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鲲龙”命名说起

2020-04-08魏晓萌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1期
关键词:鲲龙中国特色

魏晓萌

摘 要: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我国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在科技领域,文化对科技产品名称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调查法先对“鲲龙”名称进行介绍,随后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品命名现状、特别案例及其命名反思进行分析,以表明我国科技产品中国名称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焦点名词;中国特色;科技产品名称

中图分类号:N04;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1.0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our culture,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s selfevident that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m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name of “Kunlong”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vestigation, and then analyses the status quo, special cases and naming reflec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with “Chinese style”.There will be to show the nam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y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cus noun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 name

201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试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飞机研发技术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它为我国向海洋强国进发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也提高了“中国力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说起“鲲龙”大飞机的诞生,除了要提到其自身所包含着的众多的高难度科学技术,我们还应该看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对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含蕴,我们可以试着从其名称进行分析。

一 “鲲龙”的命名

苏新春教授曾在《文化词典词语的收词与释义》一文中说到:“词的语言意义是词作为表达、交际的基本单位所必须赋有的意义,文化义则是对词的文化属性,对词语客观语言义文化环境中的来龙去脉,‘之所以然进行考察的结果。”[1] “鲲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它名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既要带有中国特色,彰显国家荣誉,又要与其自身的功用相契合,“鲲龙”一名便由此而生。

鲲,从鱼,昆声,本义是鱼苗的总称。“鲲”字最早见于《列子·汤问》“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一句中,这里明确指出“鲲”是一种鱼类的名称。我们所熟知的《庄子·逍遥游》一文中也提到了“鲲”的传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除了对“鲲”的类别做出介绍,庄子对“鲲”的特征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其实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鲲”一般指的就是一种代表吉祥的大鱼、蛟龙,鱼的水性特征与“鲲龙”大飞机的水行功用相合。

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为:“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鳞虫之长。”[2]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人尽皆知。它不仅象征着神圣吉祥,也是古代帝王的化身。《礼记·礼运》中提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3] ,表明了古代人们对“龙”的信奉与崇拜。传说龙的职能为“行云布雨”,这使得拥有高超的“飞翔技能”成为它的一大特色。“鲲龙”一名取“龙”的飞翔之意,是对大飞机的本体功用的最好的证明。另外,“龙”的崇高地位也是对“鲲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的一种诠释。

“鲲鹏展翅,蛟龙入海”,“鲲龙”一名的形成,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为我国科技产品命名提供了好的范本,也体现了科学家们对其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命名

(一)“十大科技焦点名词”命名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取得全面进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可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还可以使我国的高科技产品走出国门,步入世界。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给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命名便成了科技工作者们关注的一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家情怀的名字越来越成为科技产品命名的重点。在此,我们选择了由教育部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术语》(《科技术语研究》)杂志社联合发布的2004—2018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十五年以来带有国家文化含蕴的名词做一简单统计,见表1。

表1中加下画线的名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焦点名词。由表1可见,在2004—2018年间,所统计的150个科技焦点名词中共出现了43个凸显中国特色的名词,“中国风”在此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在这43个名词中,与科技产品名称相关的名词共32个(在表1中用加粗字体突出体现,在此不再列述)。除了在这十五年间出现过三次的“蛟龙”号、出现过两次的“天河二号”与“中国天眼”,我国在2004—2018年这十五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使用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来命名的科技产品诞生,只有在2007年的焦点名词中没有体现。其实这种具有“中国风”的命名传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已经开始传播。1958年1月,我國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制造成功,就将其命名为“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随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诞生,将其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亿次计算机诞生,将其命名为“银河-I”……这种包含着中国特色的命名方式已经屡见不鲜。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用具有强烈国家文化内涵的词语命名科技产品的方式在这个时代将是更重要的命名方式,对它的使用必定也将越来越多。

为了将这十五年“科技焦点名词”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产品的命名次数表达得更清晰,现列折线图如下,图中只统计第一次出现科技产品名称的年份,其余重复出现的年份将不再统计。

由图1可见,我国选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命名科技产品的次数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其实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与我国科技水平实力大增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关,还与现在国际上“汉语热”浪潮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为汉语走出国门,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地和广阔平台。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懂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给科技产品赋予中国名称,让国际友人也能读懂名称蕴含的中国文化,这样的想法现在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实现。“中国名称”既给我国科技产品贴上“中国创新”的大标签,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个别特色命名分析

每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很多,在此我们仅选择个别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对世界科技做出巨大贡献的产品名称进行介绍。

1.以中国先贤名字命名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量子卫星“墨子号”于酒泉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再一次取得领先世界的重大进展。科学家为什么要用我国古代圣贤墨子来命名卫星呢?其实,这一名称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钱临照老教授。钱老几乎一辈子都将精力投入到我国科技史、光学史的研究当中。他在早年就发现《墨子》一书涉及许多科学技术,包括墨子所提出的“光学八条”。“光学八条”指的是《墨经》中《经下》与《经说下》关于光学方面的记载,各八条,故称“光学八条”。“光学八条”涉及了现代科学中的“物影生成、小孔成像、光线反射、反射镜成像现象”等诸多方面[4]。墨子是我国最早设计小孔成像技术的人,其在《经说下》中提到的“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景障内也”,便是他对小孔成像技术的认识与理解。科学家选择用“墨子”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不仅是对我国古代圣贤的缅怀,也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正如钱老所说,“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5]

2.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事物命名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嫦娥》,将嫦娥偷药奔月后的后悔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据《山海经》记载,“嫦娥”本称“姮娥”,有关“姮娥”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巫卜书。后经过历朝历代古书典籍的记载与传承,“嫦娥奔月”的故事得以流传至今。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的探月工程的名称便由此定名为“嫦娥工程”。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月卫星,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卫星技术相比以前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探月技术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我国研发“嫦娥工程”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分别为对月球进行无人勘测、载人登月与建立月球基地。这一系列对月球的探测开发行为与嫦娥奔月,将月宫当作自己生活基地的神话传说意境相合,“嫦娥工程”这一名称便由此而来。

与“嫦娥工程”有关的技术产品还有“玉兔号”“玉兔二号”与“鹊桥号”。“玉兔号”是我国首辆月球车。传说嫦娥抱着玉兔飞天登月,既然“玉兔号”与“嫦娥工程”相伴相生,它的名称自然也要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关。而且科学家选择这一名称还有另外的含义——善良、迅捷的玉兔与月球车的构造及其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它的命名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于太空和平安稳的美好期望。“玉兔二号”是“玉兔号”的升级版,其命名经过了专家们的反复斟酌与网友们的多轮投票筛选,最终还是延续了“玉兔号”这一名称,只是在其中加上“二”字,以区别于“玉兔号”。

“鹊桥号”是“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它在宇宙空间中的作用就是要实现地、月、星三地之间的相互连接。我们都知道,“鹊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这与中继星充当中转站的作用相类似。又因神话故事中的“鹊桥”也存在于宇宙空间之中,用此词来命名“嫦娥四号”的中繼星,也是科学家们经过深思熟虑所得到的结果。

3.以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命名

2007年4月18日我国将CRH动车组列车正式命名为“和谐号”,这一名称彰显了中国铁路人对建设和谐美好的铁路网的殷切期盼,也标志着中国铁路对和谐理念的躬身践行。要说“和谐号”列车组的诞生还是我国借鉴外国经验、联合外国企业制造出来的科技产品,2017年6月25日,“复兴号”动车组的成立则正式贴上了血统纯正的“中国创造”的标签。对于“复兴号”列车自身包含的科学技术,我国拥有了毋庸置疑的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复兴”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复兴伯业,司寇屠岸贾见赵氏复盛,忌之益深。”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张,“复兴”遂成为中国家喻户晓、喜闻乐道的名词。传统上的“复兴”一词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使……复兴”,另一个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复兴号”的命名无疑将这两种含义都包含在内。完全依靠我国自主研发的动车组“复兴号”,摆脱了“洋血统”“洋基因”的旧标签,标志着我国动车技术水平迈入了世界前列,完全成为“中国血统”。这一成就为我国铁路建设带来了活力,铁路行业从此摆脱“冬天”的萧寂,开始步入“春天”的生机。因此,包含我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高速运行的“复兴号”,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快速崛起、实现伟大复兴的显著代表。

三 科技产品命名的思考

(一)中国特色命名模式不完善

“中国名称”的运用在我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致使很多人认为我国大多数科技产品的命名都依照这一模式,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由表1我们可知,在2004—2018年这十五年间的150个科技焦点名词中,只有32个科技产品具有中国特色,其中还包含着在这十五年间出现过三次的“蛟龙”号和出现过两次的“天河二号”与“中国天眼”。除去重复出现的名词,“中国名称”在这十五年科技焦点名词中占比仅有20%,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对科技产品赋予中国名称的命名模式还很不完善。在此我们试着举几个科技产品来进行分析。

PPT一词,在中国指的是美国微软公司所生产的一种专门用于演示文稿的软件。这种软件自出现以来,就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在其他国家的使用率也是相当之高。但说到这一名称,在外语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PPT一词的身影。即使有时它在英语的某个语境中出现,代表的也是一些专有名词首字母的缩写形式,并无固定含义,更别提会具有“演示文稿”之意。国外对演示文稿的称呼是PowerPoint,中国人将其原称引进来并加以改造,最终发明出了PPT这一称谓。虽说这一名称的“原产地”在中国,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相距甚远。

APP,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软件”的总称。App一词是真实存在于英语之中的,它是application的缩写,在英文中的含义为“应用程序”,与我们熟知的APP所指代的事物有差异。不仅意义不同,它的读音在我国也发生了变化。单词App的原始读音为[p],而在我国,人们对它的读法只是简单地将其所有字母的读音相加来进行发音。可以说,中国的APP一词与英文中的App已经有所不同,它是我国手机行业和用户对“手机软件”的俗称,但这一名称似乎也没有明显体现出“中国风”的特点。

FAST,中国自主研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想而知。FAST是这一射电望远镜的学名,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学名就是它英文名字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每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形式,没有丝毫的特定含义。它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名称,即“中国天眼”,本文在先前所统计的“科技焦点名词”中,对它的指称也是这一名词。其实“中国天眼”是继“美国天眼”名称之后,我国的民众对自己国家发明的望远镜所形成的俗称。这个名称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被大众所熟知的。相比于它的学名,人们甚至更喜欢它朗朗上口的俗称,这也使得大多数人认为它的名字就是“中国天眼”,这种叫法显然是不合规范的。即使“中国天眼”这一名称已在中国普及,但我们国家对外宣称的望远镜的学名仍为FAST,并没有因为“中国天眼”的出现而改变,所以我们可以说,它的名称与“鲲龙”“墨子号”等名称并不相同。FAST这一官方命名也没有中国特色。

PPT、APP、FAST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科技产品,甚至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使用。既然它们的产品名称都是根据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而“诞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前面所提到的“鲲龙”“墨子号”等产品一样,为其创造一个“中国名称”,而不是用这样简简单单的英文缩写,丝毫没有中国特色。从以上三例就可以看出,科技产品“中国名称”的命名模式在我国确实没有很好地得到推广和普及,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产品,没有“中国味儿”的名称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二)提升“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大幅上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也随着“经济”与“政治”的浪潮逐步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文化自信”这一具有高度前瞻力的概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信任感与自豪感。“文化自信”一詞最早见于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会员黄晶的《中文正在缺失》一文中。在该文中他提到自己从2003年就已经发现中国民众喜欢用英文来命名事物,如DVD、CCTV等,其根本原因便是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其在2009年写成这一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得到了众多政界人士的赞同与关注。“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坚定信念。正如毛主席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所说:“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优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我们要让自己祖国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传播文化的途径有很多,随着中国创造的世界级科技产品走出去无疑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方式值得我们更好地研究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只是现在我国在科技产品的命名模式上还很不完善。其实,我国科技产品的命名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命名模式来进行。如我国对于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命名模式的典型范例。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20颗左右国际小行星的永久命名权。为小行星命名,完全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特色。如“中华星、神舟星、北京奥运星、钱学森星、金庸星”等,从其名称上看,便可知道其属于中国,这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其实国际小行星组织已经将小行星的命名统一为一个规则模式,即以发现国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的名称或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地点来对小行星进行指称。我国科技产品的命名其实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来进行。

小行星的命名为我国科技产品名称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国科技命名也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系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刻不容缓,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己国家文化的骄傲感与满足感,时刻宣扬“文化自信”。

四 结 语

“文化自信”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民应该要持续秉持的积极心理。文化的发展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对科技产品命名的影响也很深远。本文通过对“鲲龙”大飞机的名字内涵的概括,引出了对具有“中国风”的科技产品名字的分析,也对产品命名的现状、个别特色名称,以及对我国目前阶段命名模式的反思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科技产品拥有“中国名称”,发挥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我们也不能随意给科技产品命名。一个好的“中国名称”既要代表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产品特征相适应,这样的名称的诞生还需要语言研究者与专家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新春.文化词典词语的收词与释义[J].辞书研究,1995(5):38-44.

[2] [东汉]许慎.[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3:245.

[3]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5.

[4] 徐庆君.墨子的光学成就[J].科技资讯,2007(25):208.

[5] 吴晶晶,徐海涛.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号”[J].现代企业,2006(8):41.

猜你喜欢

鲲龙中国特色
“鲲龙”AG600M圆满完成投汲水重大试验
“鲲龙”新征程
国产“鲲龙”完成试验
鲲龙AG600海天之间一艘“会飞的船”
鲲龙击水展翅飞
“鲲龙”帮帮忙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