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重肥胖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

2020-04-08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6期
关键词:养人饮食习惯月龄

文 静 樊 欣 赵 妍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重庆 40114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超重肥胖儿童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不仅危害儿童身心健康,还成为影响成人期代谢性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其中明确的家族肥胖史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还受到母乳喂养、不良饮食行为、运动过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而婴幼儿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发现6~24个月龄超重肥胖婴幼儿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选取6~24个月龄超重肥胖婴幼儿共92名作为调查对象,无严重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超重肥胖的诊断参照WHO公布的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采用标准差计分(Z-score)法,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s)之上即为超重。

1.2 方法:调查问卷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使用设计的《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1],经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并通过专家讨论进行部分内容的修改。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共14项)和儿童饮食行为(共31项)两部分。儿童饮食行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带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带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的选项设置为“总是(平均每周6 d及以上有此行为)、经常(平均每周3~5 d有此行为)、有时(平均每周1~2 d有此行为)、很少(平均每周不足2 d有此行为)、从不(未出现此行为)”5个层级,将“总是”和“经常”定义为具有该类行为问题。

1.3 质量控制:调查前对本院儿童保健门诊医师及护士进行统一的培训,医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选择,护士进行调查问卷的询问并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以百分率(%)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此次调查对象共计92名,其中6~11个月龄组44例(47.8%),12~24个月龄组48例(52.2%),男童47例(51.1%),女童45例(48.9%)。儿童主要带养人中50%是母亲,44.6%是祖/外祖父母,3.3%是父亲,2.2%是保姆。带养人中64.1%有大学文化,17.4%有高中文化,18.5%有初中文化。

2.2 超重肥胖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本次调查显示,6~11个月龄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是进餐时间过长有12例(27.3%);12~24个月龄组主要存在进餐时间过长18例(37.5%)、强烈偏爱某种食物18例(37.5%)、进餐地点不固定10例(20.8%)。见表1。

2.3 超重肥胖儿童带养人喂养行为问题:6~11个月龄组及12~24个月龄组带养人存在共同的喂养行为问题包括强迫儿童多吃32 例(34.8%)、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26例(28.3%)及很少担心儿童吃太多30例(32.6%);12~24个月龄组带养人主要还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包括很少鼓励儿童品尝新食物12例(25%)、不愿让儿童自我进食12例(25%)等喂养行为问题,见表2。

3 讨论

儿童的饮食行为包括喂养行为、进食技能、食物选择和进食环境,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被动进食过渡到主动进食,年龄越小,受带养人喂养行为的影响就越大[2]。超重肥胖的发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这些饮食行为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对于预防婴幼儿期甚至是成人期的超重肥胖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研究针对6~24个月龄超重肥胖婴幼儿进行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不良的进食习惯(进餐分心、进餐时间长、进餐地点不固定)与对某种食物的特别偏好,并且这些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刘一心等[3]在对深圳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中发现儿童肥胖的原因与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玩具等有关,这种不良进食习惯将导致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发生。本次调查显示婴幼儿对某种食物的偏好方面随年龄上升明显,提示超重肥胖婴幼儿对某些食物如甜食、肉类的偏爱随儿童行为的逐渐独立越发明显。另外还发现6~24个月龄婴幼儿挑食偏食问题较少,与薛勇等进行的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调查一致[4],可以看出挑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质量偏低,应及时予以纠正。

婴幼儿的饮食行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家长有关的喂养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本研究显示专制型家长各项喂养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18.5%~34.8%),此类带养人往往担心孩子营养缺乏而强迫其吃某些他们认为营养丰富的食物,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从而导致超重肥胖的发生。黄萍等[6]也曾对四川某地区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强迫孩子进食是导致儿童肥胖率上升的危险因素。溺爱型家长放任孩子随意选择食物与零食,无法做到均衡膳食,而婴幼儿本身更倾向于选择甜食、肉类等;进餐时间的不固定也导致某些婴幼儿摄入食物量增多,引起超重肥胖的发生。王丽等[7]研究显示超重肥胖婴儿的家长更喜欢选择甜饮料等零食,从而影响着婴幼儿的食物摄入。陈楚琳等[8]研究提出定时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因为定时喂养可使身体形成固定的生物钟,提高胃肠消化功能,提高婴幼儿进食后的饱腹感,控制其过度进食而导致的营养过剩。

表1 不同月龄超重肥胖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n(%)]

表2 不同月龄超重肥胖儿童带养人喂养行为问题检出情况[n(%)]

近年来,儿童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良的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婴幼儿期作为良好饮食习惯建立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婴幼儿的饮食行为主要由带养人决定,因此带养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更多的科学喂养知识,帮助婴幼儿逐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养人饮食习惯月龄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生长状况分析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6种“败性”饮食习惯
初秋的莲藕,比人参还养人
冬日里,汤水最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