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农村“两不愁三保障”测度评价研究

2020-04-10姚敏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重庆市

姚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减贫脱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当前我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脱贫减贫的难度加大。本文运用ELES模型实证得到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基本消费需求,发现重庆农村居民“两不愁”已基本达成,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最后构建了重庆农村“两不愁三保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健康扶贫,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住房扶贫,保障住房安全。

关键词   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ELES模型;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4.015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工作,长期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扶贫计划,使得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下降至2018年的1 660万人,累计约7.6亿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8年的1.4%,年均下降2.34%[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贫困群众基本不愁吃、不愁穿,上学难、看病难、住房不安全等问题也逐步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成为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的拦路虎。因此,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前政府扶贫工作的核心。

1 重庆农村贫困现状

从表1看来,重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扶贫重点区县,除已初步整体脱贫的万州区、黔江区、丰都县、武隆区、秀山县,仍然有大量贫困人口聚集在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工作难度大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

2 基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分析“两不愁三保障”

2.1 数据与模型选择

从居民的生活性消费结构视角出发,可以较为全面、直观地反映出居民享受到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水平。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本文运用2011年到2018年《重庆调查年鉴》[3]的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重点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测度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

1973年经济学家C.liuch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到了扩展线性系统支出模型。而ELES模型是目前能够较为理想测度居民基本需求支出的模型。基本需求支出是维持一个农村家庭正常运转的最低消费支出水平。因此,本文选择ELES模型测算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进而动态分析农村居民的“两不愁三保障”。

2.2 重庆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分析

表2是通过ELES模型求出了2010—2017年的重庆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支出。表3是根据2010—2017年的《重庆调查年鉴》整理得到的重庆农村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情况。表4是2010—2017年重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本文把ELES模型计算出的各年基本消费需求作为农村居民的贫困线,可以看出其远高于重庆市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但是其与农村特困居民保障标准和低收入组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也比较接近,证明利用ELES模型计算出的贫困线是比较合理的。

动态分析表2、表3,发现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显著下降,衣着支出也实现成倍的增长,说明农村居民不愁吃穿已经达成。然而,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在大幅增加,2017年农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额达1 792元,是2010年的8.8倍,超过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住房消费支出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但目前农村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较大,建房资金紧张,使得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同样,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也大幅增加,会挤掉居民用于其他必要的消费支出。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农村贫困家庭负担不起孩子上学的费用,如负担不起昂贵的幼儿园费用,严重的会导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少年失学辍学。可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现象在农村居民中还存在不少。

3 重庆农村“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

要实现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进一步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已有的脱贫成果。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4],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探索构建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的长效机制。

3.1 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

着力抓好产业发展,深度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着力抓好就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着力抓好消费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农产品、旅游产品、劳务服务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2 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

要持续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科学合理布局贫困农村地区学校的区位,避免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学生上学困难甚至辍学。要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基础,持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要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加快推进落地十二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有效防止学生因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切实长远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3.3 进一步加强健康扶贫,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摆脱贫困的前提。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及提高报销比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看病贵”的难题。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建设贫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让基层群众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改善贫困农村地区居民“看病难”的难题。建立健全贫困农村地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更多的优秀医生到基层去服务,力求在贫困农村地区建设一支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3.4 进一步加强住房扶贫,保障住房安全

住房是农村居民的第一需求,需制定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措施。对于自筹资金确有困难的贫困户,可以加大政府补助力度,提高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补助标准,避免贫困户举债建房。对于老弱病残、五保户等完全依靠政府兜底和救助的特困户,可以在各个乡镇之间建立敬老院集中供养。对于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搬迁的确会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也应重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发展环境,有效满足农村困难居民住房基本需求且保障住房安全,创造稳定脱贫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張伟清.内蒙古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 重庆统计局.重庆调查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4] 钱建超.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J].当代党员,2019(10):16-17.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重庆市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地方性法规文本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