王弱的廉颇。这里明是比较,暗是缓解矛盾焦点。缓解矛盾后,就开始心平气和地说理,也能为大家所接受。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学习到了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的爱国情怀,也学习到了他善用言辞的交流方式。

这里强调一下,很多人读文章的时候,往往是“只到理解为止”或者是“只到鉴赏为止”,这是不恰当的。我们学习语言,关键是要运用语言,要会用。像刚才蔺相如劝说舍人的表达,遇到矛盾的时候先缓解再说理,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而比较式疑問是一种让敌对方开口的好方式。只有深入语言,进入语言运用的具体细节,才能有更好的收获。比如《荷塘月色》描写荷花的一个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我们若细分两句,前一句是侧重于单个的,后一句是侧重于群体的,模仿描写校园一角时,就可以写出如下的句子:“踞于校园中的教学大楼极像一个巨大的‘凸字,又像屹立于群山之中的主峰。”

最后,钻石型读者会通过阅读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维与人格”。在刚才学习蔺相如对待廉颇和劝说舍人的分析里,大家肯定会留下一个印象: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所言不虚。对那样一个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廉颇,蔺相如处理得很恰当,不激化矛盾;当廉颇负荆请罪时,他也没有再和廉颇说理,因为事情已解决,何必再提而发生不愉快。这样的心胸坦荡,是伟大人格的体现。读书到此层次,就会像王阳明一般发出感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猜你喜欢

和氏璧廉颇秦王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美玉和氏璧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食客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