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院校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4-07鲁仲亮姚杰

科学大众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培训

鲁仲亮 姚杰

摘   要:在职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加速部队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军事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在职干部的培训成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部队院校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在实践教学中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解决在职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在职干部培训的现状和重要性着手,剖析当下在职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能为从事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地方教学战线的教职员工提供行业指导。

关键词: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

随着我国军队装备发展大型化、信息化、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给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带来挑战。为此,依托部队院校开展在职干部培训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作战指挥能力和装备保障指挥水平,为新装备入列和战斗力生成提供人才支撑。军队各大院校是在职干部培训的主阵地。2019年12月27日,习主席在全军院校校长集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框架下谋划和推进院校建设配套制度,在人才素质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管控、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加强实践探索,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院校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在职干部培训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习主席讲话精神,坚持以制度为支撑,细化培养标准,创新培养模式,严抓教学质量,优化体制机制,更好地为基层输送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军事人才。

1    开展军队在职干部培训工作的意义

在职干部培训工作是在军委机关主导下开展的,全军院校在军委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统一组织下,年初发布在职干部培训计划,通过整合全军院校的教育资源,根据部队的编制情况,灵活设置在职干部培训班次类别和规模设,人数多少和时间长短根据专业内容设置,没有统一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在职干部需要脱产学习,一方面可以保证学员在校的学习时间,根据需要给相应的班次设置各类型的专业课程,时间充裕,并且能够让参训干部充分利用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自学。另一方面可以将参加培训的人员纳入培训院校的管理体系中,便于行政管理。在职干部培训专业设置涵盖面广,课程科目多,紧贴部队需求。在职干部培训期间由院校按照班次进行管理,并负责教学和后勤保障。在部队各院校和机关的努力下,通过在职干部培训,为基层部队培养了大批量优秀干部,促进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但是,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与部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也制约了院校自身的发展,应提前进行对策分析和制度干涉,以促进培训工作的长期良性发展。

2    在职干部培训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2.1  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与部队需求脱节的问题

部分院校在开设培训班次时,过度强调课程课时数量,忽视教学课程的内容质量,课程安排缺少层次递进关系,导致学习内容多且存在交叉,广而不精。部分课程缺少基础学科内容教学,基础薄弱的在职干部难以理解掌握,课堂学习效率低。部分班次课程门类开设多,又受课时总数限制,导致授课教员需要在很少的课时内就结束一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欠佳。执行上级文件要求机械。由于上级文件规定所有课程必须有相应的实操比例,但实际开设的部分课程并不适合实操授课,导致授课质量下降,出现实操课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现象。

2.2  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各院校对在职干部的管理模式大体一致,均是依托学员大队进行管理。有的院校将国防生任职培训与在职干部编配到一个学员队,没有区分被管理群体的个体差异,管理尺度和约束标准难以做到整齐划一。学员的日常行政管理由学员大队负责,教学管理由各院系负责,存在“两头”管理的弊端,在职干部在平时需要双向请示,管理效率低。学员队和院系在行使各自职能时也存在互相“撞车”的现象,双方在干部学员的管理体系中难以发挥自身的角色优势。

2.3  存在重管理、轻教学的问题

部分院校对在职干部学员的自主学习不够重视,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研究。干部学员8小时以外的时间频繁被行政管理活动挤压,导致学员难以安心进行资料查阅、论文撰写,学习效果不理想。有些院校短期培训班次学员无法通过校园卡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培训干部大都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来学习,无法借阅图书,降低了在职干部短期培训的学习效率,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4  存在培訓干部选送把关不严的问题

部分基层部队对在职干部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选送筛选把关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干部在培训期间被原单位拟定为转业对象,有的干部中途转改文职而退学,有的干部是为了方便考研复习而参加培训,有的干部家就在院校驻地,参加培训是为了与家属能够短暂地“团聚”,还有的是已确定为编余人员,参加培训是为了消化培训指标。归根结底是送培单位源头把关不严,这样不仅消耗了院校的教育资源,对送培干部的成长也不利。

3    对策分析

3.1  优化课程设计,盘活教学资源

(1)在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进行基层调研,明确以下问题,当前基层部队的人才需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力量支撑?由哪些院校具体实施?另外,调整改革后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技术资源更加专业化、集约化,更有利于开展在职干部轮流培训工作。如果单一院校对于急需的某型专业人员培训任务能力有限,可以将多个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探索跨院校教学和跨院校培训的模式。(2)上课模式应灵活多变,引导干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题研究,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针对干部任职经历可设置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在职干部主动进行专业方向的理论研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培训的实用性。(3)在培训指标分配上适当向作战部队倾斜,在战斗力输出的关卡上用力发劲,让学校的教学成果与作战部队的需求近距离对接,总结和探索院校教学与作战部队需求相互对接的最优模式和最短路径。

3.2  严格规范送学流程,增强源头输送質量

杜绝“出公差”式和“度假”式培训现象的发生,细化参训干部选拔的条件,组织制定制度规范,明确选拔流程,改变以往单位领导单方面决定送培对象的“一言堂”模式。增强参训干部本人选择培训专业的灵活性,将单位意见和个人志愿都纳入决策指标,确保将爱学习、想提高、能进步的干部送到学校,避免因源头把关不严而导致“劣质生源”的入侵,杜绝因个人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影响整个班次培训效果的现象。

3.3  建立学分制,量化考核指标

探索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在职干部对培训课程的选择性,盘活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选修课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准,必修课采取结课考试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学习期间有重要学术成果的学员奖励一定学分,无法完成最低学分的学员采取不予发放结业证书的惩罚措施,并通报原单位。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且学习能力有限的学员采取全程退学机制。量化毕业考核指标,促进干部学员从被动学习模式向主动学习模式转变,提高培训效率。

3.4  优化在职干部管理模式

(1)探索建立由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参训干部代职学员队领导的管理模式。由于绝大多数院校都承担学历教育的教学任务,擅长学历教育对象的管理,且院校自身的干部普遍缺乏基层部队工作经历,安排其管理在职干部班次,基础弱、难度大、经验少。对于轮流培训干部的管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用管理本科生的方式方法反而适得其反,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挖掘在职干部培训群体自身的资源优势,让培训班次中基层带兵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学员队兼职队干部,由原来的“配角”转变为“主角”,主动参与学员队管理,互相交流管理经验,优化管理模式,营造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管理氛围。(2)探索培训院校和原单位协作管理机制。原单位作为干部的送培单位要对干部的管理发挥主导作用,培训院校发挥辅助作用。院校对培训学员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要建立定期鉴定制度,探索依托强军网建立轮流培训学员管理系统,将学校的鉴定意见实时回传到培训学员的原单位,使原单位全面掌握参训干部的在校情况。毕业考核成绩及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同时上传管理系统,生成纸质学籍档案,存入干部档案。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对培训干部进行全程监督和制约。

3.5  提高参加在职培训干部的提拔使用比例

当前,在轮流培训干部提拔使用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单位领导普遍存在参加离岗培训的干部比不过在位干部的偏见,导致基层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尝试从法规制度层面建立相关制度,增加参训干部在日后任命使用方面的优势,让学成归来的干部成为基层解决问题的顶梁柱、干部任用的后备军。对关键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科学论证,将参加在职干部培训纳入干部选拔指标,破除唯学历论和唯年龄论。

4    结语

在职干部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需求分析、方案制定、人员选送、在校管理、结课考核、毕业鉴定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计,才能适应部队改革和装备发展需要,使院校教育与部队需求无缝对接。在部队院校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微处着手,大胆开展法规制度的破改废立工作。要积极探索在职干部培训领域的新方法,把握干部成才和院校教学的辩证关系,掌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最终实现持续不断地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培训
会议·培训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