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之辩证关系

2020-04-07刘建成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乡村振兴

刘建成

摘 要 近年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由于缺乏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部分地方决策者往往忽视文化遗产的作用,甚至视乡村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推进中的“绊脚石”。因而,有必要辩证看待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乡村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0.057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党中央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指明了乡村振兴要实现的五个目标,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中华文明孕育、成长于农耕文化,广大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之所在。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见证,是前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蕴含在豐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遗产中。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维持乡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培育淳朴民风、促进乡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维系中华民族文脉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近年来,乡村文化遗产加速消失,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实践中,部分地方管理者视乡村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推进中的“绊脚石”,作出了割断历史文脉的错误决策。事实上,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关系着我国乡村的未来。因此,有必要辩证看待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1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需要铸魂,乡村优秀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乡村,中国人民都有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当前,人们的乡村情结历久弥深,乡村振兴正当其时,乡愁乡情成为乡村振兴深厚的文化土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村热土中生根发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如邻里守望、敬老尊贤、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等不仅维系着乡村的和谐稳定,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千百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这一重要载体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承载、蕴含的人文内涵、价值理念、文化基因,并结合时代要求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发挥乡村文化遗产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焕发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新气象,促进乡村振兴。

2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走向城市,改变了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基础遭到破坏,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涌入乡村社会,导致农村传统礼俗秩序瓦解,乡民舍弃乡村文化,放弃传统风俗习惯,表现出对乡村文化的不自信。而农民群体在我国乡村振兴实施中必然是振兴的主力军,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唤起农民群体的乡村文化自信,吸引更多原住农民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所承载、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才能重塑乡村原住居民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只有乡村振兴实施的主体——农民群体真正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心,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推进的磅礴力量。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需要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延续乡村的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乡村发展实践中,乡村优秀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乡村人才十分匮乏。因而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要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利用“乡愁、乡情”吸引青壮年劳动力、优秀人才返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

3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深厚基础

广大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集体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遗产则是乡村魅力之关键所在。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乡村的发展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对总要求的多方面实现都具有基础性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乡村都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资源,且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众多,内涵丰富。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各种文化遗产资源的作用,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例如传统村落、传统名居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发掘其核心价值,通过乡村旅游展示地方历史文化魅力,形成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农民增收的乡村蓬勃发展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2]。

在乡村振兴实施中,可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乡村文化遗产中的特色文化符号,将民族独特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乡村布局,保持乡村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村落面貌,保留历史的古韵,弘扬乡村乡情之美、人文之美,塑造乡村闲适的人文环境和良田美池的居住环境,形成人和景美的生态宜居乡村。

从乡村热土中生根发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在文化遗产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文化力量治理当今乡村存在的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能够有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建设起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乡村。

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曾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乡村文化深度参与。而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际需要[3]。

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将得到极大满足。迈入新时代,生活富裕将不只是局限于物质上的,更要实现精神上的富裕。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可以激活乡村文化,让农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达到精神生活的富裕。

4 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资源向城市大量转移,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国家政策向城市倾斜,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和“贫血”。这种不平衡,导致灿烂的乡村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乡村文化遗产加速消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矛盾的迫切需求,也是解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难题的必由之路。中华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然而随着近些年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乡、土、人”三者之间分崩离析,出现了“离土又离乡”的现象,导致乡村社会衰落,乡村文化解体[4]。乡村振兴的实施正是要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重拾乡土文化,修复乡土文化,延续乡村文化的血脉。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将人才、资金、技术等重心向乡村转移,农村才会发展。只有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成为可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得到落实。

5 实施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大量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财政资源等向乡村聚集。这些资源的汇集是实现有效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的基石,是乡村文化大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能够为乡村带来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给农村带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破解乡村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的难题。同时,乡村振兴能够有效吸引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守护者——原住居民,唤起他们的乡愁记忆,普及遗产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

资金保障是乡村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必要条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格局。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深入人心,更多的社会力量将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最终实现以乡村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2] 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2015,29(1):11-24,87.

[3] 张文显,徐勇,何显明,等.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治理研究,2018,34(6):5-16.

[4] 胡映兰.论乡土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6):94-101.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