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看到的只是她的“面具”

2020-04-09郭嘉瑞刘文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荣格弗洛伊德潜意识

郭嘉瑞 刘文涛

摘  要:“人格面具(Persona)”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Prototype)。原型有四种最为突出: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阴影。其中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或阴性基质)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阴影(或阴暗自我)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荣格在《原始意向和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

一、绪论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仓央嘉措曾这样问到。我们为了融入大多数人,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特殊”,每个人都戴着一张“人格面具”。当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与主流相违背时,更多的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真实的个性,然后带上面具活着。在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的一生始终带着面具度过,小说序言中就描写了主人公的三张照片, 展现了主人公的幼年、学生和青年三个时期, 但大家对这三张照片的评价却令人咋舌,“从没看到过哪个孩子的表情有如此诡异”、“从没有看到过如此怪异的英俊青年”、“从没有见到过像他这样诡异的脸”。叶藏從小就很能“读得懂空气”,他知道怎么做可以讨大家开心,为了讨大家开心,他可以一直做那个“跳梁小丑”。在浴袍里穿毛衣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看似小孩的哗众取宠其实是他为了迎合外界而假装出来的。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

弗洛伊德最出名的学生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一位瑞士心理医生,精神病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视他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并将他当作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他们在维持了七年的师徒关系之后,荣格引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预言性的对弗洛伊德写道:“如果永远做个弟子,这是对老师不好的回报”一年之后荣格和他的老师分道扬镳,并最终成为精神分析运动的领袖之一。

荣格对弗洛伊德关于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方面的不满主要来自他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和人格结构理论见解上的差异。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所有人类行为包括梦境本质上都是跟性欲有关的,因为它们被个体的性能量即“力比多”驱使。弗洛伊德在解释梦境时,都要和性联系起来,把大多数梦境和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结合在一起,荣格不赞成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假设,即性欲的内驱力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能量来源。荣格认为,梦里不仅仅只有有关性的意象。1912年,荣格出版了他的惊世之作《转化的象征》,最终导致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在这部作品中,他提出:梦境中既包括性意象,也包括神话意象。他的新观点导致他在后来的五年间被逐出在精神分析学团体。但在此期间他创立了一套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这也成为他对心理学和文学批评做出的最大贡献。

每天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迎合别人而活一辈子,叶藏不累么?他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甚至有人怀疑他神智不清,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叶藏其实是最聪明的,他从小目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虚伪,他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道理。所以,当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他向父亲要了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的狮子面具,因为他知道父亲希望送自己这个作为礼物,他这么做便可以讨父亲的欢心。即便是最亲的家人,也要相互隐瞒欺骗至此,更何况与他人交往。再加上叶藏生性敏感,在这炎凉的世态下,他知道想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抛弃作为一个人的资格,带上和世人一样的虚伪的面具。我们生活在社会里,这就注定我们要或多或少的迎合他人去生活。

在建立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荣格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存在,并且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假说,但他反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内容的分析。对荣格来说,人类精神包含三个部分,即个体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个人意识或清醒状态是指我们在任何特定时刻感知到的形象或想法。就好像幻灯片放映,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新出现的情景都是一页新的幻灯片。当我们浏览新的幻灯片时,之前的幻灯片就从我们的个人意识中消除,因为个人意识不能保留任何信息。尽管这些被消除的幻灯片被个人意识忘记了,但它们可以被个人的无意识储存或者说记住。荣格提出所有的意识起源于个人意识。因为每个人的由一幕幕场景组成的幻灯片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个人无意识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人类精神的深处,被人类意识所封住的是着荣格人格结构理论的第三部分:集体无意识。这部分人格结构包含着整个人类种族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印象。依照荣格的理论,全世界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一些特定的神话或故事,不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并欣赏着同样的故事,而是因为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深处有着人类对自己过去的种族记忆。这些记忆以原型的形式存在,原型即不断被重复的人类活动的图式和图像,比如出生,死亡,复兴,四季更迭,母性,这些在我们的梦想、宗教信仰、或想象中呈现。原型不是即成的观点,而是某种倾向,使我们遭遇一定刺激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此外,他们具有基因遗传性(一种精神上的,非生物基因的遗传性),构成一种全人类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原型体现了无数我们祖先的典型经验,是许多同类型经验的在精神层面上的残留,是我们祖先历史中那些被重复了无数次的悲欢。当这些情节模式,意象,或人物类型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时,就会激起读者深厚的感情,因为它们唤醒了储藏在读者集体无意识里的印象,从而产生读者最初无法控制的感情。

三、阴影的爆发

“人格面具”和“阴影”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其关于人的潜意识理论中提出的两个原型。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长期戴着人格面具,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最终无法平衡的内外压力就会爆发,理论上将这个过程称为阴影的发作。正如《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在经常遭到辛得雷毒打后,他逐渐变得麻木,装的不在乎,装作自己没有自尊,然而仇恨的种子却早已悄悄埋下。最后导致希斯克里夫变成一个惨无人道的复仇者的正是他爆发的阴影。大多数时候我们变得麻木,并不是真正的心态上变得“佛系”,而是我们开始假装不在乎,面具之下我们默默承受,等到阴影爆发却已无济于事。这样看来,也难怪叶藏二十多岁却满头白发被人误认为四十有余。

“人格阴影”这是人类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人类就形成不道德感、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荣格说,他的“阴影”是个水的世界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的无边之域,没有任何内外,谁要是潜入这“阴影”,那么这一“精神的世界会放出它那黑暗洞穴的一切凶禽猛兽,可见‘阴影有着实体性、无时空性和骚动不安的特点;荣格认为,他的“阴影”没有好坏之分,阴影是“对我们意识心灵永远存在且具有破坏性的。阴影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同时影响着这个人与其他同性别的人的关系。他们往往把自己受压抑的暗影冲动强加到别的同性别的人身上,因而与同性别的人之间总处不好。唯有当自我与暗影相互协调和谐时,人才会感到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一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现,无论是《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还是《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整个报复过程,报复的对象都是主人公同性别的任务。戴上面具麻木的活着,还是承受他人的非议放飞自我,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不像文学作品中那么激烈,现实生活中面具戴的久了导致的阴影爆发更多是由自己承受,说的通俗点就是抑郁症。

就像哈姆雷特纠结于生存与毁灭,对他们而言,佩戴面具麻木的活着,和放飞自我显然都不是出路。前者倒是很好理解毕竟舍弃自己的个性一开始都是困难的,但放飞自我为什么也行不通呢,说人言可畏似乎并不能为人所信服。或许我们可以从荣格的集体心理学来考虑。荣格认为在人类进化的长河,一些反复出现的场景或意象以一种精神遗传的方式存在于每个人类的潜意识中,他将这部分潜意识称为集体潜意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的人却可以对某个神话故事产生相同的反应和情感。拿中华民族为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百善孝为先,这些品质深深扎根我们的民族潜意识,最终造就了所谓的社会符合型人格,即我们每个人共同认可的那个“正人君子”的形象。我们心里共同的那个完人形象并不是他人灌输给我们的,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这样看来,当我们的主观取向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时,更多是指我们本体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些想法都来自于我们大脑,我们无法辨别到底那个是对的,我们也不知到底如何抉择才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为此我们迷茫无助,时间久了也就抑郁了。

四、结语

我的一位朋友,一直以来被所谓的“跟风”所困扰。她对我说:我喜欢自己不随波逐流,但讨厌自己为了不随波逐流而显得刻意。当她步入社会,为了迎合他人,不断妥协。但戴上面具的她逐渐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普通,个性被磨平,并为之苦恼。久而久之,阴影爆发,她被抑郁的情绪无声地击溃。大多数自认为乐观的人在听说某人患了抑郁症后,都为不以为然的说一句:像我这么开朗的人不会抑郁的。然后不深不浅地说一句:是你想太多了吧。这样一句不负责任的“安慰”往往会给他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劝别人乐观太容易了,然而你并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在他的人格面具之下可能隐藏更多不为人知的痛处。一年之前我自负地以为:患抑郁症说到底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钻牛角尖,是失败者的体现。一年后的今天我为当初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可笑。既然佩戴面具要以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个性为代价,那么不想向世俗妥协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敬佩。

参考文献

[1]王晶.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形象[J].大众文艺,2019(06):42-43.

[2]王尤迪.世界在镜子中——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悲剧性[J].文教资料,2018(35):3-5.

[3]黄震宇.淺析童话中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以荣格“原型”理论为视角[J].湘潮(下半月),2013(01):95.

[4]段友国.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J].名作欣赏,2012(30):119-120.

[5]史双双.试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解读《蝇王》之主题与人物[D].内蒙古大学,2010.

[6]寇晓玮.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批评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1):36-37.

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荣格弗洛伊德潜意识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