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的“美丽硬核”

2020-04-07李斯语

北京支部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沟村磨盘美丽乡村

李斯语

2019年11月,北京市首个标准化“美丽乡村”——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通过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考核专家组考核验收。

大峪沟村全村面积10.4平方公里,共有970户、1768人,党员78名。村内现有百年树龄以上的柿树3000多棵,柿子产量全市第一,被誉为“中国磨盘柿第一村”。2016年以来,大峪沟村在尽量保留步道周边自然荒野风貌的基础上,累计修建登山步道1500米,村中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改造水冲式厕所700余户,打造了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在产业发展中,将科普、柿子文化展示融入民俗接待旅游、柿子采摘服务中,提高了“房山磨盘柿”的知名度。

这里是北京首个标准化“美丽乡村”;这里治理精细,步步是田园美景;这里的磨盘柿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美丽乡村”也能标准化?这还真是新鲜事。村民能接受吗?运行效果如何?带来哪些新变化?大峪沟村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标准化”带来“新变化”

带来环境的“美”。来到大峪沟村,村口大拱门上,“中国磨盘柿第一村”8个大字分外显眼。街道干净整洁,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开,道旁绿化带都装上了木质小栅栏,墙面上是手绘彩画,并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标语和故事。主路两侧的街角小公园里,柿子树枝条修得十分规整。大小胡同都铺上了透水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3-5户之间就配有一个垃圾桶,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分类入桶。村里到处都立着标准化的标牌,上面写着对于村庄管理的一些详细规定和要求。不远处的山坡上树木成林,其中包括元宝枫、五角枫、黄栌等彩叶树,登山步道直通山顶。河道整治一新,新建的2座村级公厕、3座污水处理站也已投入运行,村子里看不到暴露的垃圾,看不到污水横流,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田园闲情。

带来管理的“细”。参与标准化建设的张坊镇干部王均伟告诉我们,大峪沟村的标准建设包含了61项指标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9项,区域性规范(企业标准)6项,这些标准既融入了国家最新的要求,又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私人订制”。登山步道的宽度、柿子树的高矮……都有详细的指标。此外,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公益林养护与管理、河道管理与维护、村容村貌管理与维护等规范都是根据村内实际制定的具体要求,这些标准让村庄管理更加精细、有章可循。为了将这些标准落实落地,大峪沟村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在5个自然片各选出2名具有一定威信的党员或者乡村能人担任片长,同时组建志愿者队伍协助片长工作,片长平时负责片区内的日常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村“两委”干部、各村民小组组长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通知片长协调处理解决,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带来产业的“强”。磨盘柿产业化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一项,大峪沟村按照《地理标志产品房山磨盘柿》《磨盘柿采摘园科普与旅游休闲服务规范》等磨盘柿产业相关标准,探索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吸引民资、民力参与。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村里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和管理方法,联合镇里的加工企业打造出蜜柿、冰柿、柿子醋等多样化产品,大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目前,全村磨盘柿专业合作社已有45家,磨盘柿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鲜柿30万公斤,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万余元。在发展磨盘柿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峪沟村还加快培育民宿旅游新业态,实现一、三产联动。出生于大峪沟村的北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朱启酒和他在大学任教的堂哥朱启臻,在老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体验自然和农家生活为主题的民宿——“博士小院”,带着村民一起创业。在“博士小院”的带动下,全村已经有30多户村民动手准备搞民宿。“2019年以来,我们在村里开展了3期培训,参加培训的村民达1000多人次。”朱启酒说。

带来村风的“好”。大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苏秀武说,这两年老百姓的素质提高了,以前那种“骂大街”的现象没有了,村里的婚丧嫁娶也不搞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了,邻里之间比的是谁家的庭院更干净、谁家更勤劳,村风越来越好。

党建引领的生动故事

新变化都是由大峪溝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干部带着党员群众照着“标准”一点一点干出来的,这里面有着一个个生动故事。

支部引领。2016年,在张坊镇全镇推进党建品牌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峪沟村结合实际明确了“党建+”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建工作融合,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及广播宣传,把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传递到家家户户,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这几年,通过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大峪沟村党员群众的集体意识越来越强了,参加组织活动更积极了,对村里的重点工程也更支持了。”张坊镇党委组织部长王海红说。

干部带头。清理村民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和违章建筑是个“老大难”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二话不说,率先把自家50平方米的库房拆了,还做通了二哥的工作,拆除30平方米的彩钢棚。在村“两委”干部的示范下,党员也积极响应,并积极做通亲属的工作。通过这种逐级带动方式,全村4000多平方米违建很快全部拆除。在村容整治标准实施过程中,大峪沟村建立了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管理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建立了环境卫生管护,垃圾处理管理,厕所、河道保洁管护等一系列制度,负责人的名字全部公布上墙,接受大家的监督。

党员示范。近些年,全镇正在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村干部没有等待迟疑,积极向群众做工作,搞土地流转,按照市场价和递增规定给予村民合理的土地流转费和地上物补偿,流转回来800亩土地。村干部啃下了土地流转这块“硬骨头”,又碰上了一个“拦路虎”——迁坟地。这些流转的土地里有320座坟墓,村里为此专门建设了公墓,还对所有迁坟户给予了补偿,党员们站出来带头迁,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支持。这两年,为了保护生态,全镇彻底退出肉羊产业,通过党员的带动,村里3000多头羊全部清退,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党员朱茂银说:“我们村实行党员包片制度,以前我们带头‘退羊,现在我们带头‘养山,村里有什么决定,党员先落实,给群众树榜样,这样大家心里都服气!”

村民参与。村委委员张琳说:“村里修路时,工人们到哪儿都有村民自发给送热水。水泥铺上以后,为了防止水泥裂开,挨着马路边的村民都自发从自家接水往路面上浇水。”保洁员隗秀敏是村里保洁员,每天上班8小时。她说,现在村民们能够自觉做到垃圾入桶,冬天倒炉灰时,还要等温度凉下来再倒,防止把桶烫坏。“村子干净整洁了,大家住着也舒服,就想着怎么保护好,哪舍得去搞破坏啊!”隗秀敏说。

猜你喜欢

沟村磨盘美丽乡村
磨盘草,养鸡的良药
别了,半沟子
帮扶共建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红磨盘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家门口的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