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重点与前沿分析

2020-04-10任云英

关键词:基础设施文献领域

王 婷,任云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 GI)作为一种自然生命支撑系统[1],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组成,包括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如生态保护区、湿地、森林、绿道、雨水花园等,在城市和地区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一种综合的、战略性的绿色空间网络。GI的规划建设代表了以社会和美学为导向的绿色空间规划和生态规划的进步,更是解决当前全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频发、动植物灭绝加速、空气污染严重等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和总结绿色基础设施相关中英文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等,为我国学者更深入地研究绿色基础设施及对其研究趋势的把握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地分析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重点及前沿,本文分别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包含 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等数据库)为英文文献来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中文文献来源。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取“green infrastructure”作为标题(title),文献时间跨度为1994—2020年3月,进行检索,剔除非相关论文后,得到947篇英文文献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在CNKI数据库中,运用高级检索功能,选取“绿色基础设施”为主题(theme),叠加(and)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检索,文献起始时间为2004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文献包含期刊文献、会议论文、硕博士论文等,除去外文文献及会议通知等,得到相关论文400篇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陈超美等[2]将引文分析理论与共被引分析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展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用于探测和分析学科研究重点及热点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其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学科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本研究将所得到的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及CNKI文献分别导入CiteSpace中,分别进行除重处理后,通过调整相关参数,绘制出作者及机构合作分析图、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和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图等图谱。

二、结果与分析

(一)构建基于可视化的GI英文文献数据知识图谱

1. 文献量基础统计分析

根据“green infrastructure”主题相关文章发表情况,可将这一时期英文文献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分为3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1994—2008年,此时人们对GI的关注度很低,相关研究也较少,发文量基本每年少于10篇,但也出现了像Promoting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in Urban Areas U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iterature Review[3]这样的经典文章,为之后GI的研究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②第二阶段为2009—2014年,这一阶段随着人口膨胀、全球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全世界的学者也越来越关注GI领域的研究,相关文章发表量有较快增长,结果表明GI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4]、支持生态系统服务[5]、保护生物多样性[6]、治理和管理雨洪[7]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并且研究领域向林业、农业等扩展。③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今,GI作为一种主动的生态优先“生命支撑系统”,在应对环境、气候问题等方面表现突出,受到大批学者高度关注,以GI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从论文的内容上看,第三阶段有大量文章继续关注GI在解决和缓解环境、气候问题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缓解城市高温、调节微气候等。但是此阶段又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之前学者更关注GI网络如何规划、如何构建,且研究尺度多偏向于大尺度;而近几年,学者更加注重探索GI各方面效益(经济、社会等),如GI如何影响公寓的价格和处理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在GI规划建设中如何使多方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共赢,如怎样提高公众参与度、协调开发商与居民间的利益等。并且此阶段有许多学者在GI研究热潮中,逐渐冷静下来,进行了一些“冷”思考,如构建GI的成本、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能达到的作用等,表明世界对GI相关研究日趋成熟(见图1)。

从文献发表来源来看,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Sustainability、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三者发文量在笔者检索到的英文文献中均超过4%。且这3个期刊分别为生态和环境科学领域,农林科学领域,景观、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核心期刊,表明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景观和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植物学等领域。其次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Sustainable Water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Civil Engineer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 表明GI在城市水环境、工程和管理等方面也有较多研究。通过对文献共被引量最高的期刊进行分析(见图2),发现有3个期刊具有紫色外圈,代表其中介中心性超过0.1,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分别为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中介中心性0.23,下同 )、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0.17)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0.13),其中被引量最多的期刊是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再次表明了其在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见图2)。

2. 发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笔者通过CiteSpace对WOS文献以author为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可视化网络图谱(见图3),其中形成3个较大聚类和若干小聚类,聚类表明他们之间有合作关系。在发文量排前10的作者中,有5位处于最大的聚类中,分别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Stephan Pauleit和Rieke Hansen、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教授Anton Stahl Olafsson和Maja Steen Moller、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Erik Andersson,这些学者之间合作密切,发表多篇合作文章[8-10],为GI领域相关研究做出重要建树,是GI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有多功能GI的规划构建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发文量排在第一的是Stephan Pauleit,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并探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11-12],并且还关注利益相关者在GI规划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如公众参与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附加价值[13],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力。另外一个较大聚类由来自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Per Angelstam和Marine Elbakidze、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Michael Manton组成,研究方向偏林学和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森林保育与管理、生态基础设施、GI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尺度景观恢复与管理等[14-17]。此外,意大利巴里阿尔多莫罗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系的学者Raffaele Lafortezza发表文献数量也较多,研究领域涉及持续城市化问题、人类健康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适应气候变化的弹性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等[18-20],其中重点关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人类福祉和韧性,以及城市化对老人及儿童的影响。在如今全球疫情蔓延的态势下,这个视角和研究给人以莫大的启示与反思[21-22]。

在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网络图(见图4)中可以发现,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发文量最高,达到22篇,证明其在GI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其并没有和其他机构形成合作网络。其他两个较大节点分别为哥本哈根大学(Univ Copenhagen)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 Univ Munich)。其中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典农业科学大学(Swedish Univ AgriSci)、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赫尔辛基大学(Univ Helsinki)形成合作网络,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Univ)、伊利诺伊大学(Univ Illinois)、西北大学(North West Univ)、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 Technol)等形成合作网络。通过分析发现节点较大的GI研究机构的分布及合作,与GI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所在机构有很大的重合性,如哥本哈根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如Olafsson、Pauleit等,都有很多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图4中还有一个合作网络值得注意,为利物浦大学(Univ Liverpool)、曼彻斯特大学(Univ Manchester)、西英格兰大学(Univ West England)组成的聚类,代表了英国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有着较强的研究实力,但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交流较少。通过对发文国家进行分析,英国是发文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第三则是中国。但是在图4中,我国研究机构所处节点非常小,有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等,但都未和其他国家机构有较多合作,证明我国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上有一定差距。

3. 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共被引情况可以反映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重点,利用CiteSpace以reference为条件进行分析,生成文献共被引网络结构图(见图5)。可以发现,被引频次最高的是Hansen等[10]于2014年发表的From Multifunctionality to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ultifunctionality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for Urban Areas,被引量高达53次,是GI领域具有标杆性的文章。另外,图5上有3个节点外圈为紫色,代表其中介中心性高于0.1,在GI领域有较强的中心性和标志性。中心性最高的为Bowler等[23]于2010年在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上发表的Urban Greening to Cool Towns and C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通过分析植物、公园和屋顶绿化等GI手段对降低气温的作用,探讨城市绿地的丰富度、分布和绿化类型的重要性,以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其次为2013年Lafortezza等[24]在Iforest-Biogeosciences & Forestr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Tool to Support Spatial Planning in European Urban Regions,里面提出利用景观生态学,将景观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其中单个组成部分通过多种生态系统和景观要素相互作用,有助于创建绿色基础设施,另外还重点论述了人类健康福祉与绿色基础设施间的关系,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还有Ahern[25]于2011年发表的From Fail-Safe to Safe-To-Fail: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探讨了增加城市可持续性和城市韧性的策略,以及Pauleit等[12]发表的文章Multifunc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to Promote Ec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City中提出GI是连接生态与空间规划的桥梁,探讨了GI的多功能性、连通性、整合性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论证。以上文章都在GI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是GI研究的核心文献,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将共被引网络按照关键词进行聚类(见图6),得到了9个关键词聚类(见表1),共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是对共被引密切关联的文献群提取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有利于了解高度相关文献群的内在关系,以掌握GI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根据聚类的内在关系可将其分为3类:①第1类是GI调节功能,包括聚类0、1、2和3,是近年来GI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有生态系统服务、雨洪调节、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更加关注GI在某一领域的调节功能。②第2类是GI多学科合作,包括聚类4、5和8,是GI研究的趋势。近几年的共被引文献中,学科交叉的文章引用量快速增加,GI与社会学、林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多有交叉研究,如GI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GI与人类健康福祉的关系等,也更加关注对GI各功能的量化研究,如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方法和模型推理等[26]。③第3类是GI规划方法,包括聚类6、7,是GI研究的基础,开始时间较早,形成较为完整的框架,共被引频次高,是GI研究的重点。

表1 共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分类表

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最重要、最精简的概括,通过对所得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充分体现当前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方向。笔者对关键词以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分别进行排名(见表2~3)。分析得出,出现频次最高的是green infrastructure,对其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①2013年之前,学者们更关注GI网络规划建设及评价本身,如GI的概念与内涵[27]、构建多功能性GI网络框架[28]、建立GI评价方法与体系[29]。②2013年之后,对GI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利用评价模型对GI不同功能进行量化的研究增多,具体表现在GI在城市雨洪调节[7]、生物多样性保护[30-31]、土地利用[32]、气候调节[33-34]、增强城市弹性[26]等方面。出现频次排名第二的是ecosystem service,同时它的中心性也是最高的,代表这个方向是GI领域研究的重点和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收益和福祉,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而绿色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存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价值,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35],其中供给、调节、支持服务都已有较多研究[36-37]。但文化服务功能由于其无形性难以量化评估,所涉及研究较少[38]。climate change的中心性排第二,GI是解决和改善气候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39],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GI可通过调节区域水文情况,调控城市雨洪,缓解气候变化引起的暴雨、洪涝等;②GI可帮助城市地区实现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3,40];③GI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土壤固碳,增加碳汇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41]。另外city、management和biodiversity,都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GI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GI某一方面功能的管理,主要涉及城市水管理[42]、生态系统服务管理[43]、生物多样性管理[44]等。另一类是利益相关者对GI的管理,涉及开发者和使用者,包括政府、设计师、开发商和居民等。例如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简称GSI)的实施中,居民意愿对GSI的做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5-46]。在美国华盛顿州绿道建设项目中,私人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与协调起到了关键作用[47]。GI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其一,通过扩大GI的面积及连通性,为动物提供更多更适宜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47-50];其二,保护和修复植被多样性,在GI规划中增加绿色植物的种植面积,可创造多种效益[51]。

表2 关键词频次排名

表3 关键词中心性排名

从近5年的文章主题来看,只关注单一方面的GI研究减少,对两个及以上功能的叠加研究大幅增加,如利用GI在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过GI减少城市洪水-水流管理的生态系统服务方法,在GI规划中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等,表明多种功能叠加的研究是未来GI领域研究的热点及趋势。

(二)构建基于可视化的GI中文文献数据知识图谱

1. 文献量基础统计分析

相较于国外1994年就有学者发表英文GI相关论文,我国在此方面研究始于2004年张秋明在《国土资源情报》上发表的《绿色基础设施》一文,文章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作用和好处及绿色基础设施7原则[52]。随后的2004—2008年,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题的文献呈缓慢增长趋势,论文类型多以对国外GI的学习和借鉴为主,如沈清基[53]的《〈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从2008年开始,我国关于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及发文量呈较快增长,其中从2012年到2013年发文量激增(见图7),从28篇增加到67篇,研究重点集中在借鉴国外GI规划相关经验,探索GI在我国绿地系统规划、雨洪管理、屋顶绿化、水系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涌现出一批优秀学者,如王云才、李雄、张云路、裴丹等。2014—2019年,我国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题的文章发表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至今,每年发文量均超100篇,表明GI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和生态低碳城市,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从文献分布期刊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园林》的发文量最多,为42篇,其次是《风景园林》35篇,再次为《建筑与文化》19篇。《国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等规划类期刊发文量也较多(见图8)。另外《现代园艺》《生态学报》《中国城市林业》等也是GI相关研究文章刊发较为集中的期刊。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为我国园林与景观领域期刊,其次为城市规划领域期刊。目前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同样主要集中于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城市环境、生态学、建筑学等领域。

2. 发文作者及其机构分析

笔者利用CiteSpace对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选择作者及其所在机构为分析对象,得出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发文作者及其机构聚类图谱(见图9)。可以看出图9分布有6个较大聚类,分别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发文量位居第一,为42篇,其次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6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均有超过15篇的发文量。另外从图9还可以看出,我国在GI领域的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基本都为独立的聚类,少有交叉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各机构学者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GI在我国的研究发展。

从作者发文量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的张云路、张炜和同济大学的付喜娥列第一,发文量均为6篇。张云路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基于GI的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54-57],并以漠河北极村为例探讨了寒冷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法[58-59]。同机构的张炜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重点介绍了美国GI规划建设政策及实践研究[60-63],并且探索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64-65]。付喜娥是我国最早研究绿色基础设施的学者之一,发表了较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研究方向主要为GI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等热点领域[66-69],其与吴伟合作发表的综述文章《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概念及其研究综述》[70]被引量高达261次。发文量第二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远翔,发文量为4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服务评估模型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斑块的识别[71-73],并且还关注绿色基础设施的教学[74]。随后是王云才、李峻峰、戴菲、栾博和谢于松等学者,发文量为3篇。其中同济大学的王云才是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领域较早开展研究、成果较多的重要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GI在雨洪调控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应用等[75-77],对我国GI的研究探索做出很大贡献。合肥工业大学的李峻峰主要研究方向为GI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设计及GIS在GI中的应用等[78-79]。华中科技大学的戴菲关注绿色基础设施对大气污染改善的作用及规划构建[80-82]。北京大学的栾博则更关注于绿色基础设施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83-84]。四川大学的谢于松以川渝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及评价[85-86]。综上所述,我国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学者集中于农林类院校和建筑景观专业较强的综合类院校。较早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学者付喜娥、王云才、张云路等都成为我国GI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在该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后起之秀如李峻峰、谢于松等,则更注重软件模型等方法的应用和用GI具体解决中国本土突出问题。

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凝练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及关注领域。对GI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词频分析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从中可以观察到GI研究热点及前沿。通过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频率设为TOP50,得到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见图10)。图10共分析出31个节点,其中最核心的节点为绿色基础设施,出现频次高达415次,随后为风景园林、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生态系统服务、低影响开发、可持续发展、规划、灰色基础设施、景观规划/设计等关键词。其中风景园林和雨洪管理的节点外圈为紫色,代表此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得到相关领域的高关注度。从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来看,有5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高于0.1,分别为绿色基础设施(0.36)、海绵城市(0.20)[87-89]、风景园林(0.42)[90-93]、雨洪管理(0.25)[94-97]、生态系统服务(0.19)[65,98],表明它们是GI领域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

从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示意图(见图11)可以得出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我国GI研究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2010年,出现最早的是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对其的研究集中于1990—2008年,是当时我国GI研究的重点和核心。其次为风景园林这一关键词,从2008年起数量激增,成为GI研究的又一个热点领域。“规划”[99]和“城市河道”[100-101]关键词在2009年开始凸显,代表规划领域也开始对GI展开大规模研究,并且关注GI在城市河道及水体的整治及景观规划、绿道的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第二阶段从2011—2015年,GI的研究方向向生态学领域扩展,同时大批学者通过借鉴和学习美国GI规划建设的经验[102-103],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方法策略,为我国GI研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为2018—2020年,研究重点继续偏重在生态学领域,“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文明”[104]等关键词都成为凸显词汇。“生态保护”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也是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的体现。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 论

1. GI英文文献研究进展与特点

1)GI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应用领域,GI的发展是多学科共同促进的。国际上研究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网络体系,既有研究重点领域的分布关系,也存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共被引关系。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领域从景观规划、林学、生态学等GI研究传统领域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物科学等学科,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

2)GI研究热点不再仅关注GI构建理论和方法框架的研究,而是更多关注于GI如何应对解决当前城市环境问题,并且注重量化与模型研究,如利用GIS(Geo-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 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等技术手段和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直接指导实践,使其更具科学性。并且国外积极开展GI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绩效研究。

3)GI的管理制度日臻完善。GI由于规划涉及的内容繁杂,其管理本身具有复杂性。GI管理不仅依靠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私人团体、非营利性组织和公民等同样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将公众、政客和管理者的利益诉求结合考虑,能更迅速及平稳地推动GI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维护。GI的公众参与是决定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以鼓励公众和私人利益者发起GI建设,掌握更多的自主权,确保GI建设中的民主和公平。

4)研究GI的学者、机构间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国外GI研究开始较早,涌现出多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如Stephan Pauleit 、Lafortezza Raffaele等,都开创性地发表了多篇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学者间和各高校、研究机构间合作密切,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2. GI中文文献研究进展与特点

相比于英文文献GI研究,中文GI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等方面都和国际上有一定差距。在研究领域方面,中文GI研究仍只集中在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等领域,环境科学、水文科学等方面有少量涉猎,总体上研究方向单一。这不仅阻碍了我国GI在人类健康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而且在量化及模型研究等方面缺少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此外,在国内的GI研究中,多以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为主导,人文学科介入较少,而GI作为功能复合的绿色空间网络,涉及到生物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收益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不仅是简单的规划和工程。在研究热点与前沿方面,国内有关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等研究最多。在目前全球暴雨、洪涝等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大力推广GI在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措施中的应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国对于GI的生态服务功能等国外的热点前沿研究较少涉及,国外关于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空气调节、土壤支撑、生境支撑等方面已颇有建树,而我国除了对水文调节方面研究较多外,其他领域还和国外有较大差距。

(二)对我国GI研究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问题,GI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结合上文对中英文文献GI研究重点及热点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GI研究的4点启示。

1)加强学者、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国内研究GI的学者以及各机构间合作少,虽然我国GI领域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影响力却很低,且与其他国家和机构合作甚少,不利于我国GI未来的研究发展。应该多和高水平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特别是与欧美等具有扎实研究基础的国家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GI研究水平。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问题和发展诉求进行研究。

2)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间合作。我国GI研究多集中在工程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缺少和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合作,特别是和经济学、社会学的结合。随着大众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关注越来越多,GI在休闲、旅游、健身等空间的应用研究大幅增多,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大众更加关注GI对人类福祉及公共健康的重要意义,学者们对GI在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也突增。

3)研究重点应从GI的规划设计向量化研究、GI综合绩效评估、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扩展:①充分利用大数据、GIS等定量化研究手段,为GI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②加强GI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育、土地恢复、水文管理、人类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③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探索本土化的GI管理机制,在GI建设初期,充分听取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在GI建设后期,应逐步完善法制保障和约束机制,对相关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在GI建成维护时要充分调动民众和非营利性团体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GI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4)未来应加强关注和探索的领域有人类健康福祉,尤其是针对我国特有的环境心理及人群等。例如,为老龄人群和慢性病人提供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生活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在缓解旱涝灾害、建设低碳城市和增加碳汇、调节雾霾及高温等气候问题方面;鼓励公众参与,在建设时强调居民的话语权,建成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维护,都要有使用者的参与才能长久。

由于CiteSpace支持的数据来源有限,所以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涵盖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且经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和会议论文集,所收录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科研究水平和最新动态[105],CNKI则是涵盖最广的中文数据库,可以反映我国GI的现有研究水平。

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相较国外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且发展空间广阔,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GI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可为未来中国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文献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