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像理论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人物身份分析

2020-04-09王研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

王研

摘  要:本文从镜像理论视角解读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这个故事围绕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展开,大篇幅讲述的是这个混血家庭中三位主要成员白人母亲玛丽琳,华人父亲詹姆斯和他们最爱的女儿莉迪亚,三人遭受的内心痛苦,还有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以后所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

关键词:《无声告白》;人物身份;镜像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意思是指主体与外界接触时,人们所接触的总是想象中的形象。他将主体从幼儿到成人的发展划分为需要、需求和欲望三个部分,对应人的发展阶段为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领域。当人处于婴儿阶段时脑海里没有对于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无法区别自我与他人,通过他人对世界的描述开始对世界有初步的不完整的认识,通常会把别人对自己的描述想象成真实的自己。随着主体渐渐认识到更多的不连贯性事物时,渐渐地开始迷失了自我,但是随着主体对身体的控制力不断增强,镜像中的主体开始培养自我认知。

一、詹姆斯

詹姆斯的父亲是非法入境美国的,詹姆斯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习惯了忍受欺凌和歧视。由于父母的影响,他一直期望自己能够像白人一样生活。他拒绝吃中餐,从小就养成了吃西餐的习惯。虽然父母都在他学校里工作,但自己却从没在别人面前和父母亲说话。就好像说中文变成了一种耻辱。另外,他拒绝用汉语和父母对话,这样就可以发出纯正的美式口音。为了不被别人揭穿自己父辈非法的移民史,为了融入美国的大环境,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家庭背景,为了掩盖自己家庭的不堪,当老师布置绘制族谱的作业时,他假装忘记了这项作业避免讨论这个话题。詹姆斯在异样的目光下及没有归属感的环境中长大,他最渴望的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社会环境下,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在结婚以后,他对儿子内斯的态度一直很冷漠,因为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努力做个别人眼里的普通人,可无论他做什么,因为种族不同他做的一切都变得不同。

二、玛丽琳

玛丽琳的母亲一直觉得女性就该呆在家相夫教子,她十分热衷教给玛丽琳烹饪,因为这是每一名妻子都必须要会的。但是玛丽琳一直努力摆脱母亲的期待, 渴望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高中时, 她拒绝上家政课,坚持选择了物理和化学。玛丽琳不想走上母亲所期望的那条路,一生碌碌无为。她为了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选择了与詹姆斯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却与她所想的相距甚远,婚姻不被祝福,意外怀孕,没能考上医学院。玛丽琳的梦想还是破碎了。

在当时的父权社会, 女性因性别角色而被赋予的社会身份特别传统和单一,男女性的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这种歧视随处可见。玛丽琳一直在为获得与男性地位平等的女性身份而奋斗, 她要成为一名女医生,正是这种人生目标使她的行为选择与当时的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然而,当她开始一步步成为自己母亲那种传统的女性角色时, 她开始不认同自己的身份,玛丽琳发现社会已经给她贴上了标签, 她存活着的意义,好像就是为了家庭,除了妻子和母亲,她没有拥有其余身份的可能。

三、莉迪亚

母亲的一次离家出走,成了莉迪亚构建虚假身份的契机。因为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开,她偷偷地告诉自己只要母親能回来她就听从母亲所说的每一句话。母亲回来后,她以为是自己的许愿才让母亲回来了,她也决定兑现自己的承诺。母亲让她算术,做物理,她都默默地接受了,因为母亲的意愿是让她当一个女医生,所以这个虚假的身份,很大程度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莉迪亚的父亲帮她构建了另一个虚假身份,他因为自己是华裔,融入不到美国这个大群体里面,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莉迪亚除了上课,还要带着父亲的期望努力变得合群。

除了“小他者”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当时的种族歧视特别严重,本来詹姆斯和玛丽琳这样的跨种族婚姻逗是不被人接受的,就算玛丽琳的母亲也无法接受,她对玛丽琳说你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会后悔的,事实证明她母亲是对的。她结婚之后也感受到了别人的那种异样眼光,而他们的混血孩子就更难融入这样的社会环境。而且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尽管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她们依然还是男性的附属品。玛丽琳一直都想着成为一名女医生,但是她的梦想破灭了,于是莉迪亚就成了她梦想的载体。每一年莉迪亚收到的生日礼物都是听诊器,书之类的东西,虽然她不喜欢物理,但是为了母亲她报了各种补习班,坐在都是男生的班级里,莉迪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可想而知莉迪亚当时的处境是多么艰难。莉迪亚的悲剧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压抑的绝望,令人深思。很多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突发的不可控制的外因 而是生活中一点点细节,一句句话语,父母太多沉重的爱,重重地压垮了莉迪亚。这个故事里,每个人对莉迪亚的死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尽管他们的爱出于稿子,但也是这种好意,抹杀掉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四、结语

在拉康看来,自我要想确立自己的身份,必须要征得“他者”的承认。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每一个人身份的构建都离不开他者的影响,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只要做好这个虚假的自我就可以了呢?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拉康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生活,放弃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因为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单纯靠我们自己改变不了的。我们无法逃离他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让你认清自我,重塑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份。

参考文献:

[1]广佳琳.《无声告白》身份困惑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 2017.

[2]桂子金.《无声告白》中边缘人的身份探寻[J].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4]王芳.注视与超越——《无声告白》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 2017 (03) :81-89.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中真假自体在两代母女关系中的冲突
欲望与救赎——《无声告白》的世界
东方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浅谈英语读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
无言的反抗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