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普及

2020-04-07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音乐课美育

编前语

近年来,学校美育抓住主要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学校美育教学的基础性问题,学校美育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学校艺术教育已经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

育人导向更凸显

2018年4月15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教育部公布:全国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不同艺术技能。

艺术教育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以来,国务院联合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教育教学成效显著,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75.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4.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各地各校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曲、影视等课程。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

育人导向更凸显。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进一步增强学校美育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导向,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美育展现新局面。

资源保障持续向好

近年來,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2008年至2018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由45.6%提高到93.8%,初中由59.8%提高到95.5%,10年增长了约42个百分点。设施设备日益完善。启动了《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研制,推动将高校艺术场馆建设情况纳入高校教育发展统计数据。

推进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至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实现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全覆盖,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学校美育发展迈上了新征程,探索建立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动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工作,健全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机制,初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等。

品牌项目成果丰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连续开展13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投入9.54亿元,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知名美育品牌。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按照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模式推进,全国中小学生参与面达到80%,高校参与面达到9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项目,已在全国中小学建设了1484所传承学校,在高校建设了55个传承基地。

动用高考指挥棒

艺术教育的普及,不仅仅是一串串数字。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教育系统长期调配人力资源的结果。过去1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增长了28.29万人,使中小学校美育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万人,10年来平均增速为5.1%。美育学科教师每年平均增幅达8.7%。

为了推动艺术教育普及,教育部甚至动用了高考指挥棒。

教育部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但是唯独没有提到艺术特长生取消高考加分的政策。也就意味着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相应的肯定。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重新做出五大评定:学业水平、艺术素养、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取消各类加分项目,有利于加强综合素质的评测,以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在2018年发布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文件,确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2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文件发布一年来,各地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实践道理,慢慢地积累经验,让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工作有了更好的发展。

第一,高考今后也将受艺术加分的影响;教育部最新通知,对于高考中的艺术特长考生,是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普通高校为了活跃校园生活文化,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在以后每年招生的时候,对于一些达到成绩要求又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以录取。

第二,特长生加分政策具体内容;规定53所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仍然可以招生,但是要换一个称呼,叫作“53所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招收特长生”。

第三,艺术特长生享受政策;对于艺术特长生来说,可在一本线上,学校要求投档线小20分左右录取。进入名校的机会大大上升。艺术生将保有特长生资格。考生在高中毕业时继续报考大学艺术专业,将不会有加分;但如果报考了其他的普通专业,将会获得相应的加分。

社会各界支持艺术教育

2018年5月29日,来自北京市农村学校的学生代表汇聚国家大剧院,参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支持农村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暨2018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普及音乐会”首场演出观摩活动,热情温暖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

这场演出也宣布了弘扬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学校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支持农村地区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发起“支持农村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公益活动”,以“弘揚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艺术”为主题,大力推进面向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尤其是戏曲艺术的普及,以此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市教委、国家大剧院和平谷区政府的相关领导,11个农村地区教委代表、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小香玉以及孙丽英、何赛飞、胡文阁等艺术家代表出席启动仪式。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表示:“能够参与到农村地区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中,我感到非常荣幸。看到孩子们质朴的笑脸,我觉得我有义务将自己所学传承下去。我很期待和孩子们共同度过越剧艺术的课堂。”

国家大剧院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公益性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始终大力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努力做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能让更多农村学校的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在此过程中,国家大剧院整合艺术家资源,发挥平台优势,积极为学校与艺术家搭建桥梁,为农村学校提供更为优质的艺术服务,而且在以后艺术普及活动中,将加大农村地区学校参与比重,努力让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作为国家大剧院公益性品牌之一,“青少年普及音乐会”10年来共演出160余场,200余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参与,有近30万师生和家长曾来到国家大剧院观看演出,国家大剧院早已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特色艺术教育品牌,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大中小学艺术团提供了展示艺术创新和教学成果的实践平台。

2019年1月4日,由腾讯与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田埂上的梦想——艺术行动音乐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钢琴家郎朗以《村里来了个新音乐老师》为曲目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来自雄安新区的小学合唱团,从快手平台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大凉山彝族玛薇少儿艺术团及其他选手共同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

与孩子们同台演出的知名音乐家,除郎朗外,还有音乐人许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邱思婷、中国“鼓王”张仰胜、小提琴演奏家劳黎、小号演奏家陈光、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少数民族歌手茸芭莘那等。著名词作家乔羽更是通过视频连线,鼓励孩子们在艺术道路上勇敢前行,追求梦想。

本次音乐会是“艺术行动”公益项目的汇报演出。“艺术行动”项目面向全国乡村地区,为热爱音乐的孩子们提供“艺术行动圆梦计划”“艺术行动合唱节”等平台展现艺术才华,实现艺术梦想。

参与汇报演出的还有诸多一线明星、艺术大师、国际知名音乐人。他们并非是这次舞台上的主角,而是孩子们的“配角”。开场表演中,郎朗与河北雄安五年级学生刘念合作了一曲四手联弹《让我们荡起双桨》;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劳黎的演奏中,来自雄安的三支小学合唱团的104个孩子联唱民歌《茉莉花》《半个月亮爬上来》《黄杨扁担》《小放牛》;知名音乐人许巍在孩子们当中弹唱暖心版《蓝莲花》,鼓励孩子们追求梦想。

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表示:“乡村艺术教育势在必行。”李风认为:中国乡村最需要艺术教育。中国乡村基本实现温饱,但乡村艺术教育几乎为零。农村在校生有6000万,贫困往往代代相承。每个星期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学时,对孩子们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好处。这为改变他们的命运提供了可能性。乡村现有的教育条件不好,正应该用艺术教育助他们一臂之力,开辟一条教育新路。

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表示:“乡村艺术教育刻不容缓,孩子们需要一个机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刚表示:“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让城乡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有所差异,但对音乐的热爱无区别,农村学校孩子只要具有对音乐的向往与悟性,哪怕资源不足,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农村学校一样能培养出不逊色于一线城市的合唱团。”

音乐教学从课堂走向心灵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入,很多音乐教师都感受到了新气象,特别是普通初、高中音乐教学,更是突破旧模式,创新理念,音乐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心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是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享受到美的滋润。相关机构调查显示:“音乐的喜好度”一栏,有8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但是,数据显示,学生对目前音乐常规课堂的满意度却直线下降,只占28%。这种情况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消极态度相吻合。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但又对上音乐课产生消极的态度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不是某一因素影响造成的,而是综合的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教育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内部的主要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数第一的观念依然深深扎根于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心中。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音乐课在很大程度上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调查显示,高中阶段以前学校音乐课开设中,仍有41.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上上;究其原因,音乐课经常被文化课所挤占,有的学校甚至到初三就不开设音乐课程。学生没有学习音乐的机会,便会渐渐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音乐课上不上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所以,依然有24.1%的学生认为高中文化课学习比音乐课重要,也就不足为奇。

《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指出:中学生音乐审美正处在“审美萌芽期”和“危机阶段”(或者称之为从音乐憧憬趋向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是摇摆不定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当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影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日常生活。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盲目崇拜“歌星”“影星”,而与歌词语言通俗易懂,能够表达原始感情的流行歌曲相比,音乐课及音乐知识的贫乏使学生经常在课堂消极应对。

教师作为课堂发动机,音乐教师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决定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调查中,“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一栏,学生选择“教师讲什么就照搬什么”成为常选;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这要求音乐教师自身对美的教育非常敏感,教师感受到了美,并通过肢体、语言等反映出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美的意境,才能有效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

一般来说,初、高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学习相对“难懂”的古典音乐的基础,通过师生形成合力,音乐教学从课堂走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正在形成。调查显示:“教材内容需要改变”的学生只占19%,可见,学生对当前教材内容并不排斥。他们对中外古典音乐学习有一定兴趣,对教师而言,通过启发或引导,克服学生音乐学习的畏难情绪,将音乐课真正当一门学科来教,而不是单纯地娱乐消遣;这样,学生的艺术教育与学习才能持久。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音乐课美育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2启幕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喜欢的课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国家大剧院四月演出大揭秘
国家大剧院2月演出大揭秘
美育教师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